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之误
君掌盛无边,刹那即永劫
今年四月,笔者应邀去宁波参加禅茶会,会议中有一天安排了茶禅研讨的论坛。算来全国各地每年举行的禅茶会、禅茶论坛不下数十,而这次论坛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囿于论坛时间所限,有一位发言者,人民大学的宣方教授不得不简略地为大家展示了他的茶道文献研究成果,可是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内容量却是巨大且引人深思的。原来,在各个版本的《大藏经》中,几乎没有"禅茶"或"茶禅"的记录,而现在存的禅宗语录里也没有"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这种特别的提法;再有,在国内非常流传的说法:一休宗纯禅师将半幅圆悟克勤禅师手迹"碧岩录"(或云"禅茶一味"四字)作为印可证明留传给日本茶道开山宗师村田珠光,自此墨迹成为日本茶道重宝云云……此事属谬。现在日本博物馆中展出的非是圆悟禅师的笔迹,乃是其弟子大慧宗杲代笔。其内容也非"碧岩录"或"禅茶一味"之类,只是一幅普通的印可书。
说来惭愧,笔者没有经过任何考证就在小说《红尘外的茶香》中写起这一段茶道逸事,而且笔墨浓重地渲染了一休禅师那幅"圆悟墨迹",以及这幅墨迹对村田珠光和日本茶道的影响。会后反思宣方老师的话:希望中国茶人在考察和治学方面再严谨一些,审慎一些,不要拍脑袋,认为历史和事实就是自己幻想出来的那样……反思自身之余,回望近十年所见所闻,也有一些感触与诸读者分享,仅供诸君茶后一哂。
那所谓"禅茶"的东西
在时人眼中,"禅茶"是一种小资的东西。这个小资,具备三个条件:古典、优雅、时尚。一说起"禅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在一家复古典雅的高档茶馆里,只三五个文人雅士,焚上一炉好南洋沉香,用一只龙文堂安之介亲制铁壶煮一壶陈年普洱茶,拈几则禅宗公案,谈几段《金刚经》、《妙华莲花经》偈语。间或展开熟宣,描两笔朱砂罗汉,写一幅"观自在",或是思辩一下人生中仿似过不去的那些个坎儿……谈玄论道的,这还不算是"禅茶一味"么?
从宣方老师的考证来看,哪有"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这种东西!所谓"禅茶"不过是以"复古"这种文雅文化炒作的噱头。
从茶事里可能收获的心境
不敢妄谈禅,但凭藉有限的一些所观所闻,发现坚持禅修确实对人的心境会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心量变大后,看人、看世界的眼光都会不同。而一次有益的茶事与禅修的妙用相似,对身心而言是大有收获的。
前几天S法师讲座中说起一个古印度的寓言: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临死前立下一个只有三条内容的遗嘱:一、请让我的医师独自一人推我的尸体进入墓园;二、请在通往墓园的路上铺满我仓库里的金银珠宝;三、把我放进棺材时,请将我的双手拿出来,搭在棺材外面。富人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我让医师独自推我入墓园,是想让世人看到,全国最好的医师,也挽救不了我的生命;第二,在通往墓园的路上铺满金银珠宝是为了让世人看到,再多的财富,也不能推迟一刻我的死期;第三,将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是想要世人看到,我是两手空空来的,走时也是两手空空去!
世上事都抵不过"无常"二字,还争什么,贪什么,气什么?年少时为了一辆得不到的红色小汽车不知空流了多少眼泪,暗吞了多少口水,在大人跟前装了多少天乖。最后终于到手了,没有一年,就把它抛在一边了。长大了进入社会,要买房,要买车,跟随自己一个又一个欲望辗转奔波……忙了一世,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弄不清楚。就连喝茶时,也不能止歇半刻。其实茶之一事,毋须千般计较百般捡拣,茶够不够名贵,产地够不够稀有,水够不够名泉……安住在当下,安住于茶的由浓转淡,安住于水温的由暖转凉;每一个动作之间,每一个心念之间,每一瞬间与每一瞬间传递之间,无常如潺潺,无有一物静止常在,这其中有时时更迭的,有亘古不变的,而唯有我们经历其中才能体味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滋味。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有时候,你叫做"跳棋"的那个东西,我叫做"弹球",他叫做"玻璃珠"……而还有一些人管它们叫什么我们这辈子可能都不得而知。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眼光和阅历来经验世界,判断世界,同一个时间里,几个人观察同一事物由于光线、角度、个人经历的不同,往往不尽相同,客观世界建立在主观认识中,随年纪累积起的思维中,执著也在积累。沩山灵佑禅师与仰山慧寂禅师对话云:"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生,何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想生即能思心之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境历然。微流细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对幸福的认识各有不同,而大多幸福之始是来自于真正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对自我的认识:忿怒的时候知道"我"在忿怒,嫉妒的时候知道"我"在嫉妒,贪心的时候知道"我"在贪心……当这一切情绪发生都在自我的醒觉下发生--你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什么发生--人就像一面镜子"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些或喜或忧的情绪就不会那么有控制力,人也不会因为被情绪冲昏了头脑而做下种种令自己事后后悔的事。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这就是"得诸其位",幸福也即将从此开始。
禅是实践的过程,禅在生活中,不离日用。《维摩诘经》云:"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茶禅一味旨意所在,亦应如此。在泡茶时醒觉每一刻动作:置茶者是谁?温杯者是谁?洗茶者是谁?手底的接触与心中的念头历历分明,不离不失,提起一个"观"字,不为外物所动,所碍所扰。如此修习渐久,茶人执著渐渐放下,决不会因为小孩摔了自己心爱的紫砂壶光火懊恼,不会因茶之等级高低而生惶恐轻慢心,不会为自己的情绪,更不会因他人的眼光而左右。此时别说是在茶室,生活中在在处处,无时无刻不是在修行,不是在道场了。
禅茶一味,世界上并没有这个东西。赵州禅师三称"吃茶去",也许是为了说明,你与茶之间,并没有什么对立的东西,就像茶与禅之间本自不二一样。打破执著,安住于当下,你会发现,茶中,真的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