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为什么我们关注茶产业

发表于:2025-01-11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1日,即使在种植业内部,与粮、棉、油相比,茶叶也只能是个小块头。但是,在五年时间里,刊发近百篇深度报道,连续追踪湖北茶产业的兴起、演变与发展。这在《湖北日报》六十年的报史上,实属罕见;为举办"湖北绿茶"首届

即使在种植业内部,与粮、棉、油相比,茶叶也只能是个小块头。


  但是,在五年时间里,刊发近百篇深度报道,连续追踪湖北茶产业的兴起、演变与发展。这在《湖北日报》六十年的报史上,实属罕见;

  为举办"湖北绿茶"首届高峰论坛,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湖北日报》,筹划了近一年时间。这种工作力度和时间成本的付出,亦不多见;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是因茶叶本来就是湖北的潜在产业优势,是因为在新千年新世纪,世界茶产业变迁出现了新的趋势、新的机会。

  还有,茶叶是"穷山僻壤"云雾、雨露滋润的精华,具有地理区位性与区域独占性。与平原地区种粮比较,山区的劣势,便有可能转化成为山民的产业优势。湖北"得中独厚",兼具东西南北气候特点,物种丰富,可以由此衍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半世纪的沉默,鄂茶捕捉全球机会

  据专家预测,今后全球茶叶市场每年将以3%到5%的速度增长。本世纪,茶叶将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饮料。其中,从全球茶叶品种来看,绿茶的消费增长速度要显著快于红茶。

  这既是中国的机会,也是湖北的机会。

  中国绿茶产量占世界七成,而湖北作为中国重要的、有竞争力的绿茶产区之一,将从这轮茶叶消费上涨中获益。

  从国内消费来看,市场空间也非常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调研员封槐松估算,如果5亿城镇居民茶叶年消费量达到印度目前的水平,就需要增加20万吨茶叶。如果8亿农民茶叶年消费量提高到目前城镇居民茶叶消费水平,需要再增加24万吨。目前,全国茶叶总产量也不过120万吨左右。再算上茶叶深加工产品,如茶饮料、茶食品以及提炼茶多酚、茶多糖等产品,需要的茶叶原料数量还会更多。

  应该说,湖北茶产业的资源禀赋,与国内外茶产业发展新动向高度吻合。

  湖北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层峦叠嶂的高山险谷。2.79亿亩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占20%。山地是湖北的大头。

  植物物种丰富是湖北重要的资源禀赋特征。茶叶是重要的经济植物。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这"四座茶山",天然聚集了湖北发展茶产业的优势资源。

  凭借这种资源优势,荆楚大地一度孕育出古老、灿烂的茶文化。一本《茶经》,奠定了中国在世界茶叶文化、茶叶科技史上的地位。其作者陆羽正是湖北天门人。

  19世纪前后,湖北茶叶开始输出俄国、英国。以后大量出口,畅销国际市场。汉口是当时闻名世界的东方茶港,也是中国茶叶运往欧洲的茶马古道源头。

  19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汉口茶市兴盛到达顶峰。全国60%的出口茶叶以这里作为集散地。各国前来装载茶叶的商船,在汉口江面上络绎不绝。

  汉口作为"东方茶港",前后兴盛200余载。

  新世纪,茶产业在湖北又肩负起新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一点,我们看看全省排名前10名的产茶大县,就一目了然。

  目前,湖北茶园总面积276.5万亩。在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的大县中,前十名分别是英山、恩施、竹溪、夷陵、五峰、鹤峰、大悟、竹山、利川、谷城。

  他们大体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夷陵、谷城之外,其余要么是国家级贫困县,要么是省级贫困县。

  这些产茶的山区县市,种粮处于劣势。茶叶之外,农民并没有太多的生产门路。如五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三成多来自茶叶收入。

  目前,全省从事茶叶产、加、销的农民300多万人,茶产业成了山区吸纳劳动力的大户。尤其每年春茶上市,更是需要大量的采茶工。

  经过近五年快速发展,湖北茶产业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如今,高产茶园每亩收入过万元,全省平均每亩收入1647元。茶园的平均收入,要远远高出农民种粮的效益。

  山区大多交通不便,山高路远,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进出极为不便。而茶叶质量轻,附加值高,对交通条件要求并不苛刻,是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理想产业。

  5000家企业闯市场,鄂茶"规模不经济"

  农业产业化本质,就是农业工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但是在农业进入产业化时代之后,带来新的难题。中国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如何对接大进大出的现代大市场?

  这个"老大难"问题,在茶产业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千家万户茶农分散在群山之间,虽然总体规模大,却呈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仅从茶叶推广良种来看,全省茶园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有35万亩,仅占全省茶园的14.5%,大大低于福建90%,浙江50%的水平,甚至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省茶产业捕捉市场新机遇的障碍。

  茶树良种普及程度不高,直接带来的是茶叶单产不如人。2007年,全省平均亩产干毛茶48.1公斤,尽管比2003年提高了5.7公斤。但是这一数字,不仅低于重点省份的平均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数。

  在这种产业基础上,也导致我们茶企业散而乱。全国7万家茶叶加工企业中,有5000家散布在湖北"四座茶山"及其周边地区。

  5000家茶企,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并不多,只有500家;而上了500万元规模的更少,不到100家。

  大部分是小作坊式的生产,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厂房普遍老化,抗灾能力弱。现有的5000多个初制茶叶加工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建厂的约占三分之一。

  由此而滋生的是一方面部分企业无品牌意识,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来看,茶叶商标又"多而小"。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多达300多个,但只有采花毛尖、萧氏名茶、恩施玉露、龙王垭等十多个品牌,在省内有些影响。

  眼下,北京、上海、深圳等茶叶消费大城市的市场,各大产茶大省争相抢夺。而我省在这些主销区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茶叶品牌很少。由于整体规模小、实力弱,宣传力度不够,目前还没有出现覆盖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品牌。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构筑省级发展平台

  很多年时间里,湖北人一直耿耿于怀:湖北没有茶叶进入全国十大名茶之列。

  2005年,湖北开始加快茶叶品牌推介力度。

  首先在省内,公开推选采花毛尖作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第二年,采花毛尖就和全国老牌大品牌茶叶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等一起,获得"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随后,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获得快速发展。

  湖北的茶企业,正由原来的小作坊式的粗制茶场,向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升级。

  先行者尝到甜头,后来者迅速跟进。

  湖北茶产业的品牌意识迅速得到提高,全省茶产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除"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之外,省里还相继推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和"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

  2009年,湖北茶叶品牌打造进入全面收获期。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采花毛尖"商标、赵李桥茶砖厂"川"字牌商标、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的"萧氏"商标,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今年以来,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湖北日报三家联手,推出"湖北绿茶"概念,打造推动湖北茶产业发展的省级平台。同时,推选14家企业,进入"湖北绿茶第一方阵"。我们将依托这个平台,实现湖北茶叶形象清晰化,放大湖北茶文化的差异化优势,向国内外集中推介"湖北绿茶"概念。

  湖北茶产业打造品牌的经验,为其他农产业提供了最好的榜样。

  在如何提升农产品质量,应对国外"绿色壁垒"方面,湖北茶产业也做了相当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全球茶叶供给略大于需求。各茶叶消费大国乘机对茶叶制订了非常苛刻的进口标准。

  自2006年5月起,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规定了极其严格的进口农产品农残限量"一律标准"。欧盟茶叶委员会2007年4月公布了欧盟茶叶农残新标准,使得我国茶叶出口难度更大。

  面对重重绿色壁垒,湖北茶产业表现出强大的适应力。

  目前全省投产茶园的96%,达到了无公害茶叶要求。经过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达到54.9万亩。其中,7.1万亩茶园通过了更为严格的有机茶认证。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

  品质的提升,极大增强了湖北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为多重利用茶叶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茶叶的消费,越来越向便捷、健康、经济和多样化发展。

  如今,茶饮料每年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0年国内茶饮料仅185万吨,到2006年猛增到600万吨,在软饮料市场的份额也由2000年的12%提高到2006年的20%。

  随着绿茶各种保健功能被发掘出来,以茶叶为原料提取的茶多酚、多糖等医药、化工原料需求量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茶多酚销量不过600吨,而2006年就增加到6000吨。

  在我省以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宜昌萧氏茶叶为代表的重点茶叶龙头企业,也纷纷涉足茶叶深加工领域。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企业合作,生产茶叶原汁饮料和系列茶产品,准备进军日本市场。此外,宜昌的其他县市和十堰地区的茶叶企业,也纷纷开启了茶叶深加工的尝试。

  茶叶深加工,将成为推动湖北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亮点。

  发挥产业正外部性,迎接鄂茶崛起挑战

  跟其他农产业一样,茶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山区农民和茶叶消费者带来效益,而且给全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带来好处。

  茶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基础环境,为社会提供了日常消费品和充足的原材料。这些好处,无法完全能够用货币来衡量。这些益处就在无形中无偿地外溢到社会上,具有一种正的外部性。

  同时,茶产业也是一种弱势产业,无法完全由市场的资源配置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在茶叶科研、品种选择、茶叶生产和市场的公共设施、茶叶生产与市场的信息等方面,给与大力扶持。

  这些公共项目,如果由私人投资,避免不了搭便车的现象,必须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即使在肯尼亚、斯里兰卡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

  但是,从湖北的情况来看,长期以来,财政上没有长效专项资金投入,基本上依靠捆绑其他项目资金来发展。

  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善。

  不仅如此,湖北茶产业抢抓全球绿茶消费兴起机遇,还将遭遇一系列的挑战:

  茶叶鲜叶不耐储存,导致农民与企业议价的能力很弱,如何增加茶农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增强他们种植的茶叶的信心?

  对企业来说,如何寻找更好的办法,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将分散在各家各户农产品集中起来,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西湖龙井价格为何高,与西湖作为旅游名胜,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不无关系;而西湖旅游为何独具魅力,与西湖有龙井茶这样地域色彩浓郁的旅游产品不无关系。茶叶与旅游共生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普遍存在。省委提出,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旅游圈。我们如何将茶产业的发展与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取得双赢?

  杭州、厦门、安溪、普洱等地,正在垄断对全国茶产业的发言权。鄂茶再度崛起,为挖掘湖北本土茶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湖北如何才能为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如何用茶文化来推动湖北茶业经济的发展?


  2008年,湖北出口茶叶2046吨,在全国29.7万吨的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熟悉湖北茶叶历史的人,会羞于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们如何重新开启国际市场,恢复湖北在全国茶叶出口中的地位,重振"世界茶港"的雄风?

  迎接挑战的过程,也是湖北茶产业获得发展机遇的过程。

  我们坚信,"湖北绿茶"崛起,就此拉开序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