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2011年红茶市场稳中有升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红茶制法的发明源于中国,后传至世界各产茶国。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饮食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资本流动的不断推动,中国国内的传统红茶和新兴红茶生产得到快速恢复与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茶叶

红茶制法的发明源于中国,后传至世界各产茶国。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饮食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资本流动的不断推动,中国国内的传统红茶和新兴红茶生产得到快速恢复与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茶叶产量为141.3万吨,红茶产量为9万吨,占6.4%;茶叶出口总量为30.24万吨,红茶出口量为3.66万吨,占12%。2010年,中国红茶在"金骏眉"的带动下,成为新的茶叶消费热点,并在市场上迅速推广开来。随着红茶文化的推广和红茶消费的不断扩大,国内红茶市场仍将保持继续扩大的趋势。

  生产方面,在传统红茶产区中,福建具有带动作用。福建是红茶的故乡。据统计,2010年福建红茶的产量为4万吨,占全国红茶总产量的44%。其中,正山小种、坦洋功夫产量最大,占到福建产量的75%,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也贡献了一定的产量。云南滇红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凤庆,2010年产量为2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红茶产量的22%,属于红茶产量较大的省份。湖北宜红受终端市场影响,规模一直处于萎缩状态,2010年全省红茶产量为15413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而被列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经过近几年的恢复,2010年的产量仅为4000吨。在新兴红茶产区中,信阳红生产发展速度迅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信阳红的产量达到500吨,居国内各新兴红茶产区之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饮食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茶叶消费市场已日趋多元化,"红茶热"悄然兴起。红茶因其特殊的加工工艺而产生的独特保健功效,得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的垂青;同时,作为时尚与品位的象征,红茶的品饮对城市白领、新生代等时尚一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010年红茶内销市场需求强劲,红茶消费量几近5.4万吨,加之商家的热推,国内近期红茶市场仍处于"求大于供"的不平衡状态,尤其是高档红茶,市场供不应求。由于红茶复兴不久,量产有限,因此很多红茶在当地即被消化,造成全国大部分市场销售的红茶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以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滇红为主,川红、祁红、宜兴红茶、信阳红等局部区域也有销售。在销售渠道方面,茶叶销售的主要渠道是批发市场、品牌专卖店、商超专柜,目前仍处于建设当中,也阻碍了红茶是市场的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也有一定数量的红茶正在通过网络渠道完成销售。在品牌方面,由于目前红茶行业集中度不高,产量不多,质量不稳,制约了红茶产销规模的扩大,国内尚未形成强势品牌。

  红茶的内销价格和出口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据统计,2010年中国红茶出口均价为2.18美元/公斤,折合人民币7.3元/斤,而同期福建红茶"金骏眉"的价格却高达上万元一斤。价格悬殊的原因主要与红茶的加工工艺有关--目前内销市场基本以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为主,原料主要采用茶叶芽头,采集与生产成本较高。

  价格是决定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目前热销的个别小种红茶品种产品卖价畸高,商业炒作迹象明显,市场投机气氛浓重,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开始凸显,扰乱了红茶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与利益。

  为了贯彻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实现农民增收,全国各主要红茶产地政府积极开展宣导工作。传统红茶产区在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力促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请进来"--引进和创新加工工艺,"走出去"--推广红茶产品和红茶文化。

  最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的茶园已经开始投产,部分茶园也已进入生产高峰期,加上气候转暖,茶叶生产趋于正常,茶叶产量的快速上升将导致茶叶原料价格进一步降低。中低档红茶可以使用夏秋茶作为原料。

  由于红茶的热销使市场预期被一致看好,尤其是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全国各产茶区纷纷"绿改红"。2011年,红茶总体产量将继续出现快速上升趋势。此外,社会资本将大量进入茶叶行业,一方面壮大了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了加工水平,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产品规划、营销方式,一方面也必将对提高产能起到极大的助推,因此后期所引发的终端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2011年,由于受低温气候影响,大多数产区茶园开采延迟,导致春茶生产时间缩短,春茶产量减少,同时云南、安徽等主要红茶产区又受干旱影响,产量也有不同程度下降。预计春季红茶产量下降10%左右,但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尤其是春季也是高档红茶生产的主要季节,2011年红茶春季价格预计上涨幅度在20%左右。

  但是谷雨过后,各地茶叶开始大批量上市,茶叶原料价格已开始大幅度下降,部分产区甚至已经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由于红茶的热销使市场预期被一致看好,尤其是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全国各产茶区纷纷"绿改红"。

  预计2011年,红茶总体产量将继续出现快速上升趋势。此外,社会资本将大量进入茶叶行业,一方面壮大了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了加工水平,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产品规划、营销方式,一方面也必将对提高产能起到极大的助推,因此后期所引发的终端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