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座古桥 记录茶马交易、古今战事
汀泗桥因为水陆交通的优势,在唐宋时期就形成古街,图为东正街上的修伞、鞋匠。
下新屋民居外的剃头匠。
盐、茶叶等沿着河道而来 古镇一度繁华
中国茶网资讯:从南部幕阜山发育的汀泗河向北注入西凉湖,然后直通长江。鄂南山地所产的楠竹,大多靠人工一根根背过来,最初堆放在河东一处码头,村民下去放簰,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汀泗桥边最早的古街--竹厂街。
供职于汀泗桥文化站的余大厚详细介绍了这条古街。"河东的两处码头保存完好,这里以前有个厂地,是专供鄂南崇阳、通山一带村民堆放楠竹用的。"码头遗址附近,还有一个竹篾加工的作坊,作坊的主人姓周,其妻邓氏正在编竹筐,为食品加工厂提供货源。
竹厂街上除了篾匠店,还保存一段石板路,两边的老商铺有银号生意的,有以卖百货为生的。明清时期,因为徽商的渗入,汀泗桥更显繁华。徽商用沿着河道带来的盐与汀泗桥本地的茶叶、棉麻作交换,古镇进一步扩大,东西正街也就出现了。
两条古街中,以西正街最为繁华,沿河设有两座码头,桥南为杂货码头,桥北为商号"三泰行"的徽商茶叶码头。余大厚说,茶叶码头底部的花岗岩石块还在,只是比过去萎缩了2/3。很多石头沉到河底,大水一来就冲走了。
西正街不仅有贩粮的仓库、杂货店,沿河还搭起吊楼,内设茶馆,说书、弹琵琶的都有,街内最大的商号"春生裕",是章氏家族在汀泗桥的祖产,家室连店铺,占了岛内的一大半,曾国藩铲除太平军时,在此留宿过一段时间,后被太平军围攻,烧了一半家产。
余大厚说,岛内的粮管所,包括政府大院,都是用"春生裕"的房产盖起来的。相比西正街,年代更久的东正街,反而保存较好,以前的青石板路还在,包括衡器店、铁匠铺、伞鞋匠、篾匠,甚至是弹棉花的,九佬十八匠沿街开设的店铺,虽然破败,仍坚持经营。铁匠师傅卢德光是从叔父那里接管卢氏铁铺,至今已经打铁为生30年,卢师傅总是说,以前汀泗桥热闹得很,不像现在,太阳过了中午,街上就没了人影。
余大厚认为,除了水运,汀泗桥以前是连接江西到咸宁的几条古驿道之一。南部是官塘驿,北部是官埠桥,作为水陆两运的交汇点,东正街上甚至出现了以租马匹为生的店铺,"那个时候坐船途经汀泗桥的行人,可以上岸后,租马匹,继续押货前进。"
战
因近代一场战役成名
也许,真正让汀泗桥声名远播的是北伐战争中的汀泗桥战役。不过历史中真实发生战事的地方却不是在这座三孔廊桥上,而是在桥北500米开外的粤汉铁路桥。
1926年,一支刚成立两年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北上,很快打到汀泗桥。据史料记载,当时汀泗桥三面环水,北洋军阀的军队驻扎在镇东高不过50米的丘陵地上,利用地理优势,一路攻城拔寨而来的北伐军,很快吃到苦头。
余大厚说,1926年6月正值汀泗河涨水,汀泗桥被淹,船都在街上走。除了连接敌人阵地的汀泗桥,北伐军只有从更高的铁路桥上突击,才能接近敌人,这大大增加了敌人取胜的筹码。
虽然有地理的优势,北洋军阀的2万驻守军队还是在22个小时的战斗中败下阵来。叶挺率领独立团绕道背后予以痛击,北洋军阀的2200多名士兵被俘。
不过,北伐军在强渡铁路桥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北伐军第七军长李宗仁,在后来回忆时写道:"战后三月,路过汀泗桥,依然觉得血腥扑鼻,必须用手绢掩口鼻方能通过。"3年后,国民政府在汀泗桥修建了阵亡士兵纪念碑,将牺牲的一百三十四人埋葬在火车站旁。
位于塔脑山上的碉堡与炮台仍清晰可见,围绕山头挖建的战壕,被山坡上的灌木丛掩盖,战壕里填满了板栗树落下的黄色叶子。
2009年,当地政府在汀泗桥重新修建了一座汀泗桥战役纪念馆。"那座纪念馆挤占了竹厂街的街道,青石板路到这里就停止了。"余大厚说。
征集
什么是乡土?我们不断寻找,对乡土的叩问,也是寻找自己,回归自己的方式。
《长江地理》对近期对湖北境内的祠堂、戏台、牌坊、桥进行寻找与拍摄,在退缩的乡土中寻找被搁置的符号。请告诉我们你记忆里的乡村故事,以及那些你生活中,或记忆里的祠堂、戏台、牌坊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