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之路(01)
普洱城里话普洱
云南自古出好茶,这自不必多说。--为何好茶叫"普洱茶"?
普洱茶原为皇宫之贡茶,这也不必多说。--为何是"七子饼"?
普洱城的路灯十分独特,天下无双。--为何全是"六子饼型"?
…………
…………
许多年以来,普洱茶的名字如雷贯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普洱做为云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一个行政地区,知道的人就远不如普洱茶了。
不过,据笔者了解,在全国,以某种地方特产来命名一个行政地区,还是极少的,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来到了普洱市,遍访普洱的一区九县,亲自体验这一方热土,所见所闻太多太多,所思所感如江河之水奔腾不息。
写普洱,从何下笔?
普洱的市委领导和市长李小平都告诉我们:
--说普洱,必须先说茶。
于是,我们就先从普洱茶来开篇。
"普洱",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
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就说过:"四海之内,皆炎黄子孙"。据笔者了解,普洱在汉代先后属益州刺史部哀牢地和永昌郡。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范围,宋代分别属永昌府和戚楚府。清朝雍正七年(l729年)置普洱府,辖今普洱及西双版纳一带。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留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设云南省第二边督办公署。1949年8月,成立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4月,改为云南省宁洱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3月,改为云南省思茅专员公署。1955年,专署驻地从宁洱镇迁思茅镇。1971年1月,专区改称地区。1978年5月,思茅地区行政公署成立。2003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同意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准确地说,应该是还原历史,"续称"而非"改称"普洱市。
市旅游局女局长顾桃是普洱的活地图,她热情洋溢地告诉笔者:
普洱市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南边缘,哀牢山、无量山、怒山三大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顺势南下流经东南亚,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景东县无量山上的猫头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375米;南部江城县土卡河口为全市最低地,海拔317米,市府所在地海拔1302米,辖区东接红河州和玉溪市,南连西双版纳州,北接大理州,东北接楚雄州,西北以澜沧江为界与临沧市相望,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总长486.49公里。
普洱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少宏是位学者型的干部,他告诉我们:
全市属南亚热带为主的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中部横穿而过。由于南靠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受潮湿的季风气候影响,东部巍峨的哀牢山、无量山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了温暖、湿润、静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全市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静风率高,是典型的舒适风地区。境内有丰富的森林、水能、矿产、热区、茶树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普洱市扶贫办主任李向华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干部,人显得很黑,说话非常朴实,我们向他采访时,说他长期搞扶贫,在乡下把人晒黑了。
他却认真地反驳,说自己一生下来就黑,不是后来太阳晒的,还说自己是彝族,这个民族本身就黑。黑在彝族中是高贵的象征--自古都有黑彝白彝之说。
这位主任告诉我们:
普洱市辖一区九县,全市总人口257.3万人。
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区是我国腹地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陆路水路主要通道。
唐宋时就已形成了茶马古道,清代被列为云南三大海关重镇之一,如今已形成陆路、航空、水路相配套,内外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距市区87公里的思茅港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的起始港,从这里到"金三角"420公里,到泰国清盛429公里,到老挝会晒487公里,至万象1262公里。
昆曼高等级公路穿过墨江、宁洱、思茅,思茅至昆明的里程为423公里,至中老口岸磨憨的里程为268公里,至泰国曼谷的里程为1398公里,普洱成为东南亚入境中国的第一座州市级城市。
市长李小平长期从事云南民俗民风研究,他告诉我们:
长期做领导工作,没了个人的时间。其实,在大学时期他就特别喜欢研究人文历史,尤其是民俗民风。他如数家珍地叙述道:
--普洱是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主要民族有:
--墨江、江城、宁洱、镇沅、孟连等地的哈尼族。
--景东、镇沅、景谷、宁洱、江城等地的彝族。
--思茅、宁洱、镇沅等地的回族。
--江城、墨江、景东等地的瑶族。
--思茅、景东、江城等地的苗族。
--孟连的勐马、芒信一代的傈僳族。
--镇沅、景东等地的蒙古族。
--澜沧县的芒景、景迈一代的布朗族。
--澜沧、孟连等地景颇族。
--孟连、景谷等地的傣族。
李小平市长甚至告诉我们,他懂好几种民族的语言,可以分别用几种语言与各族群众交流。
听到这些,我们不禁对这位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市长肃然起敬了。
内容简介:《普洱之路》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反映祖国西南名市--普洱人文历史及社会发展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闻名遐迩的普洱茶为切入点,通过认真深入探讨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以及由此拓展开来的普洱悠久的人文历史、奇特的风土人情,从而讴歌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彩云之南的彝、傣、佤、拉祜、哈尼、德昂等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光辉历程。尤其重点突出了普洱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扶贫攻坚、狠抓群众路线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和运用等新鲜经验。因此,使该作品具有了敏锐的前瞻性与广泛的典型性。
作者简介:鹏鸣,1958年生,陕西白水人,新疆大学、延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等海内外十余所高等学府客座教授。已出版有选集、文集及文艺理论、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单行本等六十多部,总计五千余万字,其中大型爱情组诗《致情人365首》《鹏鸣情诗选》《秋夜听风》《鹏鸣报告文学选》《鹏鸣纪实文学选》《鹏鸣情诗经典》《中国诗歌史略》《世界文学简论》等代表性作品被翻译成多语种版本行销海内外。他的创作活动也很受文学界瞩目,有关他的研究资料结集有《鹏鸣研究资料汇编》十二卷本,传略被收入美、英《世界名人录》等典籍。自2000年起,以自己的稿费购买了价值300余万元的各类书籍,无偿捐赠给国内各大学图书馆,还为故乡捐赠30万元建造希望小学一所。
(作者:鹏鸣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