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乾元村 山好水好茶超好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一大早,村民就上山采茶了。王忠东摄一丝不苟采春茶。收购鲜叶。宜轩摄早上5时左右,迎着薄薄的晨雾,胡梅春去茶园采茶。茶园在屋后的一片山地上,离家约1里地。早春的茶园,弥漫着幽幽的清香。远处起伏的茶山上,

一大早,村民就上山采茶了。

王忠东摄


一丝不苟采春茶。


收购鲜叶。

宜轩摄

早上5时左右,迎着薄薄的晨雾,胡梅春去茶园采茶。茶园在屋后的一片山地上,离家约1里地。早春的茶园,弥漫着幽幽的清香。远处起伏的茶山上,已有不少早起的采茶人。

太阳从山头慢慢升起,唤醒了早春茶园。

一朵、两朵、三朵……灵巧的手在茶树枝上舞蹈一般,轻盈地掐下一朵朵嫩芽,装满一握,胡梅春把茶叶轻轻放入随身带着的一个布袋里。"一天大概能采三四斤鲜叶,一斤能卖七八十,收入还算不错。"胡梅春直起身子,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笑着说,"这里生态好,茶叶不愁卖。"

3月24日,江苏宜兴市太华镇乾元村勤劳的村民,已经开采明前茶了。

生态环境保护好了,种茶收入比在厂里务工高

明前茶讲究鲜嫩,一般只采那枝尖上的一两片嫩芽。只要天气好,阳光充足,吸收了土地养分和露水的茶树嫩芽,如破土而出的新苗一般,从枝头上冒出来。

中午,胡梅春提着一包新采的鲜叶,来到乾元茶厂。茶农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几年前,鲜叶还只有30元一斤,现在最贵可卖到100元一斤,种茶的收入比在厂里务工高。"胡梅春告诉记者,她以前在当地一个小化工厂工作,看到生态茶的行情好,2011年开始专心经营这个茶园。

经营乾元茶厂的李允中夫妇,与胡梅春有相似的经历。

5年前,李允中夫妇在太华镇经营一家纺织厂,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从小喜爱喝茶的李允中毅然投身农业。当年,他贷款1000多万元买下了乾元茶厂,"我当时之所以有勇气转行,就是因为看到了政府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决心"。

村里的生态环境好了,炒出的茶叶都是甘甜的

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茶树,间或有几片黄澄澄的油菜花,高高低低的茶园,如诗如画。来自上海的退休干部许先生已经在乾元村住了一周,每天他都要在茶园里支起画架,把这片美景定格下来。

"茶叶对环境很敏感,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产出上好的茶叶。"李允中说,"村里的生态环境好了,炒出的茶叶都是甘甜的。"

在市场中打拼多年的李允中,看到了环保转型的内在逻辑--好环境蕴育好茶叶,好茶叶让农民腰包更鼓。李允中说,因为品质出众,乾元村明前茶要比其他普通明前茶贵二三倍。

"原来太华有很多化工厂,大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李允中说,从2011年起,太华镇将58家化工厂全部关停,吃起了生态饭--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乡村环境整治好,让绿水青山变为农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修复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乾元村的茶园能够产出优质明前茶,得益于宜兴市的转型发展。着力恢复生态秀美底色,工业重镇太华镇初步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环境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的战略转型。

据太华镇党委书记蒋健君介绍,改革开放之初,太华镇通过开办小煤窑起家并完成原始积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太华工业经济主动转型,成功实现了"黑转白""地下转地上""内转外",形成了绢丝纺、化工两大支柱产业,成为苏浙皖交界处的一颗"工业明星",并在这里诞生了宜兴第一家A股上市企业、第一个亿元村--乾元村。

但以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面对困境,2011年8月,宜兴举全市之力推动太华加快转型,决心实现绿色发展。5年来,太华镇累计投资近2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和修复改善生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转型发展的目光投向了生态旅游业。目前,该镇已有上规模的农家乐饭店近30家,农业观光休闲点近20个。

"修复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蒋健君深有感触地说。随着生态的改善,宜兴的茶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有茶园7.5万亩,年产干茶6100多吨,年产值约3亿元,是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