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武夷山31枚老茶章首次面世 见证茶叶码头兴衰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中国茶网资讯:8月11日,赤石镇瑶珍茶厂,刘水生(右一)、刘水兴、刘水才(左一)三兄弟展示家族用于为茶叶分类的茶章。家族茶叶生意历经100多年,用过31个茶章。中俄万里茶道,汉口是起点。汉口并不产茶,

中国茶网资讯:8月11日,赤石镇瑶珍茶厂,刘水生(右一)、刘水兴、刘水才(左一)三兄弟展示家族用于为茶叶分类的茶章。家族茶叶生意历经100多年,用过31个茶章。

中俄万里茶道,汉口是起点。汉口并不产茶,但茶叶贸易繁荣,四方茶叶云集,其中,武夷山茶是一个重要来源。

在福建武夷山地区,下梅、赤石、星村三镇均为生产、运输武夷茶的重要码头。11日,记者来到梅溪汇入崇阳溪处的赤石村,探寻古迹文物。

听镇民介绍,1998年洪水,赤石古街几乎全被淹没,村民大多迁到由政府统一规划的"赤石新村"。记者眼前,茶商旧宅院杂草丛生,溪边19座运茶码头都已废弃,溪上舟来楫往的运茶景象只能想像。

机缘巧合,记者在刘氏"万里瑶珍"茶厂,见到了武夷岩茶瑶珍号的31枚茶章。它们为瑶珍号第12代传人刘水生、刘水兴、刘水才三兄弟家传,此前隐于民间,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这套老茶章,由瑶珍茶厂于清代中期所作,是目前武夷山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茶章。"武夷山市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邹全荣说,它们见证了赤石茶叶贸易的百年兴衰。

17-18世纪,南北茶道跨国运走武夷茶

记者看到的这31枚茶章,有的是木头制成,有的则是牛骨材质。最大的一枚,长6cm,宽3cm;最小的长宽不超过3cm。

刘水兴介绍,茶厂从旗下加工商处收回制作好的茶叶后,会盖上"茶章",进行销售。印章上的文字,代表不同的厂名和茶叶品种。

瑶珍号是当地大茶商,拥有众多名品,为武夷名茶正山小种红茶"瑶珍号流香涧上小种"的出品方。印章上,品质优良的茶叶还附有特殊标示。

邹全荣说,瑶珍号茶章繁复的名号,正是当年武夷茶市繁荣的见证。

他介绍,17-18世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有一南一北流通途径:一条通过陆上茶叶之路,由晋商等辗转贩卖,到汉口再销往俄罗斯;另一条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南下,经荷兰商人之手,贩至英法等欧洲国家。

"半斤茶可以卖半两黄金",刘水兴说,18世纪末,武夷茶出口总量逾10万公斤之多。在欧洲,"武夷"二字被当做中国茶的通用代称,极负盛名。当时英国王室甚至明确规定,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女王专用饮品。

19世纪,赤石镇成武夷茶市中心

瑶珍茶厂位于赤石古街上。邹全荣介绍,清代中期,广东潮州人杨瑶珍随着广东、闽南的"大部队"来到赤石,创办了这间茶厂。

1844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签订,1853年福州茶港开辟,闽北产茶区到福州"一水可通"。凭借更优越的地理位置,赤石逐渐取代下梅,成为崇安地区(今武夷山市)的茶市中心。《崇安县志》载:"武夷茶市集原在崇安下梅,光绪后,茶市由下梅而移赤石。"

"赤石有'小上海'之称。"邹全荣介绍,清末,赤石茶市内茶行如林、商号如云,清政府在这里增设赤石驿。外地商人来武夷山买茶,各茶厂的包头、戏班班主会前往赤石码头迎接。最盛时,河边共有19座码头,酒馆、妓院林立,比崇安县城还热闹。除晋商等北方茶商外,南方的商人也纷纷北上,在赤石开厂置业。

他说,当地人称赤石为赤石街,因人口聚集称为镇,商贸繁荣称为街。每当到了茶季,"日有竹筏百条、船只百艘运输茶叶",呈现"竹筏连云上百张,一篙归去日沉西"的盛况。

民国之后,瑶珍几经起落

收藏茶章的刘氏家人,并非杨瑶珍直系亲属。民国时期,瑶珍茶厂与集泉、泉苑、奇苑、文圃一起,同列武夷山五大茶庄。刘水兴祖父刘建章从老家闽西的沙县来到武夷山,在瑶珍茶厂做学徒,逐渐升为技术质量总监。

刘水兴讲述,抗战时期,武夷山许多茶企业由于水路被战火阻断,纷纷倒闭。瑶珍茶厂却凭借雄厚的实力躲过一劫,还收购了沿线多家中小茶场。

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山所有私营茶企都收归国营并入崇安茶厂,1950年改为中茶福建省公司崇安试验茶场,茶章被刘建章保管在家中。2006年,刘氏后人重新创立"万里瑶珍"品牌。

"父亲告诫我们,要好好保存这些茶章。"刘水兴说,茶章经过了土地革命、十年"文革",从未损坏丢失,只是再未拿出使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