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李师程:传习易武贡茶要有"王者范"

发表于:2024-11-1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0日,图为:李师程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易武贡茶传习行嘉宾系列访谈主持人:青翠紫丁香嘉宾:李师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话题:如何弘扬易武贡茶文化撰稿:解云祥"易武是贡茶的主流,易武是贡茶的标

图为:李师程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易武贡茶传习行嘉宾系列访谈

主持人:青翠紫丁香

嘉宾:李师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话题:如何弘扬易武贡茶文化

撰稿:解云祥

"易武是贡茶的主流,易武是贡茶的标杆。"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年过六旬的李师程在谈起易武贡茶时,这样反复强调。他指出,易武是贡茶的发祥地。"不是什么茶都能叫贡茶,贡茶是国优、名优产品。"

熏陶成长在祖辈多年对于贡茶的传承洗礼中,受命于20多年前思茅(现在的普洱市)地委书记之职,而今又在古稀之年扛接传播民族茶文化的重任。作为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李师程对易武贡茶的发展脉络、文化渊源、历史掌故等材料可谓如数家珍般熟悉。

贡茶重心转移到易武

据李师程介绍,贡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重心在倚邦,时间跨度从雍正至乾隆,在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前后持续时间在6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贡茶采办基地是在倚邦。从道光开始到清末,贡茶采办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易武,这一阶段持续时间在100年左右。无论从贡茶采办数量还是规模上,易武都已经超出了前者。自此,易武成为六大茶山后期的标志,是清代云南贡茶的采办基地,也是七子饼茶的原产地。李师程考证认为,这是因为交通便捷等因素发生的变化。

易武贡茶的"贡茶"

作为贡茶,它的标准是什么?有怎样的要求?这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李师程的娓娓叙述中,我们试图从中打捞一些历史的碎片,还原贡茶的一些历史片断。

李师程说,贡茶的采办,遵循严格的制度体系,并非什么茶都能叫贡茶。首先是采摘时间上的高要求。采摘的时间要综合考量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温度等多项气候条件,不能随意采摘。其次是原料上的高标准,有着"五选八去"之说,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在加工工艺、包装、存储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如此,关于贡茶的采办,据李师程考证历史介绍说,当时政府还委派了专门的官员和机构来负责贡茶的采办,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条例。据史料记载,李师程的祖辈李开基就曾是监督采办贡茶的官员。

易武贡茶的文化范

李师程介绍说,易武作为"中国贡茶第一镇",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古镇,易武古镇;有古道,茶马古道;有古碑碑文。"现存易武的断案碑,记录茶山一段普洱府受理茶商诉讼土官并断案的往事,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详见文末的链接。而茶山执照碑则是规定当时车里(景洪一带)关于采茶赋税的问题,这里的执照是执行照办的意思。

此外,易武还有"瑞贡天朝"的碑匾,这充分表明,易武贡茶的重要地位。对此,李师程认为,这是易武茶做得好的标志,是整个易武茶山共有的成果,是易武贡茶的公共资源,不能被某家独占。

除了历史文化外,茶庄文化也是易武贡茶的组成部分。"一头是市场,一头是制茶作坊。前店后厂,"这就是当时的经营模式,李师程说。家族经营是主流,据他介绍,当时易武有20多家茶庄,就包括了现在比较知名的同庆号、车顺号、安乐号等知名茶企。"重信誉是那时候茶庄的立足之道,只有重信誉的茶庄,才有获准做贡茶的资格。"在李师程看来,那时候的茶庄文化就是品牌文化。

作为安乐号茶庄的后人,李师程是这样描述安乐号当时的生产现状的。采茶的有40-50人,耕牛100多头,马匹10多匹,运输、加工全靠自己。李师程说,这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模式。

而工艺化也是易武贡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典型的就是"七子饼"茶。为什么是"",李师程认为这是中国"七子文化"在茶叶上的体现。而茶饼的圆形制作,增加了茶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茶的氧化,还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圆满和睦之意。在包装上,也遵循""子文化:七两为一饼,七饼为一筒,一筒重四十九两。

此外,易武贡茶还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在传承传播。如古石雕《品茶图》,以及大量流传至今的民歌、诗歌和品饮文化都见证了易武贡茶的深厚影响力。

易武贡茶的品牌范

对于贡茶,李师程指出,品质是易武贡茶最关键核心的部分。"贡茶是当时的国有品牌,只有品质好的茶才能去上贡。"而如何在新时代做出高品质易武贡茶,创易武贡茶品牌典范,让易武贡茶重塑辉煌,李师程表达了他的观点和看法。"贡茶就得有贡茶的范,"要严把原料、品质关,继承过去优秀的传统,传递贡茶正能量。"贡茶是有个性的品牌,是历史品牌。"要保护好贡茶文化。

不仅如此,李师程还表示,易武贡茶不能停留在历史层面上,还是要传承、创新商业模式,不要把功夫浪费在争论上,"易武是公共品牌,重点是要把易武茶的整体品牌进行提升。"而对于"易武贡茶传习行"活动的举办,李师程强调指出,要传品质、传历史、传品饮文化,这是对易武贡茶正能量的传播。

回顾茶产业发展历程,李师程认为前一阶段云茶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以茶人(卖茶的,研究茶的人)等内部群体推动为主,难免会存在一些泡沫。而目前这个阶段,是以消费者为主的阶段,茶企要接地气,应该由消费者来定位,主体是消费者,这样云茶产业才能稳步发展。同时,他也表示,易武茶不能高高在上,要大众推广才有前途。

链接:断案碑

"断案碑",又称"茶案碑"。立于易武古六大茶山博物馆内,碑通体石质,残高1.47,碑额宽1.02,碑身宽0.85。碑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冬月初十。碑额及碑身左、右刻有""字纹饰。四平头帽形碑额上部左右刻有浮云拱月,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图下侧着圆圈的阳刻"永远遵奉"4字。碑身上部已断裂为两段,经修复后立于碑座上。碑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断案碑记小引",计204字;下部为"判案批文",计943字,碑文总计1147字。

"断案碑记小引"简述了清道光年间(18211850),易武茶价下跌而茶税加重的情况,石屏在此经营茶叶的商人张应兆、萧升堂、胡邦有等上诉,向易武土官(把总)提出对发展茶叶生产"大有裨益"的减轻茶税请求。但土官伍荣不予采纳,反而妄为,将张应兆的两个儿子张端、张嫂无辜刑责,额外苛派。张应兆不服,又约同吕文彩上控易武土官伍荣、陈维绍对其实施的暴虐一案。案子受到普洱府的重视,黄主详断了全案。主控人张应兆"恐日久仍蹈前辙"与合寨人立碑为记。

"判案批文"即碑下端的阴刻批文,具体描述了抽收地租、茶课、上纳土署的银两限定,谕易武土把总伍荣"听其民便,不得苛索"等。碑文还追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前石屏人来易武种植茶的事迹。

(采写:网主笔解云祥 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丁香)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