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泡饮茶:审美文化的极致表达
专栏讲师:罗军
国茶实验室创始人
资深茶叶品牌策划顾问
《中国茶密码》作者
要点回顾
主题:灿烂阳光之下,必有阴影
今天是正月十五,首先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这一期,我们主要谈谈第三象限的传统泡饮茶。传统泡饮茶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盖碗、紫砂壶等冲泡模型。之前在介绍三个象限里说:第三象限最大的价值特征就是其价值模型非常高,但其效率模型要求会较低。接下来我们分解一下价值模型和效率模型。
无法模仿的天生丽质
第一:价值模型。
传统泡饮茶的价值模型讲究两点,一是茶本身是天生丽质的,所谓天生丽质,就是"茶"自身的苦涩鲜甜可以平衡与协调,苦涩味的茶多酚和导致鲜味的茶氨酸比例恰当,能够达到一种先天的平衡。二是"茶"追求的花香与果香,是最讨人类喜爱的香型。
第二,效率模型。
传统泡饮茶对价值模型的要求较低,一是从种植方面来看,它是高度分散的;二是从冲泡模型来看,相对是费时的。从冲泡模型来看,实际上,传统泡饮茶的效率模型是价值模型的审美验证。
比如从种植来看,不同地方、不同工艺、不同时间产出的茶,在传统泡饮茶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导致茶的种植和加工的高度多样性,每一个多样性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例如潮州工夫茶的传统小壶与三杯的冲泡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精密的审评方法。
审美文化的极致表达
在冲泡模型里,通常有三种:
传统的以绿茶为主的,用杯子来泡的--淹浸法;
现在通用的功夫泡--茶水分离法;
创新时代的--智能乐泡法。
这三种模型的特点是:它们都在捕捉茶的最佳饱和点。但淹浸法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动态的,相对难掌握饱和点的。但功夫茶的饱和点相对容易捕捉,这就要求你需要捕捉记忆。有些人会泡茶,有些人不会泡茶,实际上是看他是否能够把各类茶叶的"参数"熟练掌握,捕捉最佳饱和点。而智能乐泡机,是把后台操作出、测试出的最佳饱和点设置成固定的参数,所以它可以连续地冲泡出口味相对平衡的茶水。这是茶的冲泡模型。
传统泡饮茶的效率模型所表现出的另一个层面,是极度的浪费时间,追求审美。我们把所有的消费模型分为"生活的模式"和"商务的模式",如果是生活的模式,本身就是在打发时间,所以它的效率低一点是没关系的,我们可以为了泡茶,消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整个上午或是一整个下午,不需要高度的节约时间,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为了消耗时间,享受美好的生活。如果是商务模式的情况下,大家是节约时间的,更多的是解决商务的事务性工作,讲究高效率。
立顿人唯一认可的评论
"立顿模式",以茶包获得成功,实际上定位是在100年前,它对人类工商文明的妥协,把茶的一些价值牺牲掉,来满足它的效率。所以在我们的定义里,立顿在中国是:赢了战斗,输了战争。这句话是立顿中国区负责人听到的最客观、最中肯的评价。
综上,在传统泡饮茶的冲泡模型中我们看到:如果是在时间成本较高的时期里,其效率模型越高,越偏向商务,它的生存概率就越高;如果在时间成本较低的时期里,我们享受生活且商务事物没有很繁杂的前提下,生活模式出现的概率会多一些。
中国的传统泡饮茶不存在落后的问题,而是适应度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段、合适的地点,用传统泡饮茶的方法来泡茶是非常美好的。只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时间成本越来越高,或是在工商文明,商务模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统泡饮茶受到一定冲击,会催生出第一象限的工业饮料茶和第二象限现萃调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