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洱茶入闽看内地茶叶的出省通路
中国茶网资讯:三年前,四川宜宾的媒体界人士赠送给笔者一份川红工夫茶,虽然自幼长在福建茶区的笔者也有喝茶的习惯,但实际上对茶叶的口感的反应还是比较迟钝,几乎分不出同类茶叶中的产地区别,那时喝着川红工夫茶感觉与政和工夫茶没有异样,甚至认为天下红茶不过如此。后来直到今年初又喝上蒙顶山红茶,蒙顶山红茶除了香气特别浓重之外,还是和福建许多红茶区别不大,当然可以说这是不会品茶的笔者的感觉,或者说这些年大量川茶被闽茶企采购用做替身茶,平时已经喝过很多四川产的福建红茶了。
前些时候笔者建议一家四川茶企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改进后,可以把产品销往福建市场,因为四川茶叶至今在包装上处于过于简陋状态,在福建市场销售会影响其价格的中高位定位。而四川茶企则认为"福建是铁观音、大红袍的故乡,四川茶叶找上门去挑战当地历史文化名茶,可能会打不开市场销路",因而该四川茶企不愿意到福建市场寻找新的产品出路。
和上述四川茶企不愿让产品进入福建市场一样,内地许多茶叶产品都只停留在原产地市场销售,作为当地的土特产品进行低价销售。全国茶叶市场除了福建、云南等少数省份茶企,把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市场之外,更多省份茶企不愿意上别人家门口去"挑衅"人家。然而,实际上许多内地省份的茶叶都在福建市场销售了,如四川、河南、贵州、湖北等省份的茶叶都以替身身份进入福建市场,外行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喝了哪个省份的出产的"福建茶"罢了。
在三年前笔者刚开始关注茶叶行业时,曾就贵州湄潭茶叶作为替身茶销售福建市场的情况,撰写了《贵州茶该如何摆脱替身角色》的文章,而三年时间过去了,除了网络电商有少量销售贵州茶叶以外,福建市场仍不见贵州茶品牌的身影,贵州茶叶依旧是替身茶的身份进入福建市场。四川茶叶以及其他省份茶叶几乎都是这样,走出了产区就失去了姓名。
以笔者这种不是特别专业的茶人观点辨别茶叶,全国各地不同品种茶叶制作成同一类茶叶时,喝起来的口感是基本一致的,这也是茶叶企业生产替身茶在销售中从不失手的关键所在。这个事例说明如上述的四川茶企认为,福建是铁观音和大红袍的天下,别的地方茶叶没有福建市场立身之地的想法是错误的。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会有些差异,但茶叶制作成同类产品后,要辨别真假就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解决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异地差异进入市场在品质上没有明显的障碍,只是客观上目前市场让大量的替身茶存在是必须的,因为在20个产茶省份中在全国市场有影响力的茶叶不多,而名茶的市场需求量又大得供不应求,使得在目前特殊市场监管背景下替身茶有很大的销量。
茶叶可以通过替身形式进入许多外省市场,说明当地茶叶产品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把当地的茶叶进行必要的品牌包装,销售到外省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困难。云南普洱茶如今在福建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也有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在2006年前福建消费者知道普洱茶的人并不多,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普洱茶炒作风让福建消费者盲目消费,有些人从而喜欢上普洱茶,而且痴迷到非普洱茶不喝的程度。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茶叶进入一个外省市场,不可能让外省绝大多数人都喝上它,但外省一定有其潜在的消费者。今年初我们力推蒙顶山茶后,福建也有不少茶叶经销商联系到我们,表示想经销天然温性茶的蒙顶山茶,而一些人喝过蒙顶山茶的也觉得天然温性茶有其绝妙之处。四川蒙顶山茶企如果在福建市场去深耕,也一定能向普洱茶一样赢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上述实例说明,茶叶进入外省市场最基本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品牌有必要的包装,包括包装物的设计与制作的商品化要求,也包括理论上对品牌的美化与宣传的形象包装。二是需要一定的宣传手段,让消费者在线上接收新产品的知识灌输,对新产品<即外省茶叶产品>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消费欲,在这些前提下茶叶产品进入外省市场就是企业的线下跟进问题了。如果不想只做替身茶,那就行动起来吧!外省市场其实真有很大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