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勐海县2011-2015年中低产茶园改造规划

发表于:2024-09-2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0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茶叶等产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和要求,结合勐海县情,制定中低产茶园改造《五年规划》。规划建设期为2011-。一、中低产茶园改造的重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茶叶等产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和要求,结合勐海县情,制定中低产茶园改造《五年规划》。规划建设期为2011-。

  一、中低产茶园改造的重大意义

  (一)茶叶产业地位和作用

  勐海县以其得天独厚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区。茶叶产业是勐海县传统经济支柱产业,是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促进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繁荣县域经济的有力保证。截止2010年末,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35.9万亩,可采摘面积27.99亩。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118户,初制所(厂)523个,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105户,年产干毛茶1.22万吨、精制茶产量2.16万吨。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1.57亿元、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茶产业税收10466.6万元。勐海县茶叶产业经过历史的积淀和近几年的全力打造,已达到一定规模并逐步趋向良性发展。

  (二)勐海县中低产茶园现状

  勐海县属老茶区,老茶园面积较大,品种混杂,加之管理较为粗放,全县单产60公斤以下的中低产茶园面积有18.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51%、总投产面积的65.4%、总产量的73%。其中:平均单产在40公斤以下的有12.39 万亩,占总中低产茶园面积的67.8%;大部分为平均单产在50公斤以下的有3.05万亩,占总中低产茶园面积的16.7%;平均单产在60公斤以下的有2.9万亩,占总中低产茶园面积的15.9%。全县平均单产40公斤以下的低产茶园主要分布在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阿镇、勐往乡、西定乡等8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主要为上世纪50-60年种植的常规茶园。因常年肥力投入不足,地力质量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茶园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严重,保水保肥性能差;茶园种植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树龄大树势衰老,严重制约着我县茶产业的发展,急待实施改造。平均单产50-60公斤以下的这部分中低产茶园,主要分布在勐海镇、勐遮镇、勐满镇,相对来说土壤肥力适中,种植较为规范,但由于管理不善,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生产的茶叶品质较差、产量低。

  长期以来,勐海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茶叶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遵照"稳定、改造、提质、增效、创优"的茶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加强高产、高效、优质茶叶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茶叶基地以及标准化茶园创建,为我县茶叶产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县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兼顾各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用地,以及劳动力紧缺等因素,这对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原料有效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县茶叶年总产量仅为1.22万吨,而精制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原料供给矛盾日趋突出,并面临着新的更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加之绿肥、农家肥施用不足,导致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地力退化加速;"重采轻养",导致茶树生长势下降;水地流失严重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茶园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低产茶园改造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茶园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从保障我县茶叶质量安全,增加原料有效供给,提高茶叶整体生产效益和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必须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

  (三)加快中低茶园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快中低产园改造是实现茶叶产业由注重数量型向注重效益质量转变的迫切需要。随着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限制,单纯依靠增加茶叶种植面积,来提高茶叶产量已不现实。目前乃至今后,只有强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建设高产、高效、优质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才能有效提高茶产业的整体生产效益,使之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的新亮点。因此,重视和加快中低产茶园建设,是实现茶叶产业由注重数量型向注重效益质量型转变的迫切需要。

  2.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是促进我县山区、半山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县大部分低产茶园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单产低,而茶叶收入又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说中低产茶园已成为影响当地群众改富增收的制约"瓶颈"。为促进山区、半山区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繁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社会稳定,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势在必行。

  3.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是实现我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勐海县以优越、生态、无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勐海普洱茶的独特品质。茶业经济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在长期的无序开发,以及资源消耗型农业的数量扩张,使茶园生产环境变得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使茶叶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通过因地制宜的优化配置,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优化茶园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生产效能,不仅有利于保证勐海普洱茶品质,维护勐海茶"绿色、生态"品牌形象,也必将有利于促进整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基地县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低产茶园改造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的相关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现代化茶发园生产基地为理念,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坚持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核心,以小工程、大规模、高效益为突破口,把实施土地整治、沟渠配套、完善园、林、路整体布局、地力培肥、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作为中低产茶园改造的主要内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项目、资金、技术的集中投入,将中低产茶园改造后,培育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生态化茶叶生产基地,全面促进勐海县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规划自2011年起至期间,勐海县计划完成中低产茶园改造12万亩,其中:茶园改造11.5万亩,改植换种0.5万亩。经过中低产茶园改造,使茶园园林、园貌得到明显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抗病虫防灾能力明显增强,茶园机械化水平及整体生产效能得到提高,改造茶园投产后预计亩产达70公斤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为确保以上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勐海县低产茶园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将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在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优先选择当地党委、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投资效益相对较好的地区予以实施,努力改善这些地区的茶园基础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使中低产茶园改造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坚持政府投资为主体,农民投工投劳为辅的原则。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不平衡,要农民出资投入中低产茶园改造困难且不现实。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我县中低产茶园改造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

  3.坚持严格标准,建设与维护并重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合理改造,做到改造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辐射一片,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4.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改造项目的实施,既要做到集中连片、分区推进,又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分区施策、科学布局,采取不同改造措施,规模宜大则大、宜连片则连片,并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真正把改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5.坚持 "立体种植"科学改造的原则。在改造低产茶园的过程中,大力宣传科学种植、因地制宜、合理管理的理念,积极引导茶农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茶农由求"量"向求"质"转变,由单一种植向立体开发转变,由盲目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变。运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路,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在茶园中配种其他经济作物,多层面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6.坚持抓重点、树立典型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中低产茶园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中低产茶园改造工作中来,确保完成改造任务。同时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着重打造一批示范性、推广性都比较强的示范样板和亮点工程,树立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样板带动,努力推动全县中低产茶园改造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打造勐海县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各500亩中低产茶园改造示范区。

 (四)具体任务

  规划期内计划完成中低产茶园改造面积12万亩,其中:茶园改造面积11.5万亩,改植换种面积0.5万亩,改造茶园主要针对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平均单产在40公斤以下的这部分茶园,项目从2011开始实施,分五年进行,平均每年改造中低产茶园2.4万亩。根据各地茶树长势情况,实施"改园、改土、改树"并配套完善茶园道路、排蓄沟渠、防护林等基础设施。改植换种0.5万亩,主要选择在较衰老没有改造价值的低产茶园中进行,按照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规程,重新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具体改造项目布局见附表1、附表2)。

  三、中低产茶园改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及补助标准

  1.总投资

  规划5年(2011~)全县改造中低产茶园12万亩,其中改植换种0.5万亩,项目总投资12250万元。

  2.补助标准

  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11.5万亩,每亩补助1000元,实施改植换种0.5万亩,每亩补助1500元,具体构成如下:

  (1)茶叶专用有机复合肥:每亩补助200元;

  (2)覆荫树苗:每亩补助50元;

  (3)绿色防控:每亩补助150元;

  (4)测土配方:每亩补助50元;

  (5)园区道路建设:每亩补助150元;

  (6)茶叶机械推广:每亩补助50元;

  (7)建造防护林:每亩补助100元;

  (8)排蓄沟渠建设:每亩补助100元;

  (9)技术培训、宣传资料及标示牌:每亩补助50元;

  (10)生物农药:每亩补助50元;

  (11)补苗及坡改梯:每亩补助50元;

  (12)改植换种茶园除上述补助标准外,另追加补助无性良种茶苗、开垦费每亩500元。

  (二)资金筹措

  全县中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建设所需补助资金,主要以国家财政补贴为主,与农户自筹为铺,农户自筹以投工投劳为主,不足部分,由州、县财政新增预算资金解决。

  四、项目技术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项目技术措施

  1、采取重修剪或台刈的方法进行改树。

  2、亩施1000公斤腐熟农家肥和100公斤有机复合肥,并结合坡改梯、抽槽换土、平整恢复种植台面进行改土。

  3、每亩种植12-15株香樟树作为覆荫树,并建立茶园排蓄水系统,重点做好园、林、路建设,改善优化茶园环境,进行改园。

  4、对缺株断行较严重,茶树种植密度较稀疏的茶园,进行补苗,提高茶园种植密度,改造茶园投产后使茶园覆盖密度80%以上。

  5、控制采摘,恢复茶树树势,培养高产、优质、抗病虫树型冠。

  6、用国家无公害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病虫害防治。

  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它通过测土、配方、配肥,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8、绿色防控:从茶园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害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并大力推广色板和灯光诱杀等等优质高效物化技术,必要时结合合理的使用化学生物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9、推行机械化、清洁化生产:在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的机械技术,提高茶叶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

  (二)组织保障

  西双版纳州农业局负责项目指导、监督;县农业局做好项目实施的协调、管理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并及时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乡镇农业推广中心配合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中低茶园改造,是关系我县茶产业长远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由县农业局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勐海县中低产茶园改造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全县中低产茶园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指导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安排,狠抓落实,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共同建设"的原则,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安排、监管。

  2、认真编制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制定中低产茶园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中低产茶园改造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并有序推进。

  3、稳定资金投入。中低产茶园改造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加强投入是保证。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立中低茶园改造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积极引导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扩大中低产茶园改造的投资规模和实施范围。

  4、强化项目管理。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强化项目管理。由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中低产茶园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规范资金、项目、质量、档案等管理工作,指导各乡镇开展中低产茶园改造工作。要建立专项检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每年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县财政局加强对中低产茶园改造专项资金的审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5、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对全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为中低产茶园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大力宣传普及和推广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效益明显的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不断提高中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水平。

附表:

1、勐海县中低产茶园改造规划布局

  2、勐海县中低产茶园改造改植换种规划布局

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

2011年9月6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