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林:茶农致富的领头人
在大别山皖鄂交界的岳西县古坊乡,有一位年近花甲的普通农民,20多年来采用"工厂+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当地及周边500多茶农致富。他自行研制的"林兰"牌自动制作名茶机先后被授予3项国家专利,自行创制的"长岭兰芽"茶多次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金奖;林兰名茶厂也被安庆市委、市政府评为"实施农业三项工程品牌先进单位"。他就是岳西县林兰名茶厂厂长、评茶师刘友林。
1985年,岳西县古坊乡下坊村刘友林开始创办林兰名茶厂从事茶叶生产,生产的"岳西翠兰"两次在全县名茶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其自行研制"林兰"牌自动制作名茶机是我国第一台连续自动制作名茶机,并于2001年3月被授予两项国家专利;2010年1月,连续制茶机再次获得国家专利。自行创制的"长岭兰芽"茶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金奖,并获得"林兰芳"茶叶商标权。
自主创新,苦心研制新型茶机、茶叶
刘友林自1985年以自家的7亩茶园为基础创办名茶厂。当年,刘友林通过努力,积极争取茶厂为"岳西翠兰"名茶定点生产厂家。此后,刘友林对名茶的生产制作技术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1988年,在县有关茶叶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机械炒制"岳西翠兰"的试验。当年机制翠兰样品在全县名茶评比中被评为第8名。1989年刘友林继续进行试验,样品在评比中获得第六名,他率先使用的铁丝布烘筛式茶叶烘干在全县得以推广。
1990年,试验继续改进,样品在评比中获第四名,刘友林光荣地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此后,刘友林继续苦心钻研所"岳西翠兰,生产的"岳西翠兰"样品分别在1994年、1996年全县名茶评比中两度荣获第一名。1999年,刘友林历经十一年艰辛,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自动制作名茶机。该机除投叶外,杀青、理条、初烘、散热、复烘等工序全系自动流程,操作简便,性能优异。《安徽日报》、安徽卫视等媒体也先后多次进行重点报道。
刘友林在研究茶叶机械的同时,苦心钻研名茶品种。自90年代以来,刘友林通过积极探索,结合"岳西翠兰"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历经十年艰辛,于2002年成功研制出名茶新品种--"长岭兰芽",该茶于2003年、2005年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和特等奖。
热心公益事业,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刘友林致富不忘乡亲,历年来,林兰名茶厂与周围的62户茶农签订了联营合同,无偿向他们提供了茶叶生产的各项技术和服务,并对整个茶园管理和采摘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督。茶厂每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将联营户的鲜叶统一收购起来,从而形成茶厂茶园分户管理、采摘,茶叶统一加工、销售的经营模式,既解决了厂方茶园管理难、鲜叶采茶难等问题,又能有效把住质量关;同时既解决了茶农制茶难、卖茶难问题,又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保障,真正有效实现"双羸"。特别是"长岭兰芽"茶的成功创制,不仅大大提高了茶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联营茶户经济效益。茶农刘召峰家虽只有3亩茶园,每年茶叶收入也能达6000元以上;茶农刘旺来、刘召方等户通过种茶现已盖起小洋楼。大家在茶园施肥时,比谁家的肥施得足,采摘时比谁家的茶苗最壮,结算时比谁家的亩产值最高。良性竞争,促使大家把最好的粪肥用在茶地上,把最主要的精力和兴趣都放在种好茶上,从而有效促进了当地茶叶生产的良性发展。
刘友林一贯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自1996年至今,每年投入资金养护1.8公里村级公路,同时带头和无偿捐出1.1亩耕地修通了胡龙、围墙两个组级公路以及实施了两组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当地群众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等难题;还无偿资助一名邻居孤儿考上大学。历年来,刘友林累计捐款达2万多元扶持特困生及其他各种公益事业。群众在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个想到刘友林,而刘友林也总是千方百计给予援助,深受周围群众好评和爱戴。
做好示范,提高当地茶农的致富技能
作为一名党员中心户,刘友林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没有忘记带领当地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在自办的茶叶机械制造厂和名茶加工厂中,他每年解决30多本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他们的深入。多年以来,刘友林将许多原本在田间干农活的地道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培养成熟练的茶机制造、优质茶叶种植、名茶加工的熟练工人,先后帮助王敦焱、刘召方等贫困党员户掌握了一样或多样致富的技能。多年来,刘友林共培养了茶机制造、茶叶种植、名茶加工的熟练工人30多名,让他们成为了农村的致富能手;直接带动了500多户农民发展茶叶增加家庭收入。
刘友林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群众楷模,做党员的示范,为本村党员群众和周边的茶农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了当地干群的好评和称赞,多次被评为市劳模、县"双培双带及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个人",其自行研制的茶机、茶叶多次获县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