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九刚:从商贾驼铃到万里茶路
2013年5月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第二届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奖"颁奖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行,邓九刚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获优秀作品奖。"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奖"由乌兰夫基金会设立。
邓九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部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呼吸的第一口空气,就是那种充斥着牛马羊和骆驼身上散发出来的腥骚气味的空气,听到的是西部惯常的粗砺豪野的风声,是西部的羊肉、莜面、奶茶把邓九刚养大。西部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塑造了现在邓九刚这种不惧苦难的性情,让他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未曾放弃写作。从邓九刚记事开始,他的生活圈子就是由那些旅蒙商人、牲畜牙纪、羊马把式、钉鞋匠人和驼夫构成的。也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生活构成了传奇的驼道世界,他们的世界是真实的。那么当邓九刚拿起笔来学习写小说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人物这些景物,这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邓九刚的父亲是位让人尊敬的人,因为他曾经是在茶叶之路上跋涉过的商人。从邓九刚记事时起,眼前看到最多的人就是老商人、老驼夫和老牙纪,那些从茶叶之路上撤退下来的人,他们久经风霜,经历过无数的艰苦岁月,也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历练,在年幼的邓九刚眼中都是英雄。邓九刚的父亲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人,曾经跟随驼队从呼和浩特走到新疆,又从新疆走回呼和浩特,其中的坎坷不是常人能想象的,账房内的运筹,市面上的周旋,各种社会力量的权衡,邓九刚的父亲时刻都在经历着考验。经过了这些历练,邓九刚的父亲不但见多识广而且为人热情,身边的许多朋友大都是他的商业伙伴,有大大小小的商人,也有马牙纪、马把式,还有满清的遗老遗少,甚至还有后期被打成右派的落魄教授。这些人的形象和他们的言谈举止,早已在幼年时邓九刚心中耳濡目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九刚的父亲并不受人尊敬,因为那时商人的身份被打上了剥削者的烙印。邓九刚的父亲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男人,他坚强的性格给了邓九刚深刻影响。邓九刚做一件事情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到底,也是得益于父亲的遗传。
邓九刚的大哥是一个文学青年,还很热爱音乐,会拉小提琴。在大哥的熏陶下,邓九刚从小就读了很多文学著作,也渐渐学会了拉小提琴。在那个年代,这些可都是很时髦的。那时候他们家就像一个小型俱乐部,大哥经常会和朋友聚在一起,弹琴唱歌,场面十分热闹,有时他们也会高谈阔论,谈论唐诗宋词、高尔基、普希金、资本论……邓九刚就总是在一旁细细地听着,其中的涵义也只能生吞活剥地理解。
而邓九刚更多的时间却是一个人在小人书铺里度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些中外名著都是在那时候读过的。当后来有机会读到大本字书的原著时,也都能理解,主要还是靠着当年看小人书积累起来的文学功底。
小时候邓九刚家很穷,父亲又在1965年去世,弟兄姊妹八个人,他排行老四,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加上老母亲五个人,都需要他和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来养活。邓九刚选择到处打零工挣钱养家,他干过泥瓦小工、小学代课老师、橡胶厂工人,还做过开山工人,最后一个非作家的职业是汽车司机。当时虽然恢复了高考,但成家有孩子的邓九刚,已没有精力再念大学。也是在那样的时期,邓九刚开始在业余时间里写电影剧本、舞台剧本和小说,虽然完全没有收益,甚至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可是他已经写上瘾了。
在小说的世界 就是他主宰的王国
在邓九刚的世界里,他就是王,写小说已经成为一种生命形式,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里人们有着五花八门的选择,邓九刚选择了写小说,而且一写就是二十年。有时候写累了,邓九刚开始走出书房,环视左右,发现现在还在写作的朋友很少了,也多少会有种凄凉感。但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因为邓九刚有着属于他的世界。有的人用砖头瓦块石头木头构筑城堡,用尽气力划出地界,称王称霸。他用文字用小说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虽然与真实的世界相比,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只属于邓九刚自己的,但在这个世界里他活得自在,为所欲为,他就是自己世界里的王。
邓九刚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到户外锻炼一小时身体,之后便到早市买菜,待妻子上班孩子上学后,邓九刚便独自一人安静地喝着奶茶,思索着即将展开的小说王国,而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被他安排在下午。生活就是这样,规律有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邓九刚的王国不是孤立的,近些年来,虽说是写作的朋友越来越少,可非写作的朋友却越来越多,这样的"外交"活动日益广泛,也让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常光临他的领地。每天坐在书房邓九刚会接到朋友和读者打来的电话,大多是当地的朋友,外地的也不少,他们不吝啬电话费,从贵阳、从拉萨、从上海、从银川打来电话,不远万里打来和邓九刚聊小说,聊到忘记了时间,更有热情的人邀请邓九刚到他们那里去做客。
有一次邓九刚到图书馆借书,碰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无意间走到摆着自己书的架子前,下意识地拿起书来,看到书签上留下许多读者的名字,他觉得非常感动。有时候这种感动也会发生在书店,当邓九刚亲眼看到读者掏钱买他的书时,那种自己的心血被人认可的荣誉感,让他觉得辛苦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其实走到这一步对于邓九刚来说是一种自觉,一种宿命,同时还是一种必然,他不可能做出别的选择。
《茶叶之路》记载 中俄贸易三百年辉煌发展史
《茶叶之路》是邓九刚写小说之余的偶然所得,当时为了写小说收集故事,邓九刚在采访的路上跋涉,骑着自行车、骆驼到处走,访问那些从茶路上退下来的老商人、老驼夫、老年的僧侣们,他们的故事和形象,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无数次感染了邓九刚,这些故事使邓九刚如痴如醉,几乎每一个商人就是一部传奇小说,他如获至宝。至于辛苦、危险当时好像从没想过。怕的只是下一次采访就再也见不到前一次见到的老人。老人们去世的速度以一年一个月甚至是一个星期计算,有的老者上一个月刚刚采访过,待到下一个月再去的时候已经不在了。他们的嘴里有着讲不完的驼道故事,这些故事成就了邓九刚日后的"驼道"系列小说。
《茶叶之路》作为一部被多方认可的史学作品,其主角也非只是晋商,包罗了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商人,俄罗斯商人,还涉及到经济、宗教、民族、交通、气候、军事、外交、国际贸易等内容,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由盛而衰的过程。今天与历史的对照,具有惊醒人心的作用,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切的历史都是为了今天。
"那些老驼夫、老商人、老僧侣们,他们才是我的老师。还有一位专门做史志研究的老学者刘映元,他是我经常拜访的老师,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惜的是当我做出一点成绩想着要报答他的时候,老先生却已经仙逝了。连他的家人都找不到了,这件事让我遗憾终生!"
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也触动着邓九刚柔软的心灵,同时更激励了他只争朝夕,对于民族命运和国家文化的思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来这种思考伴随了他所有作品的创作过程。
促进中蒙俄学者、 经济界人士交流
《茶叶之路》一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蒙俄三国文化学者和经济界人士的交流。从2000年《茶叶之路》第一版面世,隔年就有一个俄罗斯的代表团到呼和浩特找邓九刚,他们是以库克金为首的俄罗斯国际旅行社,还有俄罗斯布里雅特国际旅行社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访问团。他们对于开展中俄旅游抱着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他们建议开辟一条由呼和浩特到莫斯科的新国际旅游线路,取名"茶路之旅",从那时开始以茶叶之路为话题的三方交往就没有中断过。
为了方便交流,在2008年成立了"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邓九刚担任会长。同年《茶叶之路》在新华出版社再版。而2007年中信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本同名的《茶叶之路》,作者是一名美国人,叫艾梅霞。两本书不约而同叙述了同一件事情,这让邓九刚很惊讶也很高兴。因为在美国人的《茶叶之路》出版前,邓九刚的《茶叶之路》被认可的程度很低。艾梅霞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她的书在理论功底和资料引证方面更加详实和准确。虽然资料的来源远不及邓九刚的《茶叶之路》那般丰富全面。但艾梅霞精通英语、蒙语,还会讲一点汉语,她亲自到莫斯科和恰克图的博物馆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她的书让很多中国人相信了茶叶之路的存在,在这一点上邓九刚对艾梅霞是感恩的。
关于这部书,邓九刚关心的是能和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互动作用,也就是给读者一个阅读她的理由,为什么现代人要阅读她?那些忙碌的白领,那些创业的老总们,那些从政的公务员们,为什么要阅读她?邓九刚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因为昨天与今天是暗流相通,血脉相连的。其实《茶叶之路》体现的是对现代人的关切,是历史上国家体制转型所遭遇的艰辛,是创业者超人的智慧,是国际贸易先行者的经验,是经商的法则,是发财致富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