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 全县年产茶饮产品共7500吨
中国茶网资讯:平利是中国名茶之乡。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平利茶成为贡茶,是全省三个茶叶基地县之一。"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平利女娲茶"为陕西省名牌产品。茶饮产业已成为平利一张响亮的名片。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178家,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200余家,全县年产茶饮产品7500吨,产值突破8亿元。
田园里的绿色增收梦
一排排整齐的茶树,遍布乡村的各个角落;茶园里,采茶人手指飞舞,一片片绿叶装进随身携带的箩筐里;村道旁,矗立起一座座茶叶加工厂,鲜嫩的叶子从加工厂出来,便成了一袋袋香茗……
说起平利茶叶,不得不从长安镇说起。长安镇有绿茶1.6万亩,绞股蓝5000亩,1万多亩绿茶通过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茶业种植大户。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壮大,最终诞生了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9家,过亿元的企业1家。61岁的洪善虎是该镇高峰村二组人,他把家里的七八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设在村上的平利县一茶叶公司,每年拿几千元的土地流转金。洪善虎自己从1999年起就到公司打工,做些与茶叶加工和茶园管理有关的工作,每个月赚2000多元,年底还有几千元奖金。他说,村里有230户800多人,以前大多都种茶。土地流转之后,自己种茶的少了,都到公司来帮忙,七八十岁的老婆婆有时也去采茶,一天最少能挣个几十块。
长安镇党委书记魏传伟告诉记者,长安绿茶的生产工艺,代表了陕西的最高水平。在市场营销方面,9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早已摆脱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操作模式,全部实行公司化管理,在县、市都有营销窗口,正在向西安、北京等地延伸。
茶饮产业为农业"挑大梁"
在安康诸多县区,专门设立茶业局的县只有两个,平利便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2001年,平利设立了茶业局,当时是作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局。但2003年平利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确立了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在绿色农业上提出要实现茶饮产业率先突破,2004年茶业局便单设了出来,成为政府直属事业机构。
数据显示,2002年,平利茶饮产业基地4.4万亩。到2013年,这个数字被刷新为19.6万亩,其中优质绿茶基地14.6万亩,绞股蓝基地5万亩。茶饮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业总产值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产业经营质量与效益也是连年提升。2013年,平利茶饮产业总产值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8%。全县机械化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48家,年产值在2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
平利县茶业局局长何德渔说,从生态角度看,茶饮产业绿色环保,在平利农业三大产业中比较效益相对较高,每亩最低收入都有5000元,绞股蓝能达到6000-8000元,对群众增收是个好产业,群众也乐于接受。而且它涉及一、二、三产,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
"全县19万农民,一半投身茶饮产业;11个乡镇,8个主产镇村村有茶园。2013年,平利农民人均纯收入7902元,茶饮产业产值直接收入的贡献率占到了1/3强。在发展平利现代农业体系中,茶饮产业已挑起了'大梁'。目前,结合美丽乡村旅游,让茶乡风情游与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不断扩张的复合业态,为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注入新的内涵。"平利县县长郑小东评价。
品牌战略助推名茶大县发展
近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秦巴山区茶树新品种推介现场会在平利县召开。中国茶叶研究所与平利县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茶树新品种"中茶108"正式落户平利并示范推广。"中茶108"是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主推品种之一。
平利县茶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华海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平利突出精品建基地,彻底抛弃了广种薄收的传统做法,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同时,积极引进新茶树品种,如"中茶108"等,实行规范化技术管理,每亩茶的产量和效益都在增加。在加工上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提高了产品质量。
"茶饮产业的发展,让平利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农村和农民社会分工的一次变革。园区加品牌战略,也助推了名茶大县跨越式发展。"平利县农业局党委书记习明晶说。"十多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经历了三次换届,但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的思路没有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没变。能把树叶做成产业,除了历史优势,或许这才是决定性因素。"
十年风雨,十年砥砺,茶饮产业为平利的山川田园构筑起了一个美丽的绿色蓝图。如今的平利不仅是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还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中国产茶重点县等。'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是陕西省名牌产品,'平利绞股蓝'2013年还荣获全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