茶王争锋 一个标准两岸茶茗
中国茶网资讯:本次两岸斗茶决赛是两岸统一评审标准后的第一次实践,评审原则是将台湾的合议制、淘汰制与大陆的打分制相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原则,即铁观音以大陆评审法为主,台湾评审法为辅;青心乌龙以台湾评审法为主,大陆为辅;红茶按国际标准审评;大红袍由大陆评委主评,台湾评委参与,有话语权,但不参与打分。
因为是第一次采用这种两岸统一的评审法,两岸的评委多少有些不适应,也使得评审的争议讨论更加激烈,评委花费的时间更长,精力更多,但最终,两岸的评委都认为,这种评审法是最为公平的,不会漏掉一泡好茶,也不会误选不好的茶。
"还要闻杯盖,确实不太适应。"台湾评委陈国任说,在台湾,他们评茶是不闻杯盖的,是闻茶渣,"杯盖香转瞬即逝,而茶叶冷了还有冷香,才说明这泡茶是好茶。"
对此,大陆评委陈荔银说,闻香气可以分出其品种香和香气特色,是肉桂香还是水仙香,是花香果香还是蜜香。大陆茶品种丰富,香气也很多样,所以要闻热香。评审法不一致是因为茶的特性不一样。两岸茶品种、制作工艺、特征都不一样,要完全统一也不可能。
台湾评委杨盛勋则说:"我没闻杯盖,铁观音、大红袍不是我的强项,我主要是来学习,以大陆专家的评审意见为主。"
按惯例,台湾评茶是采用合议制,不一一打分;大陆评茶则是每个评委对每一泡茶分别打分,再按得分高低确定名次。而此次统一后则采用淘汰制与打分制结合。即第一轮采用淘汰法,每组茶样淘汰50%-60%左右;第二轮再采用淘汰法,淘汰部分茶样;第三轮采用集体评分法,按分数高低确定奖项。这种评法有些评委感觉有些不习惯。大陆评委陈郁榕认为,在淘汰阶段,有些茶的争议挺大,费的时间很多,有时还不能获得一致意见。还是原来的评法,即从一开始就由每个评委单独对每泡茶打分再求平均分较简捷。
对此,郑国建表示,现在采用的评审法是经过两岸评委多次讨论、磨合后形成的。对于与传统有所区别的部分,相信经过几次磨合一定会越来越顺畅。杨盛勋也说,虽然有所争议,但台湾茶由台湾评委主评,大陆茶由大陆评委主委,彼此都能尊重双方的意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最终还是能形成一致意见的。
茶王侧记
清香铁观音茶王:与金奖仅差0.1分
0.1分与茶王擦肩而过,评委专家加泡一轮确定"茶王"和金奖、银奖……2012两岸茶王争霸赛上,每个茶王的出现都有激烈交锋的故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两岸斗茶平台的公平、公正、公开。
"茶王,95.6分,A046金瑞茗茶。"当两岸斗茶组委会副秘书长黄文剑报出茶王时,厦门古道茶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永辉心头一紧:自己寄予厚望的清香型铁观音茶样,未能封王。
"金奖,95.5分,A001厦门古道茶艺有限公司。"自己的茶上了金奖,白永辉稍感宽慰,仔细一看:金奖茶和茶王只相差0.1分。
"没办法,竞争太激烈了。"白永辉说。据他介绍,这款茶是自己找了很久,经过多轮比较才送来参赛的,自己感觉品质非常好,同行也非常认可。
清香型铁观音组称王的金瑞茗茶,是安溪中国茶都做批发的一家茶店。店主刘义锦说,这是自家茶山种的茶,这款茶是正韵香,曾经在北京的赛茶中获得过大奖。
专家评委李宗垣对茶王的评价是,滋味醇厚,香气好,综合表现突出。而金奖茶香气特别高,韵味好,但滋味与茶王相比稍弱,这也是该款茶未能封王的原因。
大红袍茶王:金奖堪为其"王后"
大红袍组别的决赛,也让评委很纠结。"实在是难解难分!"27日,专家评委陈郁榕感叹说。专家对大红袍茶王的意见比较统一,但是对第二、第三名有分歧。最后,专家组决定对进入获奖等级的所有茶叶重新泡饮一遍,最后确定金奖和银奖。
夺得茶王的是厦门龙飞红商贸有限公司从武夷山添成茶厂买来的茶叶,评委对茶王的评价是,香气清高有力,带花香,与地域工艺融为一体,而且滋味细腻滑爽,拼配技术好。大红袍决赛中还有一款让评委印象十分深刻的茶,那就是H039金奖茶,这款茶鲜爽顺口,有绵柔香,适合市场大众口味,但与茶王的"强劲霸气"相比略显"阴柔"。陈郁榕形象地比喻这款茶是"女人",堪当"王后"。
青心乌龙茶王:从台湾赶来观赛
来自台湾羽传茶业的张铅奇,一听到自己夺得青心乌龙的冠军,高兴得跳起来,他很庆幸能来厦门观赛,亲耳听到获评茶王的消息。据阿里山茶业协会会长薛文镒介绍,评上茶王,不仅送来的20台斤茶样能得到协会和组委会的专门封签包装,卖出好价钱,茶王所在公司的其他茶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茶叶也会卖得好。
浓香铁观音茶王:来自安溪的获奖大户
获得浓香型铁观音茶王的安溪县龙涓乡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安溪最大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之一,据举源茶叶董事长陈传溪介绍,获得茶王的茶精选好的原料,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举源在安溪就是获奖大户,已经获得金奖5次以上。
专家评委陈郁榕对茶王的评价是,条索卷曲均匀,香气表现出火香与观音韵融为一体,整体表现非常出色。
主评声音
获奖率低,含金量高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本届两岸斗茶含金量相当高。首先,选送的茶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远远超过去年。共有六七百个茶样参评,在之前的初评中,选出300个茶样进入此次的决赛。可以说,能进入决赛的都是好茶了。在这300个茶样中,只选出4个茶王,13个金奖,23个银奖。算下来,茶王和金奖比例不到4%,银奖不到8%。如果以全部参赛茶样600个来计算,茶王比例不到1%,金奖只有2%,银奖只有4%,总计不到10%。如此低的获奖率,在全国各类评茶活动中极为罕见,这也充分说明了本届比赛获奖茶的含金量极高。
此外,本届评选流程和规则更加规范、严谨,将台湾的淘汰制与大陆的打分制相结合。相信今后还可进一步融合,渐渐做到完全统一。这样,评选的可信度更高,两岸的茶人更能接受,更有利于消费者喝到货真价实的好茶。
边评茶边互学,茶会越做越好
台湾"农委会"茶业改良场推广中心原主任杨盛勋:去年的两岸斗茶,台湾茶人由于对活动的内涵还不太了解,是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参与。今年就不一样了,他们知道这是极为专业、公正的两岸评茶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能获奖,对于销售及提高知名度是非常有利的。
在这次评选中,两岸的专家、茶人都展开了深入的沟通。大陆茶有什么缺陷、台湾茶有什么不足,是温度、时间控制不好,还是摇青、发酵不到位,通过评审都能得到交流,这种边评茶边交流的效果很好。总体而言,大陆茶和台湾茶各有千秋,大陆茶更多地遵循传统,台湾茶则有较多的创新,通过两岸斗茶的深入交流,有利于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例如,台湾茶外形比较好看,大陆茶以后也可以借鉴;大陆的清香铁观音在发酵环节很有讲究,台湾茶也可参照。如此一来,两岸的茶都会越做越好。
专家声音
推动茶产业 厦门不妨设"喝茶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小泽:斗茶是推动茶产业发展最好的方式,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民生工程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未来的工作中心,茶产业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健康产业的代表。厦门是昔日的茶港城,又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厦门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但是,厦门茶产业发展有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城市像厦门这样,拥有2万多家的茶店,而且茶会所也都拥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在一些政策上是有优势的。既然茶在厦门拥有那么好的基础,而且有符合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就应该采用更多的方法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比如,厦门是有立法权的,可以通过立法,将某月某日定为"喝茶日"。通过"喝茶日"的交流,可以增加大家对茶的认识,也扩大茶产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喝茶的队伍。(宋婕)
茶业可发展为文创产业
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张连发:两岸斗茶也是两岸茶产业的深度交流,通过这一活动,让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在台湾,很多茶人生活在山上,距离繁华城市较远。但他们也向往都市的生活,如果将茶产业做大做强,茶农增加收入,他们也可到都市置业、让子女到城市上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在大陆也是相同的情况。
茶业不仅仅是农业,完全可以发展成文创产业,如建茶博物馆、发展茶业休闲旅游,将茶与音乐、书法、美术等相结合。以茶为媒,可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编辑:贺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