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中的光山县茶产业
CTC"信红"颗粒红茶生产车间
合作社理事长李帮学荣获凉亭乡"斗茶会"金奖
光山县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地带,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管理区,总人口82万人,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
光山县地处江淮之间,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26天,年平均气温15.4℃,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0小时。南部为浅山丘陵区,土壤为黄棕壤、黄褐土等,质地疏松、肥沃,PH值在5.5-6.5之间,呈酸性或微酸性;海拔一般在180米以上,最高海拔高度为433.9米,有王母观、赛山寨、大苏山、大尖山、泼河水库、五岳水库、龙山湖、官渡河等自然景观,山清水秀,山峦叠嶂,云集雾绕,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达31.5%以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境内无工业污染和其他污染源,水质、空气、土壤均无污染,发展生态有机茶得天独厚,条件优越。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誉的光山县,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了茶叶这一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茶业概况
光山种茶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兴于唐宋,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述:"淮南(茶),以光州上";"生光山县茶头港者,与峡州同"。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光州光山场岁卖茶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卖钱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六贯。"可见,唐宋时期,光山县茶叶生产规模已相当可观,品质已属上乘。后因朝政腐败,历经战乱,茶叶生产一度衰退。现存于大苏山的清代茶园与古寺名刹--天台宗祖庭净居寺,见证了光山禅文化渊源。
光山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信阳毛尖茶的主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光山人种植全国茶,加工全国茶,购销全国茶,走向全国去卖茶,发展壮大了茶产业;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秉承"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的发展理念,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打造大茶业、助推新跨越的热潮,茶基地、茶工业、茶市场、茶文化、茶旅游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品质提升、产业升级、效益提高。
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1.5万亩,采摘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性系茶园13.9万亩,无性系茶园7.8万亩,年产干茶545万公斤,产值5.546亿元。全县有15个乡镇、管理区产茶,大多分布在南部浅山丘陵区,形成区域性生产格局。
全县拥有茶叶交易市场6处,年交易额3.84亿元。白雀园镇"大别山茶市"年交易量15000吨,是南茶北运的中转站、集散地;凉亭乡茶叶鲜叶交易市场远近闻名。
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15万人,茶区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000余元。茶产业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种植加工
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区域规模种植格局形成
全县宜茶面积32万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凉亭乡为代表的南部山区乡镇,以乡、村林场建设为抓手,统筹使用农村"两工",向宜茶荒山、荒坡、荒地进军,开荒种茶,退耕还茶,迅速膨胀产业规模,成功地打造了光山县第一个万亩茶乡;本世纪初,晏河、文殊、南向店等乡镇抢抓蓝天集团投资开发茶产业的发展机遇,以生态茶开发为抓手,成功实施"稻改茶",建立了光山县第一个万亩无性系生态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