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丽水:因茶而兴 茶园边老村焕新颜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眼下,正值茶季。在浙江,从南部的温州永嘉至西北的安吉,跨越450公里的直线距离,茶,始终是各地农人的守望,也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茶的故事与灵魂,在节气,在风土,更在一方农人的手中。记者来到松阳,记录

眼下,正值茶季。在浙江,从南部的温州永嘉至西北的安吉,跨越450公里的直线距离,茶,始终是各地农人的守望,也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茶的故事与灵魂,在节气,在风土,更在一方农人的手中。记者来到松阳,记录了这个茶叶大县的茶产业发展动态。茶园,茶人,还在那里,故事却已然不同。

转过山脚,透过茶丛,两幢楼房跃现眼前;再往里走,一辆辆摩托车、小货车,一个个装满茶青的塑料筐、竹篾篮,以及熙熙攘攘买卖茶青的人群告诉我们:谢西坑村到了。

谢西坑是松阳县城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原先70%的农户收入低微、没有存款,因为种植白茶,现在70%的农户成了富裕户。

在村口第一户人家一楼大厅内,记者找到了正在炒茶机间忙碌的李光忠。今早刚采下来的茶青正在除湿、炒制,大厅里满是茶香。

"我们村以前主要以种水稻、卖毛竹为生,村民温饱没问题,家里却没余钱。房子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造,泥木结构,东一幢西一幢,危旧房很多。"李光忠一边搬着茶匾一边说,那时村里不少人在种田之余就是玩扑克、打麻将,风气不怎么好。

2001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李光忠到松阳县城卖土茶,在与市场里几个茶商闲聊时,他获得一个重要商机:种龙井、银猴等名茶,每亩有四五千元的收益,是种水稻的四五倍。

受"刺激"的李光忠立马找到时任松阳县农业局茶叶办主任卢良根。卢良根与李光忠分析了谢西坑的自然地理条件后,觉得在谢西坑村种植白茶大有可为。他说:"谢西坑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早晚温差较大,边上有个水域面积达6300亩的大水库,只要有好品种就能种出好茶叶。"

回到村里,李光忠召开了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鼓励大家种茶叶,当年就有一半村民种上了白茶。

2003年,第一批白茶开采,每斤茶青卖到了80元至100元,村民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到2008年,几乎全村农户都转型种白茶,面积达500多亩。去年,村里的白茶亩均产值都在1.5万元以上,最高的甚至超过2万元。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多。

2009年,不少腰包鼓起来的村民开始谋划改善居住条件。当时恰逢松阳县出台旧村改造政策,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进行旧村改造,并委托县建设部门统一规划设计。

全村新建房子79幢,每幢都是三层半的"小洋楼",建筑面积在70平方米至80平方米之间;村里原来只有一条2.5米宽的水泥路,如今家家户户门口都能开小车;村里的几盏路灯原来都直接"钉"在村民家墙上,现在都装电线杆,照亮了村里每个角落;为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村里专门通过县环保局到金华请专家,精心设计规划,实施全村厨卫废水统一处理。

在各家各户建起高楼时,7户贫困家庭没被落下。村里专门为他们召开数次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集体补助、到银行"联保"贷款等方式,帮这7户家庭凑足资金。村民还抽时间帮搬砖头、拌泥浆,让他们在当年农历新年前搬进了新房。

村民李光长的新家处于全村的地理中心。多年前,他因交通事故致残,根本拿不出钱来拆旧房、建新房。为此,村里给他提供了3.5万元的补助款,并帮他从银行贷款建起了新楼房、开起了小超市,使他一家不仅告别危房,还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对谢西坑村而言,茶,让村民富足,让村庄焕发活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