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中俄茶叶之路”起点考证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1、清代初、中期湘鄂闽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清代初、中期,"丝绸之路"衰弱,"中俄茶叶之路"兴起。中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

1、清代初、中期湘鄂闽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

  清代初、中期,"丝绸之路"衰弱,"中俄茶叶之路"兴起。中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 "中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俄国境内的主要是俄罗斯人。茶路遥远,数万骆驼和马匹穿梭运输,车水马龙,驼铃马啸之声,飘散旷野,数十里可闻。

  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事杂咏》载: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在福建武夷山茶红火的同时,湖南省临湘市、安化县和湖北省赤壁市(此处采用现今地名)的黑茶戴着"两湖茶"的桂冠,踏上了万里茶路。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俄国政府和私商组织商队,从张家口、外蒙古等地采买我国的茶叶运回供民众食用,但须有护照,而且清政府对入境人数及出境茶叶数量均有限制,所以贸易有限。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恰克图互市界约》签订后,中俄双方茶叶贸易地点迁至俄属恰克图,一地两城,俄方称恰克图,中方称"买卖城"。

  清代湖北蒲圻刊刻的叶瑞庭《莼浦随笔》载:

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南麓属临湘境),峒(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 湖南黑茶茯茶网。

  据清道光元年(1821)的《蒲圻县志》,清嘉庆年间周顺侗《莼川竹枝词》云: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作者自注:每岁西客(指山西茶商)至羊楼司(在临湘境内)、羊楼洞买茶,其砖茶以白纸缄封,外贴红签。

  湖南临湘与湖北的羊楼洞系山水、屋宇、田土紧连在一起的黑茶产区,此前两地早有茶叶外销,皆为散装,体积庞大,运输不便。清康熙年间起,开始压制砖茶,其砖方形,故称"方砖",即现在的青砖,呈方形块状,大小规格多种,每块重量1至6斤不等,每箱(或每篓)装的块数也不同,分二四、二七、三六、三九、四八、六四等六种装箱。据载,清道光十八年临湘县(1839)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2、清代后期仅湘鄂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

  时至清代后期,即咸丰初年(1851)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迅速收缩,最迟在1853年武夷山茶路完全中断。晋商在国际贸易中诚实守信,为兑现订单,改为采购"两湖茶"。

  2003年刊于《寻根》杂志第四期的刘晓航《汉口与中俄茶叶之路》一文有其准确而详细的记述:

  最初,晋商主要采买浙江和福建的茶叶。清咸丰年间由于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茶商们改采"两湖茶",以湖南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为主,就地加工成砖茶。茶砖先集中到汉口,再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过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彼得堡与莫斯科。

3、"中俄茶叶之路"起点收缩及"两湖茶"勃兴的原因

  中俄茶叶之路"起点的收缩有以下4个原因,"两湖茶"勃兴有其中3个原因(3.1-3.3), "外商排挤"对"两湖茶"的发展同样带来阴影。

  3.1战争影响

  清咸丰初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福建武夷山茶路,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受阻,而聂家市茶路更好;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与聂家市一水相通的汉口,被增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等国相继在汉口设立洋行,争相收购"两湖茶","两湖茶"迅速兴旺。机灵的晋商,面对市场形势的的重大变化,纷纷注目"两湖茶",于是携带巨资到羊楼洞、聂家市开店办厂,积极贩运"两湖茶"。同治元年(1862)临湘茶叶贸易量上升至4382吨(见《汉口海关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临湘有茶庄40家,其中聂家市、白荆桥28家,羊楼司2家,云溪、横溪10家。(见清末张寿波《最近汉口商业一斑》)到清宣统二年(1910),临湘红茶总销量1482吨,青砖总销量8765吨,两项共计10247吨。

  3.2交通因素

  福建武夷山茶与"两湖茶"比,后者交通运输更加便捷。以聂家市茶为例:福建武夷山茶由崇安县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省铅山县(又名河口),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过,出信江入长江,溯长江转汉水达樊城(今湖北襄樊市)起岸,由陆路北上恰克图。从武夷山到汉口,旱路100多公里,水路550多公里,共约700多公里。聂家市茶以船载,由方志盛、方志昌、土地巷、康公庙、大桥等码头下到聂市河,经黄盖湖入长江,再经汉水至樊城老河口上岸,自聂家市至老河口水路不足200公里。上岸如同武夷山茶一样,改用大车陆运,每个商队常有大车千辆,穿河南至山西大同,然后分东西两路分销。东路,以张家口为集散地,除当地销售部分外,大部分北运,越戈壁至外蒙古的库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携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还有少量茶叶继续北运至赤峰、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海拉尔等地。西路,以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为集散地,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北运至外蒙古的乌里雅及苏台等地,西运至包头、宁夏,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各处。由此可知,临湘聂家市茶与武夷山茶相较,聂家市茶运输无旱路之劳,中途不需几度改包、装卸,水路也短约400公里。

3.3质量因素

  湖南历代茶人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化禁碑是湖南质量文化的缩影1 。安化历代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从明初起,有关黑茶采造交易的制度常以地方法规形式予以颁行,刻碑立石,列于境内重要的黑茶产地或商埠,全体共同遵行。这是湖南早期质量文化的体现,也是湘茶在茶马互市中由"私茶"转为"官茶"的内因。

  "两湖茶"的质量可与武夷茶媲美,这得到了俄国人的肯定。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出版的赵荣达著《晋商万里古茶路》一书第55页写道: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阻断了武夷山的茶路,眼看着交货期限将到,茶货硬是送不出去,这可把晋商急坏了。……无奈之下,晋商把现有的武夷茶和湖南、湖北一带收购的茶叶,全往俄国运了上去,晋商正苦于如何回答俄国人的责难时,情况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俄国人品尝了两湖茶叶后,竟连连称赞,要求晋商以后就供应这样的茶叶。晋商真是因祸得福,十分意外。
3.4外商排挤

  国力衰弱,俄商排挤晋商。正如庄国土《从闽北到莫斯科的陆上茶叶之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茶叶贸易研究》载: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莫斯科,全程超过4.5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以武力推动对华商务扩张,外商在华享有种种特权,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茶叶之路为以沙皇政府为后盾的俄商所垄断。

  原来,清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被迫签订《中俄陆路通商条约》,俄商循英商之例,深入到中国内地经商办厂,他们拥有轮船、港口和西伯利亚铁路,又独享输俄华茶的收购、制作、运输特权,深入中国内地收茶、制茶、贩茶,形成了以俄商代理华商的局面,俄商将中国南方之茶销往新疆、满蒙等广大地区。其中武夷山茶,先由俄商运到俄国设在我国的制茶中心福州加工砖茶,经海路运到天津,然后陆运到张家口、恰克图进行贸易;1900年,修通西伯利亚铁路后,俄商将中国茶叶运至中国沿海各口岸,再海运到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到欧洲,中俄茶叶之路的主线无需再穿越中国腹地了,昔日风光的晋商此时被迫将茶叶贸易拱手让给俄商。

5、电视剧《乔家大院》与"中俄茶叶之路"

  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示了晋商开辟"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描写了惊心动魄的酷烈商战,讴歌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湖南、湖北两省黑茶产业的发展立了大功。乔家确实是这条跨国商路上的佼佼者,晋中参与了这一壮举的商人其实还有不少,而以榆次、太谷、祁县的商人最多。今日已"开发"旅游的常家、曹家、渠家、乔家,都是昔日茶叶之路上的主角。电视剧不可能详尽无遗地记述这一历史场景,而把功劳归于乔致庸,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可理解的。电视剧以恢弘的场面展现了"中俄茶叶之路"的漫长与艰险,既有变幻的水路风云,又有陆路的大漠风霜,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一代晋商的鲜活画面,晋商先辈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爱国敬业,成为后人楷模。这些无疑是该电视剧的亮点。

  但该剧也存在"信口开河说茶史、强把湘茶作闽茶"的失误,幸好荧屏所展示的茶砖,在撕去所谓闽茶包装后,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所产茶砖上的特殊标识,清晰可见。《乔家大院》写乔致庸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贩茶,不言及"两湖茶",不言及临湘聂市茶,而说贩运的是武夷山茶,这与我国当年的"茶叶之路"的史实大相径庭,荧屏上所展示的茶砖,其真实产地与解说完全不合。

有些台词也违背了一些连中小学生都了解的地理常识。如武夷山本系赣闽之间的大山区,并无大江大河,而电视片中120条运茶大船从武夷山始航;又如,湘江本来在湖南省而不在江西省,武夷山茶外运不可能跳过江西省走进湘江、洞庭湖,再入长江去汉口。又如,武夷山茶北运,本来是在汉水北岸的樊城起泊,而电视片说是在汉水之滨的襄阳起泊北上,襄阳位于汉水南岸,在此起泊只能南运,怎能北运呢?这里错把旧时樊城作了旧时的襄阳。

  《乔家大院》首播,一度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历史胜于雄辩,最后制作方不得不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签下法律文书承认:"《乔家大院》乔致庸所贩之茶为临湘聂市的青砖茶,而非武夷山茶",并愿意在适当场合声明更正。湖南茶史上一度蒙尘的亮点重新闪光。(何培金 陈奇志 谢大海 卢明德 赵田初 周正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