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浙江绿茶突围渴望破解的难题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浙江,一直被认为是绿茶之乡,产销量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可在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品牌普遍不强,流通上缺少相互合作,缺少定价话语权,茶文化倡导传播不力等等。如今,这些问题已然成了浙江绿茶产业化更上层

浙江,一直被认为是绿茶之乡,产销量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可在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品牌普遍不强,流通上缺少相互合作,缺少定价话语权,茶文化倡导传播不力等等。如今,这些问题已然成了浙江绿茶产业化更上层楼的最大制约。

  绿茶产业现状的喜与忧

 茶产业作为浙江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品牌的散、乱、杂一度困扰着产业的发展。名茶多,名牌少;政府培育的公共品牌多,企业自主创新、自主运作的品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一度制约着浙江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只是世界产茶第一大国,而不是世界茶业强国。"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说到浙江绿茶产业忧心忡忡。

 据统计,浙江有72个县市区产茶,拥有253万亩茶园,180多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产业年产值达56亿元,其中83%是名优茶。浙江用占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茶业出口占全国的60%强。到今年5月底,全省春茶总产达7.6万吨,产值达65.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同口径的7.2万吨、54.4亿元增产5.1%、增值20.7%,春茶一季产值已基本接近去年全省全年65.9亿元的水平,一季实现今年茶农增收目标的二倍之多。这是我省近10多年春茶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金华、温州、台州三市均取得了增收30%以上的好收成;绍兴、杭州的增收幅度为16%左右,则相对小于全省平均增幅。

近年来,主导产品突出、区域经济色彩浓厚的浙江绿茶产业已基本成型,造就了龙井、龙顶、紫笋、径山、武阳、春雨等大量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绿茶品牌。如绍兴市年加工、出口珠茶达7万多吨,占全国珠茶出口总量的6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地。杭州市余杭区拥有蒸青茶企业21家,生产流水线38条,年加工能力5000余吨,成为我国最大的蒸青茶加工基地。以绍兴、杭州两市为主体的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内,年产龙井茶2万吨,产值20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量的12%和32%。

 自实施绿茶精品战略、名品战略以来,浙江各地按照"一县一品",即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原则上集中打响与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要求,全面开展品牌培育与整合产销绿茶队伍。"尽管每年茶叶需求量很大,可这个行业的企业不少,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茶叶大品牌掌握市场的份额占较大比例,小品牌的企业只能通过获取较小的利润在夹缝中生存。"开化龙顶茶叶市场总经理李文尧坦言。"此外,绿茶种类众多,每个地方根据地方民众偏好发展自己的茶产业。"他举例,杭州是龙井茶的产茶基地,千岛湖生产银针茶,开化则以龙顶茶为主要市场,浙江省的茶叶产业区域分布明显。

 享誉国际的著名"立顿"其实自己根本不种一株茶树,全靠收制茶叶经营,但就是依靠这个品牌,全世界都认可 "立顿"。相比而言,浙江茶叶企业都只能是望其项背。浙江三明茶叶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则表示,"茶叶出口一直是企业的主要业务,但是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出口量下降了20%~30%,再加上做这个行业的商家也多,现在的境况不容乐观。"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

 缺少定价权,一直是浙江绿茶产业的硬伤之一。浙江作为茶叶大省,却一直缺少市场的定价主动权,与山东、广东、北京相比,数量、规模和档次也都略逊一筹。当然,同行之间的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各地合作缺失,是憾失定价权的最大原因之一。今后化竞争为双赢合作,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拥有价格的话语权,是浙江绿茶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