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无定法的民间普洱茶
每一件茶器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茶事,不仅为人们部分重现了茶文化往日的繁荣景象,也传递着古人制茶、烹茶、饮茶、储茶在方法、习俗等方面的变迁。当时间走到唐朝时,饮茶之风已经很盛行了,长安、洛阳等地 甚至家家户户都饮茶,茶具的系列化以及茶具真正结束同餐具混用,就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单是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器就有几十种之多。
到了明代,随着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器史上的最大变革,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唐宋时期常见的盏、碗等,被逐步兴起的茶壶所取代,宜兴紫砂壶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受到人们追捧的宠儿的。也就在那时,做工极为考究的白瓷和青花瓷等优美茶盏开始大量出现,到清代随着功夫茶在福建等地的盛行也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茶文化演变发展的每 一步轨迹,都在茶器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十多年来,普洱茶的复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助推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复兴,让茶从许多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层面脱离出来,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层面。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轴,站在多年以后的未来时间点,回看这波普洱茶的市场热潮,相信这段历史对茶器的推动和发展而言将是有光芒的。
尽管清朝时普洱茶"名重京师",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冲泡流程。从这点上来说,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 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不过其本质还是一个很民间的茶。所以我们看到在藏区及西北一带,普洱茶被打进藏族、蒙古族同胞的酥油茶中,成为食肉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在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普洱茶或许被泡在精美的白瓷盖碗,或是 温润雅致的紫砂壶中。
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普洱茶被冲泡在粗瓷大碗里。而在普洱茶主产区乃至整个云南,普洱茶或者说茶的吃法、饮法就更多了,有布朗族的酸茶、烤茶、青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哈尼族的蒸茶、烤茶、土锅茶,彝族、白族的烤罐茶、清茶、盐巴茶、油茶,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佤族的铁板烧茶、擂茶,傈僳族的油盐茶等,仪式感较强的是白族三道茶。这些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的少数民族茶俗,做法不一,饮法不一,器具不一,甚至还保留着"吃茶"的远古遗风。汉族相对来 说要更文雅一点,他们大多是用盖碗来喝普洱茶,饮法上与云南各地的其他民族很不一样。
最民间、最底层的事物,往往蕴藏着极强的生命力。生命力的爆发,等待的仅仅只是合适的 土壤而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民间蛰伏已久的普洱茶迎来了爆发自己旺盛生命力的土壤。 恰在此时,普洱茶文化在港台一带渐成气候,普洱茶老茶的品饮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并回溯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从此,普洱茶 热潮以主销区广州为中心开始在南方传播,进而不断向北方市场拓展,现在已普及到了全国的各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