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凤庆风云(一)
从明、清到1954年,凤庆均称顺宁,是滇西的一个府(后改为县)。这里自古产茶,本地茶有两种,一种是小叶种茶叶,当地称为丛茶,叶子细碎,比较绿;另一种是野生大叶种,当地人称苞红茶,久饮可致病。当地制作手法落后,销售时两种茶都被认为是野生茶,价格低廉,一直不受重视。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今凤庆)土司,并赠予顺宁土司勐库茶籽数百斤,这些作为陪嫁品的茶籽被种在顺宁的房前屋后及田园围埂。繁殖变异后,形成了现在的凤庆有性系长叶茶群体品种。这些茶散布在凤庆各村寨,数量不是很大。
1761年,刘埥在《顺宁杂著》中写道:"(太平寺)在郡城西南三十里外,……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质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从引文中,我们无法确定太平茶是大叶种还是小叶种,但从质细色清看,是小叶种绿茶的可能性较大。
1908年,一位在顺宁担任知府的满族官员琦璘捐出自己的养廉银50两,顺宁本地的贡生陈维寅也捐资50两,派劝业所甘自东、木正明到勐库学习种茶。归来时他们买来3000余市斤勐库茶籽,由实业团大力倡导,每户发茶籽一碗在县城西面的凤山种茶,很快凤山各处布满茶林。这些茶树为凤庆成为云南省沱茶、滇红茶的原料基地打下基础。
辛亥时期,琦璘支持革命,然而却被哥老会头目谭占标杀害。但顺宁的茶业并未停滞。1914年,顺宁实业团张耀南报告说:"七月份试验场在凤山开荒、掘树根、挖地、栽茶、除草,约栽茶四万株有余。" 琦璘开创的事业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终止,实业团仍勤勤恳恳地在凤山上开荒、树桑、养蚕、种茶。1939年,顺宁茶园从凤山发展到全县,总面积达14748亩。而甘自东、木正明及其后代们,则因茶致富,不仅仅更加勤勤恳恳地种茶、制茶,而是将自己的茶庄开到了下关,让顺宁茶(凤山茶)之名享誉全滇并顺着长江传向更遥远的地方。
顺宁茶的发展还与沱茶的发展息息相关。早年,顺宁茶是由马帮将各茶庄收购之茶运抵下关销售的。由于凤山就在县城城边,茶叶采摘和制造的距离相对较近,因此,茶叶的杀青是非常及时的。也就是说:凤山茶的汤色可以做到青绿明亮。同时,由于凤山茶树龄较短,茶芽银毫明显,滋味也较浓厚。
1916年,在下关做茶多年,专门销往宜宾(当时叫叙府)、自贡(当时叫自流井)、康定(当时叫打箭炉)等地,已经在四川有一定名气的永昌祥茶号用顺宁茶和勐库茶拼配,制作出窝头状的沱茶十担发往四川销售,受到好评。很快,沱茶成了四川市场的抢手货,将过去滇南的普洱茶圆茶挤出了川销茶市场。
沱茶的畅销反过来刺激了凤庆的经济和茶叶生产。一些大商号,如四川的宝元通,大理的永昌祥、复春和,巍山的福利和都在凤庆县城设立分号或收购点;本地商号也不示弱,木锦春的顺天昌、赵如九的复协和、甘茂韩的永利记、马汉儒的新华、胡春泽的泽记等茶号,有的将茶号设在缅甸、昆明,有的设在下关,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茶叶生产,而是产运销一条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