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企源头上杜绝农残打造“放心茶”
中国茶网资讯:《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新国标的实施就像给众多茶企带上"紧箍咒"了一样。四川省作为有着众多国内知名茶叶产区和基茶输出大省,是怎样从源头上杜绝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目前茶叶行业协会和众多茶企都在摸索之中。
茶农:夏秋茶农残高于春茶
在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有十多亩茶园、既是茶农也是茶商的徐女士向记者介绍,向来夏秋茶的品质就不如春茶,其农残也明显高于春茶。
"夏秋茶的内涵物质少于春茶,所以品质低于春茶。"徐女士告诉记者,春天万物复苏,树木积蓄了整个冬天的养分,所以它的内涵物质非常丰富。随着气温升高,生长迅速,内含物质相应减少,品质就降低了。
据徐女士介绍,随着气温升高,病虫害也会不断增加,需要喷洒杀虫剂、除菌剂等药品。有的茶农不知道科学用药,所以茶树有农药残留,甚至茶园使用的除草剂也会有残留。"春天气温低,而且茶树本身也强壮,用不着喷洒农药。"徐女士说,"如今提倡生态种植法,很多农药不能使用。像三氯杀螨醇是一种低毒有机氯类杀螨剂,由于其中常含有滴滴涕杂质,被国家农业部禁止用于茶叶生产。但滴滴涕杀虫效果好,而且成本低,所以很多茶农热衷于使用它。"
记者了解到,滴滴涕在环境中和植物体内残留期长、量高,人体长期摄入会引起慢性中毒。我国早在1974年就禁止在茶叶生产中应用滴滴涕,但在历年的抽检检测中仍有查出。
徐女士还提到一种农药叫甲胺磷,"甲胺磷不能用于茶叶上。"根据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规定,乙酰甲胺磷残留量不得大于0.1mg/kg。甲胺磷也是一种剧毒农药,对人体神经系统、肾功能有严重影响。
根源:农残根源在于利益驱使
今年6月央视爆出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涉嫌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后,迅速在茶叶市场上掀起风浪。究竟为什么茶叶会存在农药残留?一时间,众说纷纭。
相关人士调查后发现,在多个茶叶产区,茶农、茶商在利益的驱使下,确实出现了过度使用农药的现象,并且在后期茶叶鲜叶收购、加工、流通环节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从而导致了问题茶叶流入市场。
那么,究竟茶叶出现农药残留的根源在哪里?针对这一问题,四川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梅杰表达了他的观点。
每年夏茶上市时,天气最为炎热,茶园里的茶叶也最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倡导茶农多使用物理防治法,比如灯光杀虫、粘板杀虫等,但都不如农药来得直接。而且使用物理防治的成本明显比使用农药治理病虫害高,所以茶农在权衡利益之后,会选择使用农药来解决问题。"茶农并不是不知道过度使用农药对茶叶质量安全会导致隐患,而利益的驱使才是茶农过度使用农药最根本的原因。"
梅杰解释,就拿蔬菜、猪肉来说,农民自己吃的,都是少用农药、少喂饲料、尽量追求生态健康的。但若是到市场销售的,他们不免会使用农药、饲料,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梅杰也表示,尽管利益驱使是导致问题的根源,但禁用农药在市场的流通也是其重要原因。"如果所有的禁用农药在市场上无法流通,不良茶农无法购买使用,也就不会存在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了。"
行业:呼吁企业自律从源头入手
自信阳毛尖暴露出农药残留问题后,有消息称,一部分原因是当地茶农、茶商以信阳当地的工艺炒制湖北、四川等地的茶叶,从而导致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如此说法,让川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记者在走访成都市区各大茶叶店的时候,店内销售人员反映,最近一个多月,不少外地游客在购买川茶时,都会询问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对销售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西南茶城负责人、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朱建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四川部分茶企在杜绝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上一直在努力。首先从茶园基地入手,加大了安全高效茶园基地的建设力度,对茶园病虫害进行物理防控,发展"茶+桂"、"茶+梨"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健康与安全。
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沈前贵也表示,茶叶使用国家禁止的农药危害人体健康,协会将呼吁行业加强自律。
新标:农残超标致毒可定罪处罚
据了解,由农业部和卫生部发布的GB2763-2012《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已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茶叶作为食品被纳入该标准。新国标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统一,制定了25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替代了以前的所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有关的农药残留限量,提高了限量要求。
新国标规定表明了,农残严重超标的食用农产品,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可以按照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进行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