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楼洞茶事春秋
曾几何时,在清代的地图上,羊楼洞与汉口的标识相同,属于大城镇,就像今日的地图上武汉与北京的标识一样。明嘉靖初年,羊楼洞达极盛期,镇上有德国、俄国、日本、英国等国外商,有汉口、镇江、天津卫和广东等地内商,还有本地雷、刘、贺、陈、邱、饶等六姓所开茶庄茶铺两百余家。那时羊楼洞有五条大街,每条宽达四至五米,街面皆由青石板铺就,街两边除茶铺茶庄外,还有其他各业铺面数百家,常住人口有四万多人。
群山拥抱的羊楼洞,土壤气候适宜种茶。其种茶历史可远溯唐代。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当地山民就培植成功。宋代即开办以茶叶与边疆民族地区进行交易的市场,羊楼洞茶叶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两千斤易马五十匹。长年食用牛羊肉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人饮茶之后,顿觉神清气爽,遂养成饮茶的习惯,茶叶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以至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边疆民族的生存需要与消费拉动了内地茶叶生产的发展,内地茶叶往边疆地区运送,于是茶马古道形成。
羊楼洞周围的山坡与平畈,生长着数万亩茶树,采茶女双手如飞采下茶叶,山民将采过嫩叶后的老叶与茶梗割下来,老叶嫩叶都运送到茶庄。茶庄的制茶人将收到的嫩叶制成绿茶,将老叶与茶梗压制成茶砖。他们日夜劳作,挥汗如雨,一担担的茶叶在这里制作出来。
茶商趋利而来,他们云集羊楼洞买茶运茶。车粼粼啊马萧萧,路上行人不断线,马背上驮的是茶叶,独轮车和牛拉车上装的是茶叶,还有那精壮农夫背上背的也是茶叶。他们从羊楼洞的石板街上出发,沿着山道,逶迤而行,顶着骄阳,冒着山风,日夜不停,将茶叶运往二十多公里外的新店镇。茶叶旱路运到新店镇之后,装船走水路,沿长江到汉口,再逆汉水到襄阳,在襄阳改水运为畜驮车拉到黄河。到黄河之后,分两路走,一路走东口,到今日河北的张家口,一路走西口,到今日内蒙古的包头。东路的茶叶往北入归化,即今日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伦,即今日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从恰克图转口销往俄罗斯各地及欧洲各国。
羊楼洞至恰克图,一条万里茶马古道,据记载鼎盛期每年输出茶砖几十万担,达数十万斤。那时羊楼洞的川字牌老青茶砖名扬海内外,而羊楼洞三字在蒙古和俄罗斯人的眼中,是个茶叶圣地。清康熙年间,羊楼洞茶成为朝廷馈赠外国使团的贵重礼物。清光绪时,俄国沙皇的太子到中国游历,闻讯有俄商委托刘姓人在羊楼洞开办了阜昌茶厂,遂到羊楼洞亲临视察。1883年,俄国人从羊楼洞买了茶籽和茶苗,种植于尼基特植物园内,俄罗斯才第一次有了茶叶,俄罗斯茶叶的祖先是羊楼洞。
羊楼洞的昌盛期长达两个世纪。那时,茶香缭绕着深山,马帮络绎,马蹄在石板街上哒哒不绝;那时,人气弥漫着古镇,车队不绝,车轮在石板街上轧轧有声。那时,羊楼洞的白昼与夜晚,楼台馆阁,酒肆青楼,花天酒地,叫卖声声,笙歌不歇,是幕阜山里的一颗明珠。
俱往矣!如今记载羊楼洞繁荣富有的文字都是过去式的"曾经"与"有过",是时代与历史使其沧海桑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大可不必为羊楼洞的萧条与败落而叹息,却应该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和可供反思的地方,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依据。
羊楼洞如今只剩一条青石铺路的主街,横贯南北,长约一公里,几条小巷依主街向四周辐射,隶属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管辖,人口不足千人。平日街上只有寥寥前来参观怀古的游人,看街道两旁尚存的明清古建筑,看青石板街面留下的据说是当年运茶车轮碾出的凹痕,想象当年的模样。而有志于羊楼洞茶业复兴的人们也经常来古镇转悠,寻找重振羊楼洞茶叶雄风的契机。
羊楼洞与京广铁路边的赵李桥形成了一个茶叶种植圈,圈内的茶园数万亩。赤壁市政府近年加大发展力度,以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为龙头,带动整个种植圈茶业生产的振兴。产业园占地1.3平方公里,总投资10亿元,以"全产业链开发+茶文化旅游"为核心,达到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开发双丰收的目标。而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羊楼洞"老青茶品牌,正在充满信心地走着复兴之路。
羊楼洞古镇没有必要重现当年的繁华,但要把她的一条古街保护起来,使其成为茶文化旅游的实物。而羊楼洞三个字可以作为茶叶品牌打造,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产品意味和高内涵的人文意味的名词。羊楼洞,将来不光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中外闻名的茶叶品牌。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责任编辑:王忠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