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阳羡红茶"艳羡古今

发表于:2024-09-2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0日,宜兴,古称阳羡,怡然自处幽幽太湖之西滨,威仪坐观群山天目之起伏,山清水秀居所,世外桃源福地,集天地灵气孕育,聚日月精华洗礼。因此,所产宜兴红茶既得源远流长之美名,更具弥香沁脾之美誉。阳羡茗香源远流长宜

宜兴,古称阳羡,怡然自处幽幽太湖之西滨,威仪坐观群山天目之起伏,山清水秀居所,世外桃源福地,集天地灵气孕育,聚日月精华洗礼。因此,所产宜兴红茶既得源远流长之美名,更具弥香沁脾之美誉。

阳羡茗香源远流长

宜兴古称阳羡、荆溪,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的最早的贡茶便诞生在这里,史称义兴茶、阳羡紫笋、晋陵紫笋(古代时宜兴属毗陵郡、晋陵郡、常州府,都在今常州市)。

卢仝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夸奖,白居易有"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的妙语,李郢则有"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的夸张,这些千古咏茶名句,为皇皇《全唐诗》增添了不少茶的滋味。宋代,由于气候变得寒冷,宜兴茶因出产较晚而遭皇室"冷眼",但《咸淳毗陵志》等志书记载,宜兴茶园有了较大拓展,朝廷在宜兴湖镇设立了"茶务"(茶叶专业管理机构)。

当时的文人雅士则对阳羡茶喜爱有加。一代名臣王安石有"故人时记忆,阳羡致新茶"之赞。大文豪苏轼在宜兴买田种橘,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千古佳句,并在宜兴品泉论茶,留下许多茶事佳话。

细嫩叶芽,弥香沁脾

自然孕育,技艺雕琢。宜兴红茶是自然孕育的佳茗,因此所产之地必然先天独厚;而宜兴红茶亦为隐世璞玉,更需后天技艺精心雕琢。

宜兴红茶在浸泡饮用时无需繁多的茶工琐事,一不事源水,虽以软水为佳,但对于其他浸泡用水的来源亦是处之泰然;二不需洗茶,宜兴红茶因其叶芽细嫩,所以第一泡的茶水即能饮用;三不计沸度,只要是沸腾过后大约85℃到90℃的水温即可取用,入沸仅需20秒,弥香悠然即若岸芷汀兰。

紫砂为器,相依成趣。清人汪文柏曾在《陶器行》中写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即是美誉宜兴出产的紫砂壶,而在品茗宜兴红茶之时,若能深谙紫砂为器的相依之道,聚味、增香、保温、保质,故而成趣成景,既是宜兴红茶文化的瑰宝之一,亦是平添饮茶间的唇齿增香。

古代朝廷的珍稀贡品

据史料记载,元朝时,阳羡茶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万历志》卷四记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得到进一步普及,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经销采取了更为完备的管理措施,专门设立了"茶局"和"茶引所"。

宜兴至今还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在整个清代的几百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民国以来,宜兴人到茶馆品茶,已成为一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宜兴人爱饮茶,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如今,在宜兴竹海的阳羡茶生态观光园开门迎客的卢仝草堂则将向人们重现茶仙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景象。

江南独特的饮茶三绝

看着炒茶师傅在灶上大铁锅里熟练地翻炒着茶叶,嗅着清香四溢刚炒制成的茗品,大多数游客被激发起亲自上阵体验炒茶的兴致,纷纷卷起袖子有模有样地"工作"起来,并不时虚心向师傅请教。在经过指点的多道繁杂茶艺工序后,一些游客泡出了第一壶茶,随后恭恭敬敬地奉茶到观众席上,温热的茶汤不仅温润了喉,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

阳羡春茶多在谷雨前采制,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自明代以来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叶茶(片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用宜兴水质上乘的金沙泉水泡阳羡茶,盛于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的宜兴特有的紫砂壶中,早已成为"江南饮茶三绝"。

(作者:琥珀 稿件来源:江南时报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