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兰世博的日子里重访坦洋
坦洋工夫发祥地。
2015年世博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一百年前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坦洋工夫也将重返世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红茶风采。作为坦洋工夫的发源地的福安社口镇坦洋村再次吸引了业界的关注--
车沿着社口镇西北部清溪岸边的公路,行驶在清幽秀丽的白云山东麓。车窗外,山花初放,绿竹漪漪,漫山遍野青青翠翠的茶园,锦绣般旖旎秀丽。
坦洋村,地处福安西北白云山东南麓,顺着清溪的走势,卧在一带狭长的巨壑里,坐落群山环抱之中。因为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村庄的地形又如一块长溜溜的木板,所以古时村名叫"板洋"。
"泉甘土肥,草木畅茂;群峰环列,一水中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开一坞,坦坦平平。"(《坦洋安定胡氏宗谱·坦洋记》)。坦洋先民筚路蓝缕,在白云山麓"以启山林"种茶和做茶买卖。提起坦洋茶叶,最早闻名天下的不是"坦洋工夫"红茶,而是天然馥郁香气的桂香茶。"秋茶桂花香,清香桂花茶",以桂入茶,"茶忒香醇"。前往坦洋桂山寻香,不知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相传,明洪武四年(1371年),胡成德培植菜茶,茶树矮壮,叶芽多,肥厚而耐旱,白毫质柔软,到他的后裔胡应才时开始大面积种植,所植茶树为"坦洋菜茶"。明末清初,胡氏宗族开始制造功夫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2年),"坦洋工夫"茶叶开始对外贸易,销往欧美各国。茶的种植、加工、贸易,使这里"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及西洋"。"坦洋工夫"乃天地造化之风物,不失为茶界一珍。茶叶畅销世界各地,许多外国茶商对这个盛产茶叶的故乡做了种种臆想,有人把它想象为一个繁华昌盛的大都市;有人把它描绘成一马平川,锦城十里的桃园胜地;有人则把它虚构成为满地黄金,洋场鼎沸的冒险家的乐园……既然茶已脍炙人口盛名于世,为什么不给它的源头产地起一个名符其实的名字呢?当地的茶叶经营商通过商议,便毅然将这个风光秀美的村庄命名为"坦洋"。坦洋,坦洋,坦荡洋洋,意味着地方之大,也象征着坦洋茶叶前程无量。民国四年至十七年,坦洋茶行达36家,年出口"坦洋工夫"红茶三万余箱,给坦洋带来全盛时期。
美丽的坦洋村,"坦洋工夫"的发祥地,福安茶乡一颗璀璨的明珠。村直距镇区3.5公里,北与寿宁武曲小溪相邻,社晓公路贯穿其中。今日茶村仍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古建筑遗存,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雕楼、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徜徉青砖黛瓦的坊巷间,重温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历史。古时茶乡建古廊桥几乎每座亭中都设有神龛、祀观音、临水夫人、门神茶神和财神爷赵公明。唯一坦洋桥屋里奉祀的是真武大帝,桥名亦叫"真武桥"。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初三、五月初五,茶农们早早地摆上供品,点上蜡烛,烧起一炷炷香,在袅袅的烟火之下,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这样的祭拜,在茶乡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了。久而久之,真武桥祭祀风俗,也就远远地超出了纯粹作为桥的功用了。它其实结合了桥、亭、庙等建筑的社会功用,演化成一种独具茶乡特色的古朴而传统的民间文化。
茶乡寻踪来到坦洋,从村头的一条土路往上攀行,"山垄有意着翡翠,茶乡无处不芳菲"。放眼四眺,云游的脚步驻足山岗,享尽茶园风光美景。一层层环带形的茶树丛,工整有序地从山脚一直绕到山巅,再回首俯瞰,山窝里保留的那30多座古民居,格外温柔可亲。村庄的粉墙黛瓦已经古老,然而茶香依旧浓郁。一片小小的茶叶,竟能反映大至国家的强弱、小至茶业的兴衰、百姓的贫富,使人不禁感慨系之,心中泛起阵阵激情涌动的波澜。坦洋村的历史与现在,一样让人注目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