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勐烈古城: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一座沉寂在"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城池勐烈古城,坐落于普洱市江城县勐烈镇的老街上。老街,是一条五米多宽,长不足一公里的古街,街道两边鳞次栉比地屹立着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式阁楼。马帮的蹄声曾踏破这里的黎

--一座沉寂在"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城池

勐烈古城,坐落于普洱市江城县勐烈镇的老街上。老街,是一条五米多宽,长不足一公里的古街,街道两边鳞次栉比地屹立着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式阁楼。马帮的蹄声曾踏破这里的黎明,马锅头的号子曾响亮这里的山野,叫醒江城沉睡的眼眸。二十几个号级茶庄,曾让它闻名遐迩,热闹繁荣。这里从鸦片战争之后到解放前,成为普洱号级茶的主要加工、集散、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尤其以砖茶最出名。

而今,旧貌换新颜,间或有一两幢新式洋楼得意洋洋地挺着胸脯,俯瞰着周边破败不堪的老宅。老宅的屋檐上野草疯长,院子里布满苔藓,老宅的人已经几代变迁,但谁都不能否认它曾经的辉煌。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由来和勐烈古城的兴起

心系一座城,所以在采访大部队撤离普洱返回昆明的49日,我还是决定留下来,按原计划奔赴江城。我想去看看江城老街的勐烈古城,一座屹立几百年,曾经留下马帮蹄印,作为"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而辉煌、繁荣过的茶马古镇。

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因为茶马互市,有了茶马古道的史诗和一座城的兴盛繁荣。川藏、滇藏、青藏等陆路茶马古道为人熟知,而"水上国际茶叶之路"却从来无人提及。若不是普洱市茶业局文化品牌科包科长这些年来在江城的挖掘、考证、走访,或许若干年后,勐烈古城,这个"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上因茶叶而兴起的城池,依旧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里,让人"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

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说"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但其实它早就存在。包忠华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指出:"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应有五条,即东北路(前路官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宁洱、易武茶马大道)、西北路(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宁洱-江城-越南莱州-海防港入太平洋的茶马大道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正是包忠华所说的"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从宁洱经思茅倚象坝、石膏箐,抵达江城曼克老、圆盘山、阿树寨至勐烈街后,用马帮或者牛帮将茶叶驮运至坝溜渡口装船,顺李仙江而下抵达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至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及其东南亚等各地的茶叶之路。这个路程,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当时已经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一个路径。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黑水河是红河的最大支流,它在越南海防港汇入太平洋,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漂洋过海至世界各地。包忠华将"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称作"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名副其实,也是恰如其分的。

勐烈街,就是现在的勐烈古城,是普洱府因茶马古道而兴起的五座古城之一。它成为"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跟其所在的江城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

江城,被勐野江、李仙江、曼老江三条江水滋润的土地,是连结陆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它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西北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靠红河州绿春县,西邻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最为重要的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经水路与越南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易渐渐频繁起来,大量茶叶由此出口,逐渐有商人来猛烈街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因出口越南茶叶利润丰厚,昆明、普洱、思茅、墨江、易武和石屏等地的茶叶也欲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也纷纷到江城开设分号,于是江城老街上汇聚了如敬昌茶号、江城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永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丰顺祥、许季瑞、太和祥、汇益茶号及田房村的范玉祥章号、李金发上号、田房上号等20余家号级茶庄。商铺茶庄林立,酒楼客栈鳞次栉比,商人马帮摩肩接踵,一座边疆贸易古城逐渐形成,从目前呈现的古城建设规模、建筑风格也可以看出,当时它的繁华程度并不亚于内地古城。

勐烈古城的繁荣、没落及现状

410傍晚,从江城县田房村归来,我们便走进了沐浴夕阳的勐烈古城。古城没有牌坊,车子顺着田房村的路下来,一进勐烈镇便开进一条小道里。这里的房子都是低矮的阁楼,与外面崭新的钢筋水泥之城截然不同,走在这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上,心里莫名升起一丝悲凉。

江城县茶办主任王云高说,这里的老人大多不在了,上了些年纪又比较熟悉这里茶叶历史的就是住在街尾的朱天祥老人了。朱天祥73岁,江城人,祖辈是从景东迁过来的。他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灭亡后先人逃到云南。自己的老宅,是200多年前盖的,中间隔开了,他和自家兄弟一人一半。这里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祖父、爷爷、父亲、儿子四代同堂,共用一所阁楼。他们在这条老街生活了几十代。这里曾经的繁华,老人记忆犹新。老人回忆说,解放前这里聚集着很多号级茶庄,马帮络绎不绝,特别是"敬昌号"让他印象最为深刻。这个"敬昌号"就在自己院落上面一小点,它是江城最大的茶叶商号,创始人是来自墨江的李发祖。到了自己这辈,是李发祖的后人李发相在经营。他们两家离得近,自己跟李发相的儿子李发进又是同学,所以他对"敬昌号"比较了解。他们不仅仅卖茶叶还卖一些生活物资。朱老先生经常见到绿春县的马帮穿梭在这条老街上。老人说,李发相当时在江城非常有名,娶了两个媳妇,家产非常殷实,财大势大,其妾去世的时候,全江城县的人都来为其戴孝。到1951年李发相去世后,"敬昌号"也就渐渐没落了。不仅是"敬昌号",其他茶庄也都渐渐败落了。

据说,解放前,这条老街铺的是青石板路,文革时期除四旧,那些象征旧事物的东西都撬掉了,门前的青石板路也就不存在了。之前很多人家门头上都有大象、金牛、莲花的雕塑,那是大户人家的象征,而现在除了那些祈愿的民族花纹,大象、金牛、莲花都不见了。

顺着走下去,一座庞大的宅院吸引了我们,它的门廊上还有木雕的莲花、大象。走过前院窄窄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小道,我们踏上石阶走进后院。视野豁然开朗,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二十几岁模样的小伙子,好像刚吃过饭。院子正中间是十几级的石头台阶,走上去就是他们的正房和阁楼。院子左边是他们的厨房和水池,右边是柴房和鸡舍。苔藓爬满了院子的石头,墙壁上的黄土一片片剥落,有些地方露出了红色的砖头或者青色的石头。

江城县茶办主任王云高跟他说明了来意,男主人有些局促地挪过来。跟他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男主人名叫吴应,这个老宅是清末他曾祖父建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祖父是江城地方民团的团长,以前做茶生意还有客栈,自己父辈还做过客栈生意。易武、景洪、墨江等地很多人在这里贩卖茶叶,很多马帮要通过这里把茶叶输送到坝溜渡口去。他小的时候古镇还是非常热闹的,老街上人来人往,过往打尖住宿的马帮很多,他年纪小主要负责把客人的马牵到后院饮水,也就是现在这个院子。古镇上的房子都是分前后院,前院是马帮和商人居住的客栈,后院是自己家人住的地方。但到自己这辈茶市落寞,解放后基本就不做茶叶生意了。特别穷困的时候,还把自家压茶的石磨也卖给人家做柱脚石了,还忽略了一个才留了下来,但基本没什么用。从国企下岗后,他就收拾前院做些早点生意。现在古镇上基本都是老人居住,吴先生这一辈的和他上一辈的,像他家,就三代同堂。孩子以后肯定是不愿意住在这里的,很多人家都拆了重盖新房,而现在他们家还没有这个实力。

不是卖早点,就是开些小客栈,这就是老街人普遍的生活现状。

其实勐烈古城的衰落,与整个江城乃至云南的茶叶状况基本类似。包忠华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殖民地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西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国茶叶在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特别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封锁东南亚,对越南实行'经济管制',江城茶叶对外出口完全阻断,县内茶叶市场萧条,很多茶庄停产倒闭,茶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当时有资料记载'茶叶价格一落千丈,不少弃之于地,殊为可惜'。农村的大片茶园任其荒芜,甚至不少茶树被砍伐,改种粮食,到1949年,全县茶叶产量仅有225担。1942年到1946年是江城茶史上的衰落期。"

现在茶叶复兴了,这条街不远的公路两旁,重新建盖起了两排水泥库房,堆积着成吨成吨的茶叶,各方来这里卖茶的货车依旧络绎不绝。古城老了,很多江城人也模糊了这段历史。

走出古城巷子回望,老城像一个在夕阳中守望亲人的老人,有疲倦有迷茫有期待。

(作者:杜鹃 包忠华 来源:普洱日报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