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之后的普洱茶:商标及技术
背景:云南改革(1951年)前后,云南茶叶开始以政府部门为主。其中不管是省级茶叶组织还是地州县级茶叶组织。都有政府相关部门入股运营。其中最出名的茶厂或者茶叶公司或者茶叶办等。都在不断推进云南茶叶。从茶叶种植管理到生产销售。
73年前后的普洱茶
1973年前后,普洱茶产品跟民国时候的变化挺大。
一、普洱茶熟茶这个分支的出现
二、普洱茶生茶的出现,云南青茶的没落。
三、普洱茶商标使用,茶庄淡出视线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形状外观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名称概念上就变化非常大。仅从名称上来看,饼茶大多是"云南七子圆茶",砖茶和沱茶大多是"云南砖茶"和"云南沱茶"。当然,一些地州下面的小厂,命名是以当地为主,比如景谷砖茶,普洱砖茶,下关沱茶,勐海七子饼之类。
在1973年前,云南普洱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茶,下面有很多茶类,由于地域和概念的区别,那时的云南青茶是云南绿茶的一种,并非现在的青茶=乌龙茶。从这个脉络来讲,当时的云南人民喜欢喝绿茶这个说法并没有错。现在我们看一些陈年的普洱茶,还可以从包装上看出写着"青饼"这种字样。而这个云南青茶,也就是现在的云南"普洱茶生茶"的前身。现在一些茶厂新制的普洱茶生茶饼名称上也会用"青饼"两个字。
1973年,云南普洱茶熟茶诞生,这代表着一个新普洱茶名称概念的属性升级。而在云南普洱茶熟茶之前,广东地方已经出现了这个名称概念,也是由广东首先研发,并且获得了成功,而广东又不是云南普洱茶的产地,由此命名的产品叫"广云饼茶",而这个产品再当时并没有普洱茶的名气大,销量自然比不上云南过去的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熟茶的诞生,开启了云南青茶这个概念的没落,从简单来说,熟对应的是生,另一个层面则是青茶是绿茶下面的一个茶类,普洱茶想不断提升知名度,就要"净户出生"。把普洱茶包装成一种独立的茶类。
在新中国(1949年)历史上,50年代普洱茶产品包装上出现商标品牌标识。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主流普洱茶产品大多使用了商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历史茶庄倒在了商标普洱茶的面前。商标的出现,加速了普洱茶茶庄的没落。
73年前后的制作工艺
73年前,云南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从李佛一时代的那种手续繁杂的加工方式过渡到了以批量简便化的生产加工方式。而在那个时代,普洱茶的一些加工方式是属于国家二级保密级别的。就拿现在烂大街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工艺来说。这也加速了茶庄的没落,应该在动乱年代,私人茶庄的生产工艺很多已经失传。而在新时代中,普洱茶的核心技术又被国营茶厂掌握不外传。那时代,由于云南普洱茶生茶的工艺改进简化,那时的国营茶厂做的普洱茶只有青黄汤的普洱茶生茶。
而普洱茶熟茶,由于只有云南国营茶厂和广东一些茶厂掌握,又有保密协议。那时的普洱茶工艺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普洱茶工艺的一种倒退。
普洱茶生茶工艺大概:鲜叶-初制晒青毛茶(不讲究)-精制成产品(实操:称重-拼配-蒸压-干燥-包装-出厂)。
普洱茶熟茶工艺大概:晒青毛茶-(实操)洒水发酵-干燥-分级-称重-拼配-蒸压-干燥-包装-出厂。
73年前后行业状况
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创汇是一个主流的茶叶销售方法,当地政府事业单位纷纷成立进出口公司。云南生产的茶叶不止进行内销,也向外发展,最表象的就是我们看茶品包装封面的时候,"某某进出口公司"很常见。随着普洱茶生产线的改进,因为那时是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很多地州茶厂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性制。70年代末期,经济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发展,一些茶厂开始搭建销售渠道,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生产自己商标的茶品。一些私人茶坊,茶企开始进入云南茶业。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又第二次出现了由工艺改革演变的一系列变革苗头:普洱茶开始了两级分化(生茶和熟茶,国营茶厂和私人茶厂制品);普洱茶逐渐脱离云南绿茶概念;普洱茶第二次从统一制法发展成多种制法(第一次是普洱茶产生的制法)。普洱茶行业逐渐成为云南省茶行业中的顶尖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