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泉茶叶:用“互联网+”改写茶市格局
当同学们离开校园,青涩而忐忑地走上工作岗位时,郑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陈星却已变身为"茶场主",坐拥千亩茶山,月销售额超过50万元,还牵手互联网,悄然改写着茶叶市场格局。
为什么好茶不好卖?
生于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信阳市龙潭村,22岁的陈星是喝着茶长大的。父辈们是地地道道的茶农,身边的乡亲们也大多终生与茶为伴,种茶、采茶、炒茶、卖茶,一年四季的话题离不开茶,陈星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与毛尖结下不解之缘。
在陈星的记忆里,每到清明时节,全村老少就全都顾不上休息,整日围着茶叶转,忙起来甚至不分昼夜。可不管乡亲们如何辛苦,到头来却挣不了几个钱,毛尖的销售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价格上不去,销路打不开,有些年里,甚至好茶最后砸在了手里。
"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喝茶的越来越多了,可这么好的茶,为什么销不出去呢?"这个问题,很早就留在了陈星心里。
随着年龄增长,陈星走出信阳大山,来到了繁华的城市。他发现,其实城市里喜欢喝信阳毛尖的茶人并不少,但是大家往往难以买到真正的好茶,而市场却被假冒伪劣的乱象搞得乌烟瘴气,久而久之,毛尖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
"茶农只会种茶不会卖茶,卖茶的却往往又不懂茶,因此,市场上就逐渐出现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说起茶叶,陈星收起了稚嫩的笑容,露出一股认真劲儿。
意识到"里面一定有文章可做",陈星进入郑州大学商学院后,开始运用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观点,找寻问题的答案。
大学的专业学习,让陈星掌握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但市场的具体问题还要到市场中去探究。带着疑问,陈星开始在信阳毛尖的主要消费地--郑州市一家一家地跑茶馆、茶店,观摩和学习茶叶的销售技巧,向业内前辈请教专业问题。
虽然一开始处处碰壁,但陈星并不气馁。他开始慢慢地锻炼沟通的技巧,同时也借助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资源,附加以"茶二代"的身份,以合作的语气与茶店老板展开交流。逐渐地,他开始与圈内朋友熟识,甚至开始帮助父亲接起了生意,郑州市茶叶圈内不少人都知道,有个信阳的大学生,人老实,卖的茶叶也实在。
通过合作社整合资源
大一开始,陈星便已利用课余时间开了一家网店售卖家乡茶叶。大二时,他在参加"挑战杯"比赛时与商家合作,运用物联网结合无土栽培技术,定制有机蔬菜生长柜,广泛地接触现代农业。
陈星清楚地记得,自己《政治经济课》的一篇随堂论文写了《信阳毛尖的品牌与销售现状》,被老师称赞有加。撰写毕业论文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信阳市绿泉茶叶营销策略分析》,获得郑州大学优秀论文。
大学四年,除了学好经济专业,陈星尝试过做网站、卖服装,研发出茶叶圈内的APP,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创业积累了经验。
"在学校看的管理学方面的书对我启发很大,我有意识地运用到工作中,再不断反思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理论。"陈星说。
"既是学商,就要在商场上试一把。喝着茶叶长大,我觉得应该为茶叶做点什么。"当身边同学纷纷选择考研、出国,或进入名企工作,陈星却回到老家信阳,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陈星到上海找到同乡好友、从事广告工作的冯士泰,拉上郑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同学雷智强一起创业,2014年底注册成立了自己的茶叶公司--绿泉农业有限公司。然后,他们手握仅有的十万元启动资金,开始进行前期的项目考察。
走遍方圆几十里地,考察地形地貌和周边旅游市场,陈星团队逐步确定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他们租来200多亩茶山,建立种植基地,拓展立体农业的同时,开始与当地茶叶合作社沟通,希望整合农户的茶叶资源。 陈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信阳毛尖原生态第一品牌,同时带动家乡人共同富裕起来。
当时,父母催着陈星找工作,却不见有什么消息,倒是见他隔三岔五地带着外地的朋友来茶山参观,整天聊些投资、创业的话题。盘问后才得知他要回家创业的消息,而创业的内容,正是他们操劳了一辈子的"苦差事"--茶叶。
听到这个消息,父母打心眼里不高兴。尽管父母激烈地反对、质疑,陈星却一如既往地坚定。他跑市场、拉投资、和朋友们交流,新点子不断涌现,让种茶多年的父亲也耳目一新,他的执着和坚定,竟慢慢地把父亲说服了。
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陈星的创业大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父亲的呼吁下,陈星的创业理念越来越被乡亲们接受。"总之,大家愿意加入合作社,跟我们一起干!"
最终,陈星团队接手了合作社,目前旗下已有200多户茶农,两千多亩茶山,乡亲们的支持,也让陈星更增添了创业的底气。
团队成员冯士泰说,"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的形式,可以放大每一个社员、每一亩茶园本身的价值,而对我们初创小企业来说,想要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也必须团结更多的力量。有了合作社这个靠山,我们就有了强有力的供货支撑,也有了更多可以发挥能量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