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都”杭州还缺点什么?
昨天是农历节气中的"谷雨"时节,也是杭州的"全民饮茶日",第二届万人品茶大会在吴山广场举行。现场进行了茶文化演出、"广场斗茶"活动、茶文化知识普及展示等活动。全国一些城市也会开展"全民饮茶日"的活动,而杭州则走得更远,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和杭州市政府已正式定为法定节日。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个口号--"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早在2005年,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杭州就已经被授予"中国茶都"称号了。
建立在历史文化上的茶都
作为"茶都",杭州与茶有着悠久的缘分,唐朝时期,种茶饮茶已蔚然成风。
安史之乱时,陆羽因战祸流落到浙江地区,一路遍访各州,考察茶事,最后隐居在余杭双溪(今余杭区径山镇双溪)。外面战事频仍,陆羽"阖门著书",写成《茶经》,被尊为"茶圣"。现在,余杭径山还留着陆羽当年取水煮茶的"陆羽泉"。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从茶叶的生产历史、种植技术、饮茶器皿等方面,对唐时茶文化做了全面总结。据《茶经》记载,唐朝人喝茶方法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们将茶叶捣碎风干后制成茶饼,放到器皿中煮成茶汤,还会加盐调味。
杭州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茶已经渗透了宋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客来敬茶"已成风俗。市民会带着茶来看望新搬来的邻居,邻里走动也喜欢以茶相会。--"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久负盛名的龙井茶,从唐朝西湖群山中栽种开始,历代与饮茶的杭州人为伴。元代散茶开始流行,催生了龙井茶的诞生。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钱塘县志》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四次到龙井品茶,并赞不绝口,龙井茶的名声更是传遍天下。
目前杭州13个区、县(市)中有11个生产茶叶,茶园面积近45万亩,2011年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8%。
本月初,《201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白皮书》发布,西湖龙井以54.5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一。这已经是西湖龙井连续四年在价值评估中排名第一。此前三年,西湖龙井的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分别为44.17、50.33、52.66亿元。
可以说,历史的渊源、文化的传承、茶经济的规模是"茶都"可以立足的根本。
曾高度繁荣的杭州茶馆业
杭州茶馆的兴起是在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定都杭州,给杭州茶馆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那时,杭州茶馆业已高度繁荣,出现了许多有相当规模的茶肆。茶肆虽以茶得名,但出售的并不仅是茶水,甚至还有兼售风味小吃。
元明时期继承了两宋饮茶之风,到了晚清,杭城之人依然嗜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曾在乾隆年间来到杭州,在小说中描述了马二先生在钱塘门外、吴山上和城隍庙等处6次吃茶的情景。他一路走来,都是茶肆云集,光吴山上就有茶馆30多处。
到了民国,茶馆数量开始有一些确切的记载,1931年《杭州市经济调查》登记了杭州当时有大小茶馆550家,大多在上城。1937年《杭州市公司行号年刊》中记载,杭州茶店业有行号、经理和电话的就有500多家,此外还有很多没有登记在册的小茶馆。
在上城地区,这些茶馆主要分布在商贸繁华的地段,比如吴山、火车站、湖滨新市场周围、鼓楼至官巷口的旧市区一带。下城地区,茶馆则主要分布在艮山门、中东河、众安桥一带,"这些地方连接着大运河,运输繁忙,劳工众多,因此是小茶馆的聚集地。"下城区茶研会主任薛志中说,拱宸桥一带原先茶馆很少,1895年开埠之后,市场迅速繁荣,茶馆就一下子多了起来。
茶馆为了留住茶客,也兼营喝茶以外的项目。首先是书场进茶馆。说书风气始于南宋,民国时期相当普及,"说大书",即用杭州方言说表的"杭州评话"。"说大书"时,只有一个人表演,说而不唱,用扇子、手帕做道具,以醒木拍桌来加强气氛。除了说大书,规模较大的茶馆还会兼营说唱和曲艺表演。除了吃茶,茶馆还兼具了其他社会功能,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上城区茶文化图考》记载的上城茶事旧闻就提到,市民常在茶馆里讲理调解,或者聚众谈判。"某人力车公司车夫们聚集羊坝头云液楼茶店和包头讲理,包头被殴,同业罢工。"爱鸟遛鸟者会在茶馆聚会喝茶,有些赌徒则在茶馆里聚众赌博,甚至清末革命党人也会在茶馆接头。
薛志中是老底子的杭州人,在他年幼时,听书茶馆还有很多,三天两头跟着父亲去茶馆听大书,挤在一大群茶客中,听说书先生口若悬河地谈古论今。"剧院和茶馆都有说大书的,我最喜欢去茶馆,因为价格便宜。那感觉就跟现在看电视剧一样,说书先生总是留点悬念,让人很想继续听,下次才会来。"
随时代变化的饮茶文化
不能否认,以茶为日饮的人依然还有很多。曾有人这么戏解"杭"字--就是草木之旁大树之下有一张桌子,而"几"上面一点,就是那把令人不忍割舍的"茶壶"。
吴山上的那些老茶馆还延续着几百年的生意,那里仍是很多老杭州常去喝茶的地方。每日工作或休息时,茶杯不离手的人也不在少数。只是其中的年轻人有点少,喝着饮料长大的年轻人,对茶多是陌生的。
十多年前,杭州风靡起自助茶楼,交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无限量吃各种美食。每到周末,各大茶楼都挤满了打牌闲聊的人。到了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这种吃美食为主的茶楼因价格劣势,也在走下坡路,陆陆续续地或取消自助方式关闭,或者转型进入景区做高端商务,甚至有很多已经悄悄地关门歇业。
年轻人也更容易被时尚的咖啡厅、KTV等吸引,农家乐也分流了很多客源,如茅家埠、梅家坞等地方。这些地方,也能点到各种茶,但顾客则只是冲着吃喝玩乐而去,"茶"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除了年轻人对茶的陌生和茶馆的尴尬身份,杭州人喝茶没有形成广东人喝早茶、福建人喝功夫茶、成都人喝盖碗茶那样有明显的风格和深入骨髓的习惯。全民饮茶日的设立,是"茶都"杭州对往昔的回顾和向往,通过一系列活动试图重新唤起全民饮茶的风气。昨天的杭州风雨交加,活动现场依然人头攒动,市民们兴致盎然地取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或看茶艺表演,或浏览知识展板,感受着杭州茶文化的熏陶。
薛志中提到,杭州在去年就启动了茶文化"四进"活动,就是将茶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饮茶的习惯,更缺乏对茶文化的了解,"进学校"的目的就为了从小培养饮茶习惯,让孩子们也懂得茶文化的历史,学会一些茶艺。
杭州要正真成为睥睨全国的"茶都",还需更多"饮茶日"之外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