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工艺 造就“湄潭翠芽”茗茶
中国茶网讯:据说,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就跟人说想喝"湄潭翠芽"。这其中的讲究,当时还令接待部门的茶叶内行都为之惊诧。
这其中的渊源还要从1940年代说起,抗战军兴,杭州成为战场,国立浙江大学不得不随竺可桢校长一路播迁,直到贵州湄潭。
随之而来的,还有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再加上群贤毕至的浙大农学院,这几乎是当时中国超豪华阵容的茶叶研究队伍了。他们在在湄潭筹建中央级别的实验茶场,提供茶树栽培、育种、制茶和防病等研究。再加上从唐宋到明清,湄潭茶就是"茶圣"陆羽称赞过的茶中极品,更是贵州当地进贡朝廷的高档产品。至此,即便是喝惯了"西湖龙井",以口味精细甚至刁钻著称的浙大人,都对当地的"湄潭翠芽"交口称赞。
晚年的李政道先生,仍然难忘"湄潭翠芽"的特殊栗香,他曾深情回忆自己在湄潭的求学情况时说:"我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白天我常去茶馆里看书、做习题,泡上一碗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茶馆再闹也不管。"周围虽众声喧哗,他却能稳稳地把持住那份沉静。而这份沉静,则是"湄潭翠芽"的魔力和魅力所在。
去过贵州的朋友都知道,当地实在是茶叶的天然宝库。而位于云雾缭绕的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的湄潭,更是这座宝库中的宝库。县如其名,听着就清凉透亮,润泽脱俗。当地的物候更适宜种茶,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
再说到技术工艺方面,"湄潭翠芽"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制茶技术的完美统一。纠结细节,未免弊于末流,多数茶友也难免被高大上的概念"忽悠"。说到底,身土不二的茶叶也好,洋气十足的红酒也罢,最核心的概念还在于口味,所谓"口味为王",就是这个意思。
一盏好的"湄潭翠芽",它应该是: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子,色泽翠绿,埋毫不露;香气醇郁,清芳悦人,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爽持久,叶底鲜活明亮。可谓"色翠、香郁、形美、味甘",堪称茶中精品。
而这背后,胜出的恰恰是"湄潭翠芽"茗茶,绵延千年不绝如缕的传统制造工艺,是无数制茶大师默默无闻,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口味革命,是一部恢弘跌宕且生命力依旧十足的中国茶叶史。
"湄潭翠芽"在每一步的工艺上,都卯足气力,肯下硬功,以贵州人特有的执着与踏实,坚韧与单纯,下别人不愿做的十二分之工夫,以二十四道工艺、九十八道工序的虔诚与笃定,方才成就的传奇。其实,你喝的并非茶叶本身,"湄潭翠芽"的茶香和氤氲深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自己民族口味的自信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