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核桃坝茶叶产业实现大发展
陈廷明带领核桃坝人走上致富路,核桃坝村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
正是秋茶收购季节,村民冉正江家的春露茶叶公司,每天要收数千公斤茶青,家庭年收入40多万元。
村民何蒙英在村委会多媒体室上网学习绿茶栽培技巧。
核桃坝的茶园里,随处可见合影留念的游客。
为感谢陈廷明帮忙解决困难,一位村民给他送去两瓶酒,酒被退回去了,陈廷明喝下村民送上的一杯清茶。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美了村庄、富了农家。
闲暇时光,村民们喜欢聚到村里的百茶广场休闲娱乐。
走进湄潭县湄江边上的核桃坝村,可见满目葱茏的茶树,闻到阵阵的茶香。
核桃坝有着中国西南茶叶第一村的美誉。51岁的陈廷明担任村支部书记已整整17年,这些年,他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拓发展,被村民叫作"拼命三郎"。
1996年接过老支书的担子后,陈廷明说自己压力很大。当时的核桃坝,在湄潭是数一数二的"明星村",上级组织和全村群众对他的期望很高。担任支部书记的第一天,他和妻子商量好,家里的一切事务全都交给妻子,他一心一意扑在村里的工作上。
茶产业是核桃坝的发展之本。今年,核桃坝茶园规模已达10350亩,人均3亩以上,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他担任村支书时的2200元提升到11480元。今年上半年,全村总产值达1.8亿元,100%的家庭购置了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提起这些数据,陈廷明底气十足。
面对富起来的核桃坝,陈廷明提出了"茶叶+旅游"两条腿发展的新思路。全村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茶文化,大力推进以"千壶园"为主体格调的村庄集镇化示范点建设。在核桃坝村逛一圈,老年公寓、卫生院、茶文化广场、停车场、茶青市场、标准化垂钓竞技场、接待中心一一建成,核桃坝成功探索出一条社区化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秀范例。
核桃坝的发展令人瞩目。最近几年,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全国妇联先进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国家级表彰。仅2010年,就有国内外各界人士6万多人来这里参观、考察、"取经"。
不懈的努力,得到村民的认可。在核桃坝,提起陈廷明,大家都会跷起大拇指:"陈支书,我们服他、信他!"村组修路要占地,他无偿把土地让出来;村民"一事一议",搞基础建设,他第一个带头捐款;村民产生矛盾纠纷,他连续11个晚上召集群众开会,及时化解矛盾;村里办酒席成风,他召集全村群众开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刹住"酒"风;村里财务支出,一季度一公示,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
核桃坝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勾勒着陈廷明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有位姓周的村民说,陈廷明有'三不合格':做儿子"不合格"、做丈夫不"不合格"、做父亲"不合格"。为了村里的大小事务,陈廷明忙得团团转。70多岁的母亲在医院做手术,他没有及时赶到;承诺陪孩子高考,最后失信了;家里的9亩茶园,当村支书后再也没有打理过。提起对家人的歉疚,陈廷明眼眶湿润了。
记者手记
"一壁青山迎窗开,湖光山色入画来。"这样的景色,在诗里,在画中,在黔北的小江南――湄潭。
走进湄潭乡村,处处都是美景――碧水青山,交相辉映,一栋栋黔北民居灵动其中。在被誉为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核桃坝,山山岭岭都是茶园。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是这里的特色。
核桃坝因为过去有一颗巨大的核桃树而得名。以前,这里穷得叮当响。现在,核桃坝因为茶,绿了所有的山山岭岭,也因为茶,核桃坝人腰包鼓起来了。
在核桃坝采访了几天,村支书陈廷明总是西装革履让人感到温文儒雅,干起事来却是风风火火,"没人愿意过苦日子,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干事,没什么可以难倒我们。"谈到核桃坝的未来,陈支书信心满满。
核桃坝很美。亭台楼阁、翠竹池塘、绿叶田田、鱼儿嬉戏。一业兴起,百业繁荣。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茶农,美了乡村。如今,湄潭有茶园40.3万亩,30万茶农,数百家茶叶加工企业,还有悠久丰厚的茶文化,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名茶之乡"的厚重与丰韵。湄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茶业第一县"。目前,湄潭已规划建设了黔北民居示范点195个,新改建黔北民居30000多幢。湄潭县还把农村危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10年全面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工程目标,所有农村危房户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全县村庄整治点达到819个,有7.5万余农户30万农村人口受益。
"让核桃坝村产生了质的飞跃是茶叶产业大发展和'黔北民居'新村建设,现在,核桃坝农民人均年收入11480多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数的2倍,有了茶叶产业这个支撑点,新农村建设不怕搞不好。"陈廷明自豪地说。
中国茶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