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一株白茶创造出产业奇迹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一株二百多年的"白茶王",通过无性繁殖,不仅提升了安吉茶叶的品质,而且迅速做大做强,创造了安吉白茶产业的奇迹。2003年,国内茶界泰斗齐聚安吉,为安吉白茶寻根问祖,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千年茗品朝着名茶产

一株二百多年的"白茶王",通过无性繁殖,不仅提升了安吉茶叶的品质,而且迅速做大做强,创造了安吉白茶产业的奇迹。

2003年,国内茶界泰斗齐聚安吉,为安吉白茶寻根问祖,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千年茗品朝着名茶产业的发展进程阔步前进。"省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等一个个闪亮的光环落在了"安吉白茶"头上。

2008年,在上海豫园举行的极品安吉白茶拍卖会上,安吉白茶拍出了1克1000元的天价,"5克黄金1克茶"让"安吉白茶"成了次日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安吉白茶推广速度之快、产品价位之高、市场品牌之响、总体效益之好,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书写了一个精彩的绿色传奇!让我们沿着安吉白茶的发展轨迹来看看安吉人是怎样书写这个精彩的绿色传奇的。

无性繁殖育苗成功

30年前的一个春天,天荒坪镇老桂家屋旁的一株"怪"茶吸引了一拨专家的眼球,"每年早春时,幼嫩的芽叶失绿呈玉白色,一芽二叶为最白……"桂金宝的一番介绍让在场的农业专家兴奋不已,1981年,"无性繁殖"的科学实验在县林科所全面启动。

"在一无资料、二无先例的背景下,将一株茶苗扦插并希望其生根繁育,我们简直是什么技术都用上了……"安吉白茶繁育第一人刘益民在2005年接受采访时说。由于不了解白茶扦插的特性,课题组精心挑选了一车熟土进行实验,结果是试验一次失败一次,眼看着培育工作即将成为水中月、镜中影,"是不是熟土有细菌,换点生土试试……",说来也怪,课题组成员这么一句看似很随意的话语却给试验带来了新的希望。

1982年,剪取插穗的537支成活288支;1983年,实栽82丛,成活75丛……1990年,5.6亩的"白茶"开发基地在县林科所正式建成。随后,采摘鲜叶加工制成第一批安吉白茶,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凤茶",经过层层推荐,"玉凤茶"于1991年6月在全省名茶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而后又获得了全国名茶金奖和国际金奖。无性系白茶树品种的育成,安吉人由此步入了"白茶时代"。

大力推广种植

近水楼台先得月。正当科技人员抓紧攻克安吉白茶规模化发展难题的时候,与县林科所一墙之隔的溪龙乡黄杜村村民盛振乾坐不住了。盛振乾长年在县林科所与科技人员参与白茶苗无性繁殖工作,就在科技人员无性繁殖育苗成功的同时,盛振乾也试着插上了2分田茶苗。他这一试,不仅带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大山坞"品牌,更带给了安吉农民靠白茶致富的希望。一直关注白茶产业发展的乡干部钱义荣介绍说,由于最初的白茶养在闺中人未识,无人愿种。为了让安吉茶农种植白茶,黄杜村率先出台政策,启动了以"村干部带头、村集体带头"的栽种白茶热潮,2002年,为了动员黄杜自然村乡亲栽种白茶,在村集体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黄杜村委出钱帮助购买茶苗派发给农户,乡里出台每亩奖励150元的激励措施。政策的激励、效益的实例,使黄杜村这昔日荒野山村,成为"中国白茶第一村"。 1990年开始发展白茶以来,全村每家每户盖起了新楼房,有的在县城购置了商铺和住房,村民拥有宝马、奥迪不在少数,拥用现代、丰田更是比比皆是。 2008年该村实际人均茶叶收入超过2万元,种植大户家庭年收入超百万元。

1996年,传统的产茶大乡皈山乡有了第一片白茶园,两年后,皈山乡对当时种植白茶的农户给予的奖励补助在全乡农民中掀起了种植白茶的小热潮。乡政府还专门拿出当时皈山乡林场1200亩的丘陵山地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免除5年土地租金等经济刺激手段,推进皈山乡白茶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据介绍,从1998年至 2005年,皈山乡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最初的60亩跃至6700亩。

与此同时,安吉县委、县政府趁热打铁,对山区乡镇进行量化考核,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茶农买茶苗给予补助金,对种植白茶的农户按每亩100 元~300元标准给予补贴。另一方面,派出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到田头,进农家,采取"一帮一、面对面"的方式,示范推广白茶技术,树立白茶生产样板,以点带面进行引导。这一系列有效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各乡镇和广大茶农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山区乡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广大茶农也是争先恐后,由过去的"逼"着种到后来的"抢"着种。截至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了9万亩,"走遍安吉都是景,一株白茶写传奇!"如今已是中国茶叶界的一句口头禅。2003年4月 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调研时这样称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白茶让安吉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80元。

白茶让安吉农民尝到了甜头,也让安吉声名大振,浙江大部分山区和安徽、贵州、江西、四川等地的农民也慕名求购白茶苗,海纳百川的安吉人毫无保留地悉数供应。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共种植安吉白茶84万亩,其中有46万亩进入盛产期,安吉白茶成了中国农民的致富茶。

挖掘丰富白茶文化内涵

犹如长跑需要良好的耐力一样,拥有雄厚文化支撑的品牌才有长久发展的能量,安吉白茶神秘悠久的历史底蕴,是其品牌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安吉县委、县政府在对白茶文化进行建设和积累后,先后开辟了白茶谷旅游景区,装点设置"白茶祖";白茶仙子广场、白茶主题公园等文化设施,兴建了"安吉白茶艺苑馆",并借助社会力量办起了安吉白茶茶艺表演队。

通过几年努力,安吉基本完成了安吉白茶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框架。县委、县政府以"妙墨奇茶"为主题将昌硕文化与白茶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将竹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在每年的安吉生态竹文化节中穿插重大茶事活动,2005年举办第二届白茶仙子评选活动;2004年在国际旅游小姐时装表演活动中安排国际旅游小姐采白茶;2006-2008年连续三年举办"宋皇贡茗安吉白茶开采节"。与此同时,安吉白茶还积极与网络文化巧妙嫁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茶文化,鼓励企业建网络搞宣传,目前全县已有100多家茶叶企业建有网页,20多家企业建有白茶网站,其中"中国白茶网"、"安吉白茶网"都已成为全国茶叶类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企业不仅通过网络取得丰硕销售业绩,更为传播白茶文化牵线搭桥。

着力打造安吉白茶品牌

安吉县首先主持完成了安吉白茶商标注册工作,在品牌建设的初始阶段,安吉县采取"双商标"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商标+企业商标这样母商标加子商标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使用"安吉白茶"四个字的包装必须有原产地证明商标和生产厂家的商标,必须有生产厂名、地址等。对于没有自己品牌的中小茶农,政府积极鼓励他们加入专业白茶合作社,统一使用合作社品牌。据介绍,目前安吉县内最大的黄浦江源合作社经政府授权,使用注册商标"黄浦江源"牌,下有350多家茶农,275家大小茶叶加工厂,茶园被分为8个区域,区域内茶田再编号,责任到人,使社员在使用合作社品牌时能更好地维护品牌形象,使整个安吉白茶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组织网络,做到了没有一个散户在生产"安吉白茶"。

经过几年时间建设,安吉白茶逐渐成为浙江茶叶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之一,并在政府牵头组织茶商和产茶大户参加的各种评比会、展览会和博览会上屡获殊荣。企业具备了一定产品知名度的同时,也开始懂得产品品牌对市场推广的意义。长大成人的白茶企业开始另立门户,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商标。将原来的"母子商标"管理模式转变为"子母商标"管理模式,茶叶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

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安吉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安吉县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2001年1月,安吉白茶获得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2001年、2002 年,连续两次举办了"中国·安吉白茶节";2001年6月启动建设、2003年4月竣工安吉白茶街;2002年4月18日,从安吉白茶王上采摘的100克野生白茶在上海拍得4.05万元的价格;2004年4月,安吉白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6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举行"宋皇贡茗"安吉白茶开采节;2008年4月19日,在上海豫园商城举行的安吉白茶拍卖会上,50克安吉白茶极品拍出了5万元高价。

秀丽的安吉山水滋润了安吉白茶,聪明的安吉人锻造了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的一项项殊荣,一次次成功的品牌运作使其声誉鹊起、名扬中外。如今安吉白茶这只隐秘山林的"玉凤"终于涅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