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被误解的信阳毛尖 多名专家再向“小浑淡”开炮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右边是过度追求"小、细"的茶,茶汤浑;左边茶叶茶汤则较清澈明亮。痴迷茶文化的茶农赵凡国认为,清汤是好毛尖,口感好。4月29日,在信阳毛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座谈会上,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右边是过度追求"小、细"的茶,茶汤浑;左边茶叶茶汤则较清澈明亮。痴迷茶文化的茶农赵凡国认为,清汤是好毛尖,口感好。

4月29日,在信阳毛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座谈会上,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宋效忠说,现在亟须转变信阳毛尖的"芽头观念"。在他看来,过度追求"物以稀为贵"的芽头茶,不利于信阳毛尖的发展。

与宋效忠比,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欧阳道坤批评意味更浓。他说,认为信阳毛尖是"小浑淡",是对信阳毛尖的误解。在过去10多年里,信阳毛尖一直走在"歧路"上,对茶农、消费者以及信阳毛尖品牌,都是极大伤害。

被误解的信阳毛尖

前几天举办的信阳茶叶节上,信阳市商城县茶农赵凡国设了擂台,要跟得金奖的信阳毛尖公开"斗茶",他针对的是市场上认为"毛尖茶汤越浑越好"的不正常现象。

赵凡国从18岁就开始研究茶叶,对茶叶及茶文化痴迷。

信阳毛尖是"小浑淡"的说法,似乎已得到普遍认可。连续多日,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市多家茶城的多个信阳毛尖茶叶店走访,推销人员介绍信阳毛尖的特点时都大同小异,"好的信阳毛尖细圆紧直,条形越细越好。""喝起来鲜爽,汤比较浑,芽小,白毫很多,信阳毛尖就是'小浑淡'嘛!""越浑的毛尖越好。"……

认为信阳毛尖"越浑越好",令"茶痴"赵凡国难以接受。从2009年开始,他在郑州茶叶市场做了三年多的调查,发现最受商家欢迎的信阳毛尖大都是浑汤。而他自己做出的清汤茶,却找不到愿意代理的商家。

信阳毛尖被误解了,赵凡国说,无论是陆羽的《茶经》还是后来学者对茶叶的论述,都没有"信阳毛尖是浑汤"的表述。

被过度追求的"小浑淡"

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欧阳道坤发现,对信阳毛尖的误解从2000年左右就已出现。此前,他在信阳毛尖集团任副总裁,曾多次公开批评信阳毛尖发展走入了误区。

"过度追求小芽头、不带叶,而且冲泡过后是浑汤,认为越浑白毫越多。"欧阳道坤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那之前,"小浑淡"正是对劣质信阳毛尖的评价。欧阳道坤分析,一味追求信阳毛尖的芽头,是因为芽头确实氨基酸比较多,喝起来更爽口。太小的芽头还没完成生长,茶多酚含量少,喝着没有苦涩味。"芽头的外观也确实比较好看。"他说,片面追求外观,导致单独芽头的茶叶有了市场需求。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宋效忠是信阳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他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口感上来比,芽头茶不如一芽一叶的口感好。由于只重视外观,最应被强调的口感反而被忽略了。

宋效忠说,中国绿茶的不正常发展,跟中国文人与茶结缘有关。"中国的茶叶继承了文人身上的不少劣根性。"他说,与口感相比,文人更在意的是外观和精神感受。

他举例说,宋徽宗就在《大观茶论》中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宋徽宗认为,芽小如雀舌、谷粒的是极品。"皇帝的赞赏会导致很多人开始跟风。"

宋效忠说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唐代"茶圣"陆羽就认为,茶叶不是越小越好。

"浑茶肯定不是好茶"

欧阳道坤说,有了市场需求,追求利益的商家就会大肆推广。靠茶叶为生的茶农们,也只能跟着市场跑。

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主任郭桂义并不反对芽头茶。他介绍,正在实施的信阳毛尖标准中,就有一个"珍品"的等级,要求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但在这之前的标准制定上,最高级别是"特优",要求95%以上一芽一叶初展,其余为一芽一叶。

于是有人质疑是质量标准向市场妥协,过度强调单芽茶叶。

赵凡国也不反对芽头茶。他说,芽头、一芽一叶都能做出好茶。他最反对的是把"浑茶"误认为是毛尖特质。他称,这种误解是商家与企业不负责任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

郭桂义说,"浑"是为了追求小、细,过度碾制导致白毫脱落。

赵凡国与欧阳道坤都不认可"汤浑是白毫脱落"的观点。欧阳道坤说,其实"浑"是茶叶本身的尘土,在过度碾制时脱落了,并非什么营养。

不过,包括郭桂义在内的多位茶学专家都说,"浑茶肯定不是好茶。"

"一些商家不负责任,过度强调单芽毛尖,有的一斤卖好几千(元),导致消费者花了钱,还喝不到好茶叶。"欧阳道坤说。

无奈跟风的茶农

对信阳毛尖的种种误解,在欧阳道坤看来,这是对市场、对茶农,更是对信阳毛尖品牌的损害。

在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一位茶农说:"'小浑淡',现在市场上都兴这个。"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茶叶交易中,茶商首先会看干茶,条形越细小越好卖,条形大了其他再好也不好卖,茶商、消费者认可"小浑淡",茶农们也就生产"小浑淡"。

"市场在变,茶农只能跟风。"信阳茶农苗幼国说。苗幼国有好几十亩茶树,以前每年产茶3000多斤,在市场流行单芽茶后,产量降了一半左右。苗幼国说,主要是采芽头的人工成本太高了,采一斤芽头需要四五个人采一天,人工成本就四五百元。

成本高了,茶叶的价格自然就高。"茶价变高了,采茶制茶的成本更高,利润反而降低了。"他更担忧的是,市场一旦有波动,芽头茶卖不出去,一年就白忙活了。

一位茶商说,上世纪90年代,信阳毛尖逐渐开始追求品相,最近几年,纯芽毛尖开始盛行。"纯芽好看,送礼也有面子。"

由于芽头稀少,价格自然就高,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买茶的基本不喝茶,都是用来送礼的。

另外,公款消费也占了很大比重。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夏国宗也意识到,前几年信阳毛尖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

4月29日,在信阳毛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座谈会上,宋效忠公开表态说,现在亟须转变信阳毛尖的"芽头观念"。在他看来,过度追求芽头茶,会导致信阳毛尖的产量低、成本高,并且口感不一定好,不利于信阳毛尖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