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养
文/王迎新图/林宗辉何木泉
日暮,天色渐渐暗淡,深蓝的天幕中,月若隐若现。一两滴雨水从屋檐上落下来,敲在盐隆祠的青石板上。三日后便是大雪节令,平素温暖的滇中也有了莫名寒意。一早便落的雨水,在午后收了稍,亮堂的阳光晒干了青石板地,却没晒干盐隆祠古戏台上雕刻精致的刀马人儿和清供图。此时的古祠,早已雅客如云,七席茶、一席香和那茶炉里的炭火早已静侯多时。
烛光亮起,香席起香,茶席煎水。一曲"良宵饮"在子珺指下泊泊流出,柏旬起香,冉冉青烟携着药香随风飘散。
水沸温壶,投茶润茶。2002年的7581出汤很快,汤色蜜红透亮,就着烛光更显温润,冬夜的第一盏茶就借它来温暖吾等的脏腑。"无上清凉云茶会"历时两个春秋,自秋越夏,转眼便是冬日,众友催促得紧,吃茶其实是际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史记》则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因而,此次茶会主题定为"冬藏养",吃茶间,古方药香、易经与养生、中医与养生讲座一一铺陈。
冬雨让这座数百年历史的盐隆祠多了寒意,裴芮在院落里特别设了几只火盆,各席上又有茶炉、烛光来煮水照明,配的茶品也是净取温中去寒的,因而不觉寒意。
第二泡茶香飘起,馥郁的果香在冬日里尤显清透,把第一泡茶的敦厚提了个亮堂。此时恰好柏旬香席上的助手捧了铜篆香炉传香过来,行香处,弥远的合和之韵入鼻然后下沉,入喉润肺,有扶阳散寒之效。两香参差,茶香上行开窍醒神,各专其美。期间,琴箫和鸣,笛声入云,刘老师即兴抚筝一曲。
第三泡茶,选的是90年代的滇红茶。在滇中存放了三千多个时日的红茶,蜜香隐退,转变为独特之药香与干果香,汤色沉着,连饮数盏,便觉腹中一片温热。贺红刚馆主抚琴歌"归去来辞"。古宅醉月,围炉煮茶,沐古方药香润燥,闻传统养生之道,听雅乐飘飘。
王柏君、车间兄的茶席设在古戏台下,一为"岁寒",一为"听雪",应时应境;海琼君与志琼君的设在两侧竹寮里,通透简洁,四面皆可成景;裴芮君的"挂在青天是我心"设于一侧,巧借灯光画境,构思奇妙;李静君与我的在廊下,隔了一道木屏风。晚间暗淡,茶席便用我在龙泉雕刻的"老子出关"钵,供了景迈山拾得的两支古茶树枝,几片苔青,蜡烛数枝,水浮香数盏,云烟缭绕,取"烟水际"之意。
畅饮至此,到了体己茶时刻,冲瀹各席主自选岩茶。席间开始热闹,海琼君、王柏君、裴芮君、李静君、时光兄、志琼君席上的嘉宾把盏行游,到各席"讨茶"喝。茶宜静却也可动,静可一人细啜,独自体味;动则知交把盏,畅快淋漓。此也是"无上清凉云茶会"合众人之力,分享茶间况味的本意。
茶里光阴殷勤多,炉烟尤起岩骨香。亥时至,不觉吃茶已久,该散了,诸人归家正是养生的子时,若再贪杯,何来的"冬藏养"?
盐隆祠中古戏台外,隐隐有月牙半弯,照见吾等拾茶归去。滇中清夜,也该眠了安了。
(观颐席主:海琼)
观颐
席主:海琼
辛卯仲夏,余效法孟母三迁,辗转于翠湖方圆,其间种种,人间百态,苦不堪言。虽终得以暂居临水之滨,身心疲倦,全赖中医以附子入药,细细调养,每日闲来,调素琴品陈茶赏易理,不觉入冬,手足俱暖,颐养安宁。
故特设茶席"观颐",取意《易经》第二十七卦:"颐,贞吉,观颐,自求口食"。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养身,养德,养贤,养天下。又观其卦象,山下有雷,山止而雷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唯愿此席开启"止观法门"之一二,既足矣。
(暗香席主:龚志琼)
暗香
席主:龚志琼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韵依然。灵感来源于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将诗人的佳句稍稍修改,便成了即景的心愿。
岁寒
席主:王柏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挂在青天是我心
席主:裴芮
源自唐寒山《挂在青天是我心》:
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茶席以纯净空明为意境,旨在表达人之清净心如圆月澄净明洁,不染纤尘。众星罗列夜明珠,人人都有清净佛性,似夜明珠照彻万物,不作心而随色变。
(烟水际席主:王迎新)
烟水际
席主:王迎新
最喜八指头陀梅花诗:"一觉繁华梦,性留淡泊身。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冷入孤禅境,清如遗世人。却从烟水际,独自养其真。"
今日虽时近大雪,滇中梅花未开。梅喜寒,数九寒冬可立于天地间,几人拾得草木风骨?烟水之际,且来吃茶,冷暖自知。
听雪
席主:时光车间
秋风过、冬写意,一壶寒香、静听雪!
茶可清心,也可暖心。
冬暖
席主:李静
暖,冬夜快乐之源也。白居易《新制布裘》有云:「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今无上清凉之茶会雅集于冬月,良辰若此,余启厚麻以载席,悬红灯双照,陈青瓷奉茶,欲以茶暖人,一如布裘呼!
相关链接:
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作为盐商同业公会的会址。
盐隆祠于中轴线建有大殿、前殿、戏台。其大殿占地36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覆顶,正脊中置宝顶,两端上翘置鸱吻,翼角飞椽起翘,岔脊置走兽,面阔五间。该建筑较完好的保存了清代云南地方建筑风格,木构件雕刻精美细致,外檐走金飞彩,同时保留了地方彩绘风格,工艺档次较高,尤显富丽辉煌。
前殿建筑风格与大殿一致。石栏上保留了十四块浮雕,运刀古朴,画面精湛,图题五十六字蕴含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极富教化意义,弥足珍贵。古戏台具有江浙戏台之韵味,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戏台上木雕极为精湛细腻,在昆明古建筑中亦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