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仙毫”茶叶品牌整合成效明显
中国茶网资讯:汉中北依秦岭、南垣巴山,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北的产茶区,"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土壤锌硒含量高"的自然地理优势,使汉中茶叶享誉国内外。2005年,汉中市启动茶叶品牌整合工程,经过8年的精心打造,"汉中仙毫"已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优品牌。
NO. 1强力推进品牌整合
汉中产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中各县区先后研制开发出茶叶品牌20余个,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定军茗眉、宁强雀舌等高新名茶,曾多次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使茶叶产业迅猛发展。
汉中茶叶虽然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含锌硒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质,但大部分企业存在小而散的现象,茶叶品牌过多过杂,同茶异名现象普遍,难以形成与国际著名茶叶品牌相抗衡的竞争力。为此,汉中市从2005年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工程,在全市8个产茶县、112乡镇全面实施。2006年2月,汉中第一个全面涵盖茶产业产、加、销等各个环节的茶叶综合性地方标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由省质监局作为陕西省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2月,国家质监总局以〔2007〕178号文件批准对"汉中仙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发布了质量技术标准。
当年,汉中将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并作为全市茶叶的公共品牌。在全市8个产茶县和汉台区范围内对定点生产、经营"汉中仙毫"的企业进行了资格认定。同时,印制了《汉中仙毫定点产销企业名录册》,制作了标志牌,颁发了资格证书。通过市场整治和宣传,茶叶产销市场得到规范化运作,基本达到"四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工艺,统一包装。目前,共认定"汉中仙毫"定点产销企业530个,多年困扰汉中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多、杂、乱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NO. 2完善品牌运作机制
按照汉中绿茶的传统标准和现实的市场需求,由技术监督部门、农业部门等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完成汉中绿茶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中,严格技术要求,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原材料采购、产品质量等环节都建立完善的标准,制定了《地理标志汉中仙毫》、《地理标志汉中仙毫加工技术规程》、《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在打造"汉中仙毫"公共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扶优汰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品牌运作机制。8年多来,各茶叶生产企业共引进各类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3800余台(套),优化茶叶加工厂改造200余家,有15个企业引进推广清洁化茶叶生产线,有近19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有86个定点生产企业通过了QS认证。截至2012年底,汉中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现在的27.76%。目前,良种繁育苗圃总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年出圃茶苗8000万株以上,个别县实现茶苗基本自给。2010年以来,汉中每年以5万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速度加快推进。
NO. 3打造成最具特色地方名片
通过多年的品牌整合,"汉中仙毫"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国内国际茶博会上获得多项金奖,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2013年4月中旬,在第31届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茶叶获得茶叶类唯一金奖,享誉海外。
"通过品牌整合,'汉中仙毫'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在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企业效益也得到提升的同时,种茶农户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吕锋副主任介绍说,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45万茶农增收致富,与之相关的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及茶旅游、茶文化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2012年,按照一、二产业计算,茶农仅种茶一项人均收入5804元,户均收入23216元。全市从事种茶、采茶、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条上的从业人员约80万人。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未来,以"汉中仙毫"为代表的"陕茶"将走出一条怎么样的发展路子?
吕锋副主任说,按照《汉中市"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汉中高产密植生态茶园总面积将达到100万亩,总产量将实现6万吨,总产值将超过240亿元。未来几年将充分发挥品牌的带动作用,把优势品牌赋予龙头企业的发展之中,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公用品牌的打造。同时运用现代技术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树立汉中茶"绿色"形象,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汉中仙毫"打造成最具特色的地方名片和国内外知名的茶叶品牌。本报记者陈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