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下关:滇藏茶马古道重镇

发表于:2025-01-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3日,工人手工拣茶"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一样,是中国通往外国,内地通往边疆的以马匹为运输工具,茶叶为主要贸易物资并进行"茶马互市"的交通路线。云南茶马古道有多条路线,但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又是以云南


工人手工拣茶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一样,是中国通往外国,内地通往边疆的以马匹为运输工具,茶叶为主要贸易物资并进行"茶马互市"的交通路线。云南茶马古道有多条路线,但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又是以云南的普洱为起点,经下关到丽江,通往西北、西藏和印度的贸易路线,下关则是这条古道的重镇。

一、滇藏茶马古道的形成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修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兄弟民族,各地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茶马古道"的形成,就是与民族、文化、宗教,以及生产习俗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与西蕃赞普联姻时带去了茶叶与茶文化。西藏是世界的屋脊,海拔高,气候干燥。藏族同胞都以牛羊肉为主食。茶叶有去油腻的作用西藏又是佛教十分流行的地域,僧侣和教徒们经常要坐禅、念经,旷日持久,精神困倦,而茶叶又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因此僧人都喜欢茶。天长日久,藏族同胞就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

云南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唐代,樊绰著《蛮书》(后称云南志),其中《卷七·管内物产》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公元1127--1279年)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普茶,是云南茶叶的总称,西蕃,就是现今康藏地区。由此可见,滇藏茶叶贸易的历史久远。宋代"茶马易市"、"以茶治边"政策的推行,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州(今永胜县)设茶马互市。大理国已加入滇藏茶叶贸易行列。元代在永宁(今丽江地区的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清代,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入藏普洱茶3万担。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府的永平县设立茶马市场。

清代《康熙·云南通志》卷三载:"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方便,茶市(从永胜)改设丽江。"藏商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帮带上山货、药材等,从西藏经阿敦子(今德钦县)到丽江以货易茶,或买得"茶引"后,经下关、景东赴普洱贩茶。从此,南来北往的茶叶商贾络绎不绝,就形成了云南通向西北的茶马古道。

1、宋代至清康熙年间,茶叶交易的中心,南面是普洱,北面是北胜州(永胜)与永宁(宁蒗)。在这一时期的路线是:江内(澜沧江以内)以六大茶山的中心易武为起点,经普文、思茅至普洱,十二个马站;江外以佛海(勐海)为起点,运至普洱十一个马站。普洱是藏销普洱茶的集散地,因此史料记载茶马古道多从此地为起点。从普洱出发,早期经墨江到双柏,过楚雄、南华、姚安到永胜。后期由普洱至景谷五个马站,景谷至景东七个马站。到景东以后,一条路线是经文龙,翻过哀牢山到大理境内祥云县的马街、云南驿七个马站。云南驿是古代朱提道(又称石门道,由四川宜宾至昭通);灵关道(又称清溪道,由四川的成都,过会理至楚雄的大姚);博南道(又称永昌道,由云南驿过下关至保山)的三条古道的汇合处,也就是秦、汉时期的蜀(四川)身毒(今印度)道"。因此,云南驿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冲。民国时期下关康藏茶厂在此设点收购茶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下关茶厂也在这里设立临时收购站。由云南驿西北行,经清化洞到宾川县山千铺、宾居、牛进(宾川县城)到永胜。另一条是从景东翻过无量山到大理州南涧县的牛街,至南涧。经橄榄塘、热水塘至巍山县。经教场、三台山至下关。再由下关经宾川至永胜。

2、清《康熙·云南通志》卷三载:"后来丽江改设流官,且交通方便,(北胜州)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至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此后,茶马古道都是以下关为中心地。滇南(包括临沧、思茅、版纳)通过古道把茶叶运到下关,经下关揉制紧、饼、方茶,运往丽江与西藏等地茶叶商贾交易。

南路(普洱至下关),佛海--思茅28个马站;思茅至下关需走20天,经40个马站;普洱至下关36个马站;顺宁(凤庆)至下关8个马站;缅宁(临沧)至下关12个马站;昌宁至下关7个马站;云县至下关8个马站(每个马站以30公里计算)。

下关至拉萨,马帮路程(1952年下关茶厂受中央财委之托,实地调查的路线):由下关出发途经大理至邓川一日程,经右所至三营一日程、甸南至剑川城、甸头、三河,到丽江地区的白汉场,这里是茶马古道重要集散地,有多条路线。一是从白汉场可以东行过永济桥至丽江,转达四川盐源,西北到木里、西康至拉萨。二是由白汉场北上经龙蟠,渡金沙江,直至德钦,转达西藏。三是由白汉场西北行,经石鼓、金庄、巨甸、维西到西藏。下关至丽江全程六天,由丽江至拉萨全程需80天,计2025公里。下关至拉萨共计86日程。

在历史上,茶马古道曾把藏、康(西康)、蜀、滇联系在一起,是通过茶叶、马匹、药材、丝绸等商品交换而形成的。因云南大宗普洱茶,通过这条古道运到西藏、四川等地,同时西藏与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大理。因此,"茶马古道"不仅是茶马交易的商道,又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的通道。茶马古道,现今多数为公路所代替。

二、下关茶叶加工中心的确立

"茶马古道"的形成,主要缘于西藏是缜产紧茶的主要市场。在下关还未形成茶叶加工与销售中心之前,滇产紧茶以思茅的普洱为中心。当地茶商向江内(指澜沧江)的倚邦、易武,江外的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南峤(勐遮)等地购运普洱茶,集中普洱集散。运往下关、丽江、阿敦子进入西藏。清咸丰年间,全国有太平天国运动,云南有杜文秀起义,加之滇南瘟瘴肆虐,匪盗慢行,茶商屡遭洗劫,外地客商和马帮不敢涉足,只能集中在下关进行交易,加之下关交通方便,安全快捷。久而久之,下关就发展成为云南茶叶集散地,普洱茶市逐步冷落。

下关工商业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起来。雍正到道光年间(1723--1850年),滇川、滇藏贸易发展很快,下关陆续开设堆店和商号,有七八家商号揉制紧茶。后来堆店增至十来家,商号发展到三四十家,多系鹤庆、腾冲、临安(建水)、大理和四川等地商人。最大的商号是鹤庆商人刘鸿康开的"日德心"。清光绪元年(1875年),喜洲"永兴祥"商号创建,到1902年经分家后改名为"永昌祥",总部由喜洲迁至下关。该商号推行"川销滇茶,滇销川丝"的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很快扩张,资本大量积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永昌祥商号在下关开设了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永昌祥首次仿效景谷团茶(又称女儿茶),改制成现在的碗臼状沱茶,并定型批量生产,销往四川。碗形沱茶窝部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国内外畅销品种。当时永昌祥加工沱茶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产品享有盛誉。《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四川)人士,盛称永昌祥的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称榜。"

1920年至1930年,下关相继建茶厂的有复义和、天德昌、德瑞利、天真公、云泰祥、奚记、仁厚松、德和祥、元春茂等商号。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于茶叶销路甚广,获利丰厚,下关又有茂恒、复春和、洪盛祥、振昌、宝元通、成昌、庆通、福顺昌等商号建立茶叶精制厂,有些商号还在临沧、思茅、版纳开设分商号,大的商号还到香港、缅甸、印度开商号。陈邦贤《自勉斋随笔》记有下关沱茶:"在四川一带饮茶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沱茶为最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我国东南沿海运输通道都被日寇占领,抗日物资仅靠这条公路运输,加之难民与商人的大量云集,下关便成为迤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蒙藏委员会派代表格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商定,双方各出资15万元,在下关合资筹建"康藏茶厂"达成协议。在下关加工紧茶(心脏形)专销西康和西藏。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康藏茶厂经一年多的筹备后正式建立,并招收部份工友,开始揉制紧茶,还大量采购滇南紧茶运往丽江分公司,同时为顺宁红茶转运到昆明。

1937年至1947年,下关商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大小商店多达千余家,各类茶厂我茶叶商号有36家,经营零售茶叶商店有18家。由于茶叶加工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食宿业、骡马养殖业、运输业、纺织业、竹器编织业等等产业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普洱茶确确实实是下关(也是云南)的大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接收了"新康藏茶厂",同时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厂",成为大理州首家国营制茶企业。

1950年,因茶叶运输困难,下关茶厂组织了两个"驮运队",一个是负责临沧(博尚)地区,另一个是负责景谷、(景东)文井茶叶的驮运。

1952年,由于运西藏紧茶道路艰难,中央财委决定下关茶厂加工的紧茶8500担,分月调运到畹町办事处,由外销转口进西藏。此后康藏公路通车,下关紧茶多数运四川转康藏。铁路到青海省后,紧茶运至青海格尔木转运。

1953年以后,经公私合营,下关所有私营茶叶企业都逐步合并到下关茶厂。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厂是以生产边销紧压茶为主的国家边销茶定点厂家,一直为保证边疆兄弟民族的茶叶供应做出了贡献,同时下关沱茶产销两旺。

碗臼形沱茶自民国五年(1902年)定型生产,至今以有百年历史。

1、花色品种逐步调整:沱茶自定型生产以来,都是以半斤(250克)装投放市场,1952年使用"中茶"统一商标后,改为云南沱茶(甲级)。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统一计量,营销方便,改为二市两(100克)装。下关茶厂还生产过复兴沱茶,这是1950年经省茶叶公司批准,用昆明茶厂的老商标进行包装,调省公司销售。以后还生产过"503"沱茶(外销产品)、大理沱茶、大众沱茶。进入1970年代,沱茶分为甲、乙二个品种。还试制成功专供外销的普洱沱茶,唛号分别为7663、7653、7583三个品种。1980年以后,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了丙级沱茶投放市场。先后开发出旅游微型小沱茶(3克)、茉莉花、普洱、红茶、绿茶、青茶型沱茶品种,还引进意大利先进的C21、C23依玛机设备,生产普洱袋泡茶,专供出口法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生产各类型的袋泡茶供出口和国内市场的销售。

2、沱茶产量稳步增加:在计划经济时期,沱茶的生产量都不大,省公司采取限量生产计划供应,一般年产量仅有几十吨,占加工总量的5%左右,市场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以后,茶厂根据市场需要,逐步加大了沱茶生产。1978年,沱茶生产首次超过100吨大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茶叶流通体制放开后,沱茶需求量增大,茶厂针对沱茶市场销售情况,采取了沱茶原料协商调拨、价外补贴、利润返还等鼓励措施,逐步加大了沱茶生产。1989年沱茶生产又上新台阶,年加工量超过1000吨,沱茶加工总量占总加工量的37.85%。1995年沱茶生产量首次超过边销茶,达到2755吨,1998年增至3020吨,占全厂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总产值70%。2004年沱茶产量又超过了4000多吨。

3、沱茶质量逐步提高:云南沱茶是下关茶厂的拳头产品,茶厂始终把沱茶质量当作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层层把关,原料严格按比例投放,并恢复了传统加工方法,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云南沱茶(甲级),1983年至1987年3次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81年云南沱茶(甲级)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这是云南制茶企业首家获此殊荣,1985年、1990年三次连鹰国家银质奖。1997年3月获云南省名牌战略领导小组(首批)云南名茶称号,同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该产品销往重庆、四川、湖南、广东、西北等29个省市。

云南普洱茶(外销),1980年获省优称号,1984年5月第二次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86年3月10日,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第九届世界食品评奖会上荣获汉白玉金冠奖;1987年7月,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同年10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第十届世界食品评奖会上第二次连鹰金冠奖:1993年3月第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产品主要销往法国、英国、德国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涛茶"之美称。

三、结语

"茶马古道"的形成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下关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一跃成为云南普洱茶集散地,沱茶的定型生产稳定了中心的地位。云南沱茶又进一步发扬了普洱茶文化,把云南普洱茶文化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下关茶厂在她创建的六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把沱茶生产和沱茶文化提高到更加辉煌的境地,至今还在不断地发展延伸。

把沱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李宏国(大理州农业局资深茶叶专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