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下)
沱茶的工艺
滇西商帮(包括较早的鹤庆帮、腾冲帮和后起之秀喜洲帮)由于参与缅甸、四川、西康的大范围商品的交换,以及生丝、石璜、茶叶、玉石、烟土、南药、军需物品等等的交易,财富积累相当迅速。有了雄厚的资本,它们的茶叶贸易量也在增大。他们开始在下关设厂,雇用工人进行茶叶分拣和包装。这个时间大约起始于1908年,这一年,永昌祥扶持下关汪仲侯、陈德先、陈思贤等人,在下关建立了茶叶工厂,拣选加工茶叶。
1916年,永昌祥共生产沱茶十担,运往四川销售。随后,他们在原料阶段增强管理和控制,将传统的普洱茶初制加工粗放,难免萎凋、发酵,导致汤色红变的缺点克服,生产出优质的绿汤上等下关沱茶,充分突出了大叶种茶清香独绝的特点。1923年,他们注册了蓝色松鹤商标。
关于沱茶的配比和工艺,历来有很多说法,笔者略举一二,罗列于下:
杨克成说法:
现在能把这种配方记得完整的,有前述永昌祥总技师陈思贤。下面是他的口述,由旁人记录下来的配方。
1、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
勐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成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都全用明前春茶,不参加其他)。
2、副牌沱茶:每圆重八两二钱。
凤山茶六成,勐库茶四成,计三尖二两八钱,二盖一两九钱,底茶三两五钱。春尖杂茶可参用一部分;其中并可参用春中一部分在底茶内,最多不能超过三成。
3、正记牌沱茶:每圆重八两二钱。
二水尖二成,春中三成,春尖五成(可以用比较次点的)。三尖二两三钱,二盖一两九钱,底茶四两。
(在本牌茶抽出粗茶面,可参入三几成在正记牌内)。
以上重量都是以老秤计算。
按原文用"成"字,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地区原料品种和采摘时间先后的品种的比例。如一、二,两项牌子的头一个成字指在临沧、双江等县出产的勐库茶和凤庆县出产的凤山茶。而第三项牌子的头一个成字则指在清明节前后采摘二水茶、春中茶、春尖茶。第二,是指每一品种茶叶经过拣选以后的品级。如第一项牌子的第二个成字(所谓三七成)则是指三尖二两加毛尖二钱共二两二钱算30%,二盖三两加底茶四两共七两算70%。三尖是最细的茶条,揉制时放在沱子的顶面,又称盖面茶;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放在底层。而各级茶叶的品种即照第一个成字的比例搭配,然后再照称斤两。
从这个配方可以看出,本牌沱茶的特点在于:(1)勐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细茶条拣制认真,分量适合。其中勐库春尖香味浓郁是重要关键,凤山春尖则还兼备"看样"好。"名牌"的真实内容就是如此。
--杨克成《永昌祥简史》
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的调查
当时的下关沱茶实际分为"关庄沱茶"(亦名"本庄沱茶")和"景关沱茶"(亦名"副牌沱茶")两种。他们的配料分别为:
沱茶的意义
沱茶的诞生,不只是产品外形的改变,同时,它带来了产业基地的转移和新的饮茶美学。
一、过去,茶叶主产区在思普地区的六大茶山、勐海,而沱茶的原料,更多地选用新茶区凤庆、勐库和景谷原料。云南沱茶主要分成三种:关沱--选用凤庆和勐库原料,每筒5圆;景沱--选用景谷原料,每筒4圆;另一种景关沱。四川、重庆等地对沱茶的大量需求,使得下关每年加工的沱茶产量都在数万担。一时间,茶叶的原料基地
北移,由西双版纳变为景谷、勐库、凤庆;同时,加工基地从易武、思茅变为下关、昆明。
二、沱茶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对于绿茶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这使得六大茶山更多地把他们的普洱茶运往香港、南洋,变成了一种侨销茶。
三、沱茶的出现,使大叶种茶的原料能够更好地得以应用,也就是说,沱茶使用了滇西的高档原料,低档原料加工成牛心型紧茶,销往西藏。这改变了过去勐海等落后地区一年只采摘两次茶叶的粗放模式,可以通过多次采摘,精细分拣,提高云南茶叶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茶农的收入。
永昌祥的成功,带动了整个下关的茶叶产业发展,1930年前后,代工"皇帝"汪仲侯和永昌祥的蜜月结束,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鸿兴祥号,同时,又为昆明陈永兴的姊妹企业永利森代工,共同销售自己的鸿兴祥普洱茶和沱茶。
同时在下关生产沱茶的较大的企业还有:喜洲帮成记、复春和,川帮宝元通、协心美,腾冲帮茂恒(首创1/2沱茶,重老秤4两),凤庆商号顺天昌、新华号,昆明矿业银行下属的西南服务社(生产六圆一筒凤凰沱茶)等。
滇西不同文化的交汇,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等几条古道铸造的丰富文化底蕴,风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为下关创造自己独特的沱茶文化打下基础,这种文化,又被融进普洱茶文化中,丰富了普洱茶的品种,拓展了普洱茶的内涵,为喜欢普洱茶的人留下了无穷的话题。
围绕着沱茶的商标文化、商号文化、茶叶工艺都实实在在地存活着,既影响着过去的产业形态,在今天也仍然为我们所利用,今后也必将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