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建水陶交流会@北京传习所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易武贡茶传习行北京传习所李贺谦写云茶云陶北京传习许是连日太兴奋,今天终于腰酸腿痛,身上所有的关节都疼,低烧里依然想着三个字:建水陶。对于泥土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学会使

--易武贡茶传习行北京传习所李贺谦写云茶云陶北京传习

许是连日太兴奋,今天终于腰酸腿痛,身上所有的关节都疼,低烧里依然想着三个字:建水陶。

对于泥土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学会使用水,学会把泥烧成陶,人类也便从原始的蒙昧慢慢走向了文明。陶是文明的标志。在参观过的玛雅文明、两河文明、华夏文明中,都有陶的印迹。

我爱陶器。日本弥生时代的粗陶,伊朗博物馆里的陶人,玛雅的陶俑,中国汉墓里的陶俑,唐三彩的西域风格之陶俑,都让人兴奋、让人隔窗而爱不释手。

然而对建水陶的了解,却始终是我的知识空白,虽然多次去云南,建水古城却依旧是我的下一个目的地。可幸的是,跟随着"易武贡茶传习行"的脚步,建水陶先来了!建水陶要来北京参加"京交会"了!作为易武贡茶传习行北京传习所,我们当然要抓紧时间,争取先学习,先了解。

5月23日晚,云南紫陶研究会副会长、云南陶韵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孝维先生一行风尘仆仆抵达北京,来了一碗久违的云南过桥米线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当一件件的展品摆上了展位,信号所似乎立时有了文明的光辉。这些经历了四百年的泥巴,经过世代传承与雕刻,熠熠生辉。那质朴的柴烧盖碗,粗糙里透着精致的水盂,开始在茶席上说话,明日定将展现给大家一场精彩的建水陶故事。

24日下午,本来只陈列,无讲解计划的建水陶们跃然在桌面上,几位来信号所学习太极、品茶的老友与邓老师展开了一场轻松地交流。

建水陶的历史、工艺、功效,邓老师讲的很认真,很深入,老友们一边把玩着眼前大大小小的器物,一边品味着建水陶泡老茶的滋味。很润、很绵、很甜、很自然。芳芳一眼就爱上了一把小壶,一直拿在手上,也许那把壶撼动了心灵的温软之处,也许前世你就和它有缘。看得出,这位留学归来双语人才以深深的爱上了茶,爱上了茶之器。她说,越学茶越发现中国文化之深和自己之浅。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25日下午,预计两点的交流会准时开始。贺谦用了雪白的宣纸做主色调,配上云南风的桌旗,桌席里除了散落在白纸上的两枝小花,全席都是云南要素。这一场茶会我们希望留白,留出更多心灵空间给爱淘人,爱茶人。著名集邮收藏家鄂文江老师、书法家刘宝才老师、青年篆刻家宋洋老师、知名造型师Kim和一众学茶的好友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建水陶的工艺特点,用建水陶泡茶真的好喝吗?为什么?于是,我们做了两个有趣的品饮对比,用景德镇盖碗和建陶碗比对熟茶,用宜兴紫砂比对建陶柴烧,口感的差异很明显,都很好喝,却各有侧重。现场没有进行最终的投票。但品饮感受中,朋友们却普遍认为建陶盖碗泡熟茶更醇,更甜更糯,茶气提升明显;生茶层次更分明,回甘更悠长。

对茶的热爱,对云南的热爱,对建水陶的了解更深了一步。隔日的早晨,我的脑海里闪出这样的语句:云雾不在山水间。心里总有一扇窗能照进太阳。一个破柴盏,一把老黄叶,泡出最好的茶。

附:

(1)李贺谦:

大学时学习日本茶道两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因为热爱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从2010年起在明城墙脚下的信号所向人们传播国学文化。

(2)易武贡茶传习行北京传习所:

北京市明城墙遗址公园京奉铁路信号所,这是六百年明城墙脚下的百年信号所。一百年前,这里传出的是代表先进文明的铁路信号;而今,我们坚守这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国学,和大人们一起温习传统文化,继续发出有利于时代进步的小信号。

(文字:李贺谦,易武贡茶传习行北京传习所负责人 来源:作者针对网的专门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