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将举办茶文化节助力茶产业发展
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物产丰富,自古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的美誉;这里群峰起伏、丘岗连绵,滚滚涪江、浩浩青漪江,氤氲着源源不断的水汽。龙头门山山前冲积平原,种类丰富的砂泥岩,提供了全面充分的营养;这里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均在70%以上,因而终年湿润,这里曾是茶马古道途经之地,是独树一帜的产茶佳地--这里,是四川绵阳。
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产业发展历程,截至2014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已有21.78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16.08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达2185吨,全年产值达2.83亿元,茶叶产业不仅推动了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更促进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2015第二届绵阳茶文化节助力绵阳茶产业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了让茶产业发展得更好更快,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战略目标,也为绵阳茶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茶叶产业的发展是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得到提升的。2014年,绵阳市举办了首届绵阳茶文化节,吸引了来自绵阳本土和省内外几十家茶商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广大茶企要求,4月24日,2015第二届绵阳茶文化节将在越王楼南广场举办。
"本地茶企首先要牢牢地占领本地市场。"邹杰认为,茶文化节正是绵阳茶叶产业拓展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变化的一次好时机。北川、平武茶叶获得过多个国家地理标志,而绵阳本土农副产品相对特色性较少,而其中茶叶属绵阳最具特色农产品之一,以茶文化节为平台来推广绵阳茶叶品牌,让更多人了解绵阳茶叶,认识绵阳茶叶,喜爱绵阳茶叶。
传承两千年的茶文化
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作为四川的核心地区之一,早在几千年前,绵阳境内就开始种植茶叶。北川羌族自治县种茶历史悠久,据北川县志记载,始于唐、宋;江油文献记载,本地种茶、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更是有一条茶马古道从豆叩、平南经过,是连接川西北通往松潘藏区运送茶叶、盐等生活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
平武县豆叩镇青漪江畔是平武县羌民族主要聚居地,也是全县主产茶业的乡镇之一。一直以来,茶产业是豆叩镇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也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更是商人们的聚宝盆。
走进古朴的豆叩老街,一栋栋古老的房屋,一块块光滑的石板,一道道深刻的辙印,见证着豆叩茶产业兴旺的历史,也见证着豆叩镇曾经的辉煌。谈起豆叩的茶叶,镇上的老人们个个如数家珍。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让他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花香自有蝶来舞,好茶引来百凤栖。历史上,绵阳的茶叶一直是名茶、好茶。北川苔子茶因其滋味醇、香气高、回味甘甜而声名远播,被列为"贡茶"。平武县平南羌族自治乡地处松沟河谷地带,盛产茶叶,更是著名的"贡茶之乡"。
起起伏伏的茶经济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回顾绵阳茶产业发展之路,绵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邹杰告诉记者,绵阳最开始的茶园主要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老茶园、百年老茶树,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茶产业发展开始提速,群众实施荒坡地开梯种茶,企业开始大规模发展新式茶园,绵阳茶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绵阳茶产业发展进入鼎盛期,茶叶年销量达250万斤。北川、平武各类名优茶先后获得了国家、省级评选的多个奖项。"那时绵阳的茶叶由于无公害、无污染,属于出口免检产品。很多外地茶商甚至都会用绵阳的茶叶进行拼配,以降低外地茶叶的农药检测含量。"
然而到了2000年,绵阳茶叶产业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与茶叶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绵阳市龙头企业带动力相对较弱,茶叶企业创新以及新产品开发方面较差,企业实力、经营理念、品牌宣传和推广意识不强。另外,农民的采摘习惯也没有改变,以采摘春茶为主,还不习惯采摘夏茶和秋茶,也是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跟不上的原因之一。"邹杰告诉记者,2000年后省内其他地市如宜宾、乐山等地的茶叶产业发展较快,绵阳茶叶产业相对发展缓慢。
2008年5•12大地震中绵阳茶叶产业更是遭受重创。北川、平武、安县等地区的茶叶基地损毁严重,茶叶加工企业几乎全部被摧毁。"灾害造成了绵阳茶业的巨大损失。"邹杰表示,由于原本绵阳茶业茶园管理粗放、科技水平不高、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品牌多杂、市场开拓力宣传力不够等诸多原因,就使得茶叶产业发展缓慢,而大地震更是对绵阳茶叶产业造成致命打击。
竞合发展的茶品牌
为了重振绵阳茶业,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方案引导茶叶产业发展。抓基地、抓规模、抓质量、抓品牌、抓效益。市乡村三级整体联动,齐心创业。"稳边销、扩内销、重外销";"走出去,请进来、再创新"。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基地、从基地到农户,上下一心,奋发求为。
邹杰告诉记者,随着相关部门不断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大展会,企业在展会中寻找差距、加强学习,也结合市场需求对夏茶、秋茶进行了开发,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绵阳茶企也一步步地改进着传统种植模式,着重提高机械化管理并且强化生态意识,重点建设有机茶园。"绵阳茶叶有品质上的优势,但绵阳茶叶要想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就得具备与市场需求、国际标准相对应的基本条件。"邹杰认为,绵阳茶叶产业要发展得更好,就得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自身优势有机茶产品的生产,并且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大力推广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拓宽思路,集中打造两到三个茶品牌,整合有资本实力、有经营技术实力的企业,使绵阳整个茶叶产业发展向着综合型、集约型、品牌化的方向迈进。
记者了解到,为了重振茶叶产业,平武8家较大的茶叶企业通过整合后成立了雪宝顶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走村串户为茶农们做工作让他们重拾对平武茶叶产业的信心,继续共同发展平武茶叶产业,打响"平武绿茶"公用品牌。而北川18家茶叶公司也通过重建北川行业协会,重新整合北川茶业,以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北川苔子茶'为基石,强力打造北川区域大品牌,实现北川茶业全省覆盖,提升品牌影响力。
亟待壮大的茶经济
一份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北川、平武茶叶获得了多个国家地理标志。截至2014年底,绵阳市茶园总面积已达到21.78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16.08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达2185吨,名优茶产量达518吨,全年产值达2.83亿元。"今年气候好,雨水充足,有望比去年增长3%-5%。"在邹杰看来,2015年绵阳茶叶走势会更好。
除此之外,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引导和促进茶产业链的延伸,"从绿茶做到黑茶,春季我们做绿茶,但是到了夏秋季,我们做红茶、青茶、黑茶以及更高档的茶叶品种,进行茶叶产业的延伸。"邹杰表示,现在很多茶厂开始尝试为市民做一些采茶、炒茶的茶旅游体验,"我们北川、平武都有特色的羌文化,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利用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打造茶叶旅游观光集团,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综合发展茶文化旅游带。以旅游带动产业,再以产业推动旅游,这也将是绵阳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为了将"绵阳造"农副产品向外推广,近年来,市农业局多次组织绵阳茶叶企业参加成都、广州、长春等省内外的大型展会,一来可以拓展市场,了解茶叶市场变化,包括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二来可以与著名品牌茶叶企业进行交流,寻找自身差距,提升经营理念。
墙内开花墙外香。"走出去"的绵阳茶叶感受到了优势,也发现了差距。华南农大制茶系教授王登良品了北川羌山雀舌茶业公司的"羌芝灵芽"后,发出了"可以媲美龙井"的感叹,让参加展会的绵阳茶商倍感骄傲;与此同时,其他地域的茶叶在打造、推广以及提升品牌的能力也让绵阳茶商自叹弗如。
看清差距,方能成长。多次展会经历开阔了绵阳茶商的眼界,也促使着他们加快改革的步伐。近年来绵阳茶企在北川、平武、安县等地纷纷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也逐渐开始以地域形式抱团参加各种展会,"只有共同联手,才能使绵阳茶叶产业做强做大,让绵阳茶叶走出四川,走向世界,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邹杰认为,对于茶叶产业来说,文化的挖掘和品牌的宣传是一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茶叶,这个传承千年的品牌,在"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的大好环境下,将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