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上的河南商业重镇
"万里茶路"上的河南商业重镇
引子
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有一群山西商人通过一条古商道,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公里,纵贯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辉煌的国际商业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把商业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跨越区域之大、经营时间之久,世所罕见。
站在大历史观角度下横向比较,我们发现,茶路两端中与俄,共同创造了两百年的繁荣。之后,由于两国对商业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不同轨道向前运行。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定两个帝国哪个可以得到领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显示出谁占经济优势。"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失去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当面对世界和俄国时,晋商非晋商,他就是中国人。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庞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强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不同"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商号,使之公平有序。
当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就是"商业理念最先进"的中国商人。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剖析,晋豫两省生活相近,水土相连。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晋商至豫,"感觉一半回乡了"。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干系。茶路在豫境绵延,沿途串连起多个重要商业城镇,并通过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当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长期友好交往、关联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路线,走访主要商业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势力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怎样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商家伪劣欺诈之事层出不穷。《厚重河南》打捞古商路,重读古晋商,看他们物质精神层面曾给河南带来了什么?留存了什么?有哪些值得承继?又有哪些需要反思?旨在找寻茶路上的"商魂"--诚信,这是晋商鼎盛之秘,也是当下豫商立足之本,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走近"茶路",且看它怎样香飘万里,芬芳百年!
康熙邂逅彼得,中俄边界诞生第一座国际商埠
"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是重要国际商贸通道。
丝路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政治影响,充满了绚丽的浪漫主义情调。茶路不同,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催化下的直接产物,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俄方主动中方被动)。这种打上浓厚政治烙印的经济行为,被严格限定在规定时间、地点进行。其商业运作由贸易双方稳定组织把持,双方政府机构有严格税收管理。"这条在17世纪末,在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上兴起茶路,自始至终,洋溢着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著名作家、学者邓九刚道。
"万里茶路"两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PK",是两个帝王彼得和康熙的遭遇。
康熙与彼得,都是少年执政,都坚忍奋发,并取得巨大成功,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伟大君主。
所不同的是,康熙虽然安邦定边,治国有为,但目光自始至终只盯在国家版图内;而彼得执政时,将俄罗斯引向变革图新之路。
俄国的扩张,陆地上走到了世界尽头,北达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东南方遇到了中国。彼得一接触中国,就将其视为潜在大市场,希望与其建立商业往来。
两个大国一次次"鸡同鸭讲"的接触碰撞,流血难免。在经历战争与误解后,1689年,两国终于坐到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的谈判桌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价《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地位跟外国签订的条约,但获得的利益却十分巨大……它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个保卫。"
《尼布楚条约》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和平,使两国首次明确了边界概念,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双方具备了开展正常贸易的基本条件,边贸得以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顺利发展。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商队。尼布楚也开始建立了第一个中俄边贸商城。
这个商埠,规模不大,并且只存在了六七年时间,但它在中俄交往历史上,却写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互惠双赢,中俄商人恰克图商圈内友好竞技
之后,中俄边贸的商业旋风刮到了两国边界小村落--恰克图(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此名今仍沿用)。
恰克图向北100多俄里是俄国的伊尔库茨克,向南直通当时中国喀尔喀草原政治宗教中心库伦。从它到北京,要比从尼布楚到北京缩短1000多公里。
1728年6月,俄国开建恰克图新商埠。它出动军队,搭起6个帐篷和一所有12个粮仓的大院,盖起32座供商人居住的房子。在城中心盖起长16俄丈宽3俄丈的楼房,上层24个仓库,下层是同样数目的铺面。
过了不到一年,紧挨着俄方恰克图,中国也盖起了同样大小的贸易城,取名买卖城(遗址在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
两国市场毗邻,风貌接近,中间只隔木栅,就像一对双胞胎。但俄方市场是政府出资兴建的,中方是晋商们集资所建。
恰克图贸易鼎盛长达两个世纪,被专家称为"近代亚洲商业风暴的策源地"。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曾分析说:"这种贸易,采取一种年会方式进行。由12个商馆经营其事,其中6个是俄国人的,6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决定双方所供给商品的交换比例--因为贸易完全是物物交换。中国方面交换的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恰克图商圈的建成,标志着万里茶路公认终点站的出现,大量茶叶源源不断运来。
俄方,为何如此需要茶叶呢?
因为俄罗斯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地区,几乎不长蔬菜。人民必需的某些营养,唯赖茶叶这种燥化绿色植物补充。居民"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不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不论你什么时候走到哪家人家,主人必定用茶款待你。"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
这是"万里茶路"得以开辟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一种自然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铁的规律。
茶叶成了开启西伯利亚大发展的钥匙,西伯利亚很快成了富足自由的象征。大批俄国移民从人口稠密的地区拥向这儿,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界线上,迅速出现了一大批热闹城镇。
茶叶之路,从恰克图贸易开始,正式铺展其恢宏画卷。恰克图的发展,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对于其性质与发展速度,邓九刚认为:"完全可与300年后的深圳相比,都是成长性极好的新兴经济型边境城市。"
恰克图商埠建立后,中俄政府算是给商人们搭好了舞台,中俄商人,要用尽浑身解数,粉墨登场了。
双方边贸是互惠的,晋商运来茶叶、丝绸、手工棉布,获取高额利润。以至于清政府要规定获利比例:"一本一利通饬遵行……而恰克图商民自知警戒,不敢愚弄夷商,致生愤恨。"清政府表现出理性自制力和商业道德。俄国的毛皮货物在这儿极受欢迎,成了俄国国库收入最大宗来源。
恰克图成为中俄商人的游戏场,大家对它珍爱备至。双方过节时会互致祝贺,平时串门、吸烟、聊天,也不特别照应对方,因为对方是"每日都来的常客"。"中国人的家都是欧亚合璧的,颇有西方风度"。"中国人用俄国话谈买卖,只有恰克图的居民能听懂。"
互惠双赢两百年的茶路,其实给了中俄同样"走上商品经济发展道路"的机会。但历史给予清政府的绝好机遇,却被它放过了。到了"后恰克图时代",两个世纪的发展史,充分显示出清政府错失良机的严重后果。
这也是历史必然。因为大清社会,不论怎样完美发达,只能建立在封建体制基础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已将中世纪封建黑暗政权彻底摧毁,革命、科学、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世界发展速度陡然加快。面对如此世界,清帝国头晕目眩,断难适应,其悲剧命运自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