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用心做好“茶”文章
中国茶网资讯:"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新芽。"日照市岚山区从1966年"南茶北引"至今已经有48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日照绿茶的主产区、北方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岚山区面海靠港,气候温暖湿润,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岚山特有的酸性土壤。全区宜茶面积约15万亩,发展绿茶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已投产茶园9.6万亩,263个种植村,6.3万户茶农,年干茶产量达到6800吨。规模与产量优势奠定了日照岚山重点产茶区县的基础,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用心做好一篇"茶"文章。
高科技擦亮茶品牌
据统计,目前日照茶叶产量占全省总产茶的三分之二,而日照茶叶70%的产量出自岚山。上世纪90年代,日照茶叶统一称作"日照绿茶",知名度很高。然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让茶农小富的同时,品牌效应却越做越小。
由于缺乏品牌保护,到本世纪初,岚山茶产业出现产品名称多、经营规模小、在市场上相互压价的现象。全区200多家茶叶企业,只有"雪青"获得了省级以上品牌。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需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岚山"绿茶人"摸准了日照茶产业发展的命脉,经过一番努力,今年7月,巨峰镇的"圣谷山"绿茶拿到了美国雨林联盟SAN认证颁发的国际可持续农场认证证书--雨林认证,开启了岚山绿茶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这在江北尚属首家。
12月19日,巨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丁明来告诉记者,虽然南茶北引时间不到50年,但他们一直"引导镇内茶企增强品牌意识,加强技术创新,相继攻克了20余项技术难关,目前推广的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使茶园规模迅速扩大,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2001年起,有"北方茶都"之称的巨峰镇成立了绿茶协会,先后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以及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茶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从南方引进了浙农113、浙农117、龙井43等20余个茶树无性系良种,逐渐融入日照"风土"进行推广,使巨峰绿茶具备了特有的品质。
岚山绿茶尝到了用高科技打造茶叶品牌的甜头:全区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名牌产品和4个山东十大名茶产品。
政策扶持助茶农增收
临近年底,岚山区几个产茶大村的村支书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的茶叶奖励政策正在一笔笔兑现:小官庄村连片发展茶园面积达221.5亩,获奖金132900元;土山河村连片发展茶园203.32亩,获得奖金121992元;张念伦等8名巨峰镇的村党支部书记领取今年的"绿茶名镇"建设工作奖金,合计39.9万元……奖金虽然不多,但这是对连片种植茶叶的鼓励。
记者从岚山区茶叶产业办公室看到了政府扶持茶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区内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茶叶产业发展优先享受此政策。对当年成片新发展50-200亩的由区财政按每亩200元给予奖励;对当年成片新发展200亩以上的由区财政按每亩300元给予奖励;对当年成片新发展20亩以上的无性系茶园按照每亩300元进行奖励。
与此配套,各个宜茶乡镇也拿出真金白银扶持茶叶产业。在巨峰镇,各村每有一家茶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给予村1000元奖励,并在"五好村"考核中记15分;每获得认证一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分别给予村1000元--2000元的奖励,并分别在"五好村"考核中记15分。巨峰镇党委书记田海文说:"心往哪里想,钱往哪里投,我们几任党委书记都牢牢把握大力发展茶叶的思路,镇财政扶持政策大都是针对茶叶设计的,极大地激发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目前,全镇人均茶叶收入达到6000余元,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
跳出茶叶做茶业
走进岚山西部山区,放眼望去,青的是山,绿的是茶,"百里绿茶长廊"因此得名。长廊沿线经过"朝元山、北垛山、南北山、双石岭"四大流域,途经34个行政村,涵盖茶园39000亩,全长51.3公里。
后黄埠村是百里绿茶长廊东起的第一个村,村子依山傍水,周边是绵延成片的绿色茶园。依托茶园,近两年村子里建起了自由垂钓园、水果采摘园和技术采摘园。村支部书记刘贤山说:"我们成立了旅游合作社,还流转了五十亩茶园用于自由采摘,便于游客体验采茶的乐趣。村里的五个茶家乐已经启用了,吃住的地方都有了。"
而在"百里绿茶长廊"脚下,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干茶一条街和干茶交易市场已初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