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之梦
中国是世界茶叶诞生的原产地,其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均为世界第一。然而,在中国21个省市900多个县区的180万顷茶场种植地。中国约有7万家茶企,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茶叶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强。
中国茶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东方智慧与国学精华。作为世界健康食品的茶饮料。可以说:小小的一杯清茶,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数千年儒释道哲学思想与艺术化生活的精华,更巧妙地借助于茶产品的食用价值与文化功能,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与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深深的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产品的茶叶特色、种类繁多、因地制宜、文化各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在各个民族、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中国地产文化名茶。
可以说,中国的茶产业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与推进,均有过巨大的的推进与贡献。以南京而言。中国茶圣陆羽的《茶经》,研发构想于南京栖霞寺,著述于浙江苕溪(今浙江吴兴),成为中国茶文化首屈一指的"百科全书",而朱元璋十七子的朱权《茶谱》、曹雪芹《红楼梦》的雅茶文化、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俗茶文化,郑和七下西洋掀起的海外茶风……。可以说:中国的茶产业和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的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史中,都可称之为一个巨人。
为什么?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巨人,在世界品牌的舞台上却成为一个行动的矮子呢?是什么制约了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巨人的"世界品牌"创建之路?
以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而言:作为一个并不生产茶叶的茶叶品牌大国,它的"世界品牌"创建之路,主要源自于他们清晰地将全球化优势资源为己所用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目标。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于他们以品牌,尤其是充满光明、活力、生态、自然的品牌宗旨为武器,以中国、印度这样的的茶叶种植大国为原料基地,通过它精心策划推广的世界茶文化消费需求市场的品牌渠道根系。数百年来,英国立顿红茶以世界为舞台,让世界茶文化消费需求的市场财富造就了英国立顿红茶"世界品牌"的阳光之路。
哲人言:品牌决定市场,思路决定出路、决策决定结果。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之梦?我们必须要巧妙地借助于我们的资源、智慧和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创新发展战略。站在时代的高度、世界的市场、品牌战略的制高点,和中国特色文化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品牌文化核心竞争力。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农、以茶促贸、以茶兴文。让中国茶文化走出中国、造福世界。这难道不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国家战略最具体、最重要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发扬光大吗?
南京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和难以替代的文化茶都历史地位。以南京《红楼梦》文学名著而言。"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文化涉及三百余处。而南京大观园遗址的乌龙潭公园、金陵十二钗的美女文化、中国特色茶馆、戏楼、酒楼的文化环境营造,世界大旅游市场对中国特色茶文化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的与日俱增,不仅仅为中国南京《红楼梦》五大文化名茶的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更为以世界大旅游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与茶文化的联姻互动,尤其是中国梦时代的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国家战略构建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
笔者认为:中国南京《红楼梦》五大文化名茶的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它不仅仅体现在"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的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茶叶、茶具、茶诗、茶联、茶艺、茶食、茶宴、茶礼仪、茶环境……等文化的精髓植入其中。融入人文、故事、情感、养生之道……。不仅仅可以使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大有用武之地,更可以让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在文化内涵与茶文化环境与旅游建设相结合的品牌营造全球化推广方面,完全可以超越英国立顿红茶,形成中华民族茶文化独具一格的"世界品牌"全球化发展格局。
中国《红楼梦》五大文化名茶的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在进一步以"世界品牌"的文化包装从内到外的提升塑造五大文化名茶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同时,营销渠道的共享、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五大文化名茶优势资源的巧妙地融合互补,尤其是"世界品牌"市场推广的联动……。一方面是立足于对中国传统型茶文化的转型创新升级再造。另一方面,它更需要巧妙地结合现代高科技在中国抹茶数百种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多样性、跨行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对现代茶文化创意产业数千种衍生产品的巨大发展空间去探索、开发。
我们真诚地期望和期盼中国《红楼梦》五大文化名茶企业家们的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创建达成共识。这不仅仅是中国梦时代的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去争取和创造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品牌"灿烂的今天与未来。(戚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