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
"古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记载着当年运输普洱茶的辉煌历史。在一批批茶沿着茶马古道运往四面八方的年月里,该路两侧的象明、漫撒及其周边地域,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声不绝于耳。
古道起源
"古六大茶山"的攸乐与象明地界,从汉代起就是由泰、缅经产里(车里)、普洱通向华夏内地的通道。暹逻(泰国)、缅甸的部分珠宝玉石及其制品以及沿途开采的白银等物资,经该道运往华夏内地;而内地的各种物资也经此道运往产里。因而此通道起先是珠宝玉器、白银和杂货的运输古道,它是贯通多个国家口岸的国际通道。
古道演变
在泰国、缅甸及印度等地的物产经此通道运往华夏内地的同时,该地的茶叶贸易也逐步兴盛起来,销往云南各地,使茶业步入初兴。随着茶业的逐步兴盛,上述盐道和银道又逐步上升为茶道。唐代贞元至乾符年间,因南诏与"勐泐国"修好,借"勐泐国"地界开采盐井河、面铺河、莽枝山等地的众多盐井和嶍崆、莽枝、黑山等地的银矿,如果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对"利润城"的拟定没错,疑南诏借置倚邦为"利润城";加上商家开采曼松范围的诸矿,铺设了由倚邦分别经曼松到盐井河和经革登到莽枝,以及岔往嶍崆等地的部分石板盐道。同时,从当地运出紫胶、土药进入内地的通道。
宋代起,临沧、澜沧、车里等多数山区发展茶业,这些茶多数都经上述各通道从普洱出口内地。尤其到明代,"古六大茶山"之茶几乎都经上述通道从普洱入内地,使这些道路逐渐成为驮茶马帮的往返道路。茶叶运输不仅在旱季进行,雨季的晴天也照样进行。这些道路多数路段在雨季很泥泞,马帮及人员往来艰难,而且往返运输的马帮常相互"闯帮",道路稍窄就会闯落"驮子"。因而,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将这些道路的各窄段加宽,并在多数路段铺垫了石板,曾被称为"石板大道"。二十世纪末期,这些道路被称为"茶马古道"。实际上,它们不只是运茶道,马帮往往还运入各种杂货销售给茶农,因而它们同时也是杂货古道。
古道分布
清代,记载着"古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当年运输普洱茶的辉煌历史。其首条干路由普洱经思茅、倚象坝、黄草坝、鱼塘附近、小坝、勐旺城子,在今勐旺补远老寨与象明倚邦地界跨小黑江上游补远江,过茨菇塘、曼拱老街边,从西面进入倚邦茶山的倚邦街,然后分为4条干路。第二条干路从倚邦街尾往西,经麻栗树、石磨渡口,再过薪禾山、吊井老寨、大观山、普文曼坝牙,在思茅黄草坝岔入第一条古道。
第三条干路从倚邦街尾经象明的石桥、纳义理岔路、芹菜塘、受罪丫口、大水湾、臭水、革登老寨口、阿卡寨后山、牛滚塘街、曼丫老寨、曼武、莽瓦、董家寨、莽通附近、石梁子、花山、龙谷、曼颡、曼帕,在石磨渡口岔入第二条道,并从牛滚塘街附近岔入央林、莽枝两大寨。特别是从臭水分岔,经荨蔴林、杨柳沟、黄果树丫口到嶍崆老寨;从曼武、莽瓦之间分岔,在踩水渡口过江,又在攸乐山的么养分为三岔:朝东南经过曼别到巴卡(即曼卡);朝南经亚诺(龙帕)、司土(茨通)老寨,出车里(景洪)前往缅甸等东南亚各地;朝西经石咀,到曼雅老寨,再转向东北经茄玛,然后朝东过江,在莽通附近岔回第三条道,或朝北经新竜山、仙人脚、苏红街、斑竹林岔入第二条到。
第四条干路从第二条的"受罪丫口"分岔,经架布老寨岔口、小黑箐、小夹陷沟、架布新寨,转向东经过今象明三道班附近、石楼梯、到蛮砖茶山的八总老寨,再朝南经蛮砖、到曼崂大寨,又朝东经谷仓、母猪塘、易武高山到易武。清末民初,在曼崂大寨分岔朝西,多以土路经石岩丫口和曼配,过江通向攸乐曼卡,并从曼卡通向橄榄坝,然后出缅甸到东南亚各地。
第五条干路从倚邦街头东面岔街起,先后经大坟梁子、曼桂山老寨、道师坟、曼松山、背阴山脚(蛮迁后山)、盐井河丫口、过盐井河圆功桥和磨者河永安桥、易武的漫撒老街、大漆树、麻黑老寨、落水洞、易武茶市、到易比,然后经勐伴到老挝丰沙里等东南亚各地。该干路又先后在易武与落水洞之间、杨家寨两处分岔,分别岔入曼秀、弯弓寨。清末民初还从张家弯老寨岔向老挝。另还从第一条干路的曼拱西北和补远渡口附近先后分岔,前者经野茶园、乌沙河、曼乃老街、曼乃旧庙、曼乃大寨、老张家弯、丁家老寨、老朱石河(帕溪河)、杨家寨、岔入漫撒老街;后者经"蚂拐塘"、倮德旧衙门、曼乃新寨,在曼乃旧庙岔入前者。这些古道青石板路以倚邦为交汇口,连接了各茶山及其各古寨。其中,由易武经倚邦到思茅约240千米;由倚邦至曼崂约40千米;倚邦经革登、莽枝至攸乐约55千米;攸乐司土至石磨渡口约60千米;倚邦至黄草坝约220千米;漫撒经倮德至补远渡口约80多千米山路;曼崂至易武约45千米;曼崂至曼卡约40千米。
由上述茶马古道路线可见,当年的"古六大茶山"范围,尤其象明地界,几乎到处都布满了茶马古道。这些道上宽约2至3米的青石板铺垫路,并非连续的,它往往只铺垫在江河边、箐沟边和低凹潮湿、路面易烂或易滑的路段,其累计总长约占全路长的三分之二。
古道负荷
上述古道中,由倚邦分别到象明曼拱、革登、蛮砖及曼松等的石板路段塌毁十分严重,而且包括天然石基路段在内的许多路段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深,多处深达三四米。而从倚邦通向曼松的路上近百米长的夹象沟顺山梁路段,其人马足迹及山水冲击形成的沟槽深达约九米,硬是把该山梁劈成了两半。据老人说,由倚邦通往盐井河丫口、莽枝和经麻栗树的青石板路,是早在唐代就铺砌的盐马或银马古道,恰巧这三地确有古银洞或古盐井。从盐井河通向易武及其各寨的石板路,包括土基路在内的各段路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浅,表明前几段路的使用历史更为悠久,使用频率也更高;而后几段路的使用时间、建庙时间历史更短,使用频率也更低。其使用频率是"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在清朝光绪年间由倚邦逐渐转向易武以后才提高的。
古道桥梁
为了连接曼拱至思茅的道路,清乾隆年间在补远江的补远渡口建造过一座石拱桥,于光绪年间被洪水冲毁。民国时期又先后在其附近修建过两座铁索桥,也被洪水冲毁。此后该渡口成为上渡口。另有中段石磨渡口和下段莽瓦渡口。《普洱府志·河流》就有"小黑江有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的记载。
为了连接曼松通向漫撒的道路,在磨者河和其支流上先后建造了3座石桥,先是永安桥,修建于清道光10年至16年,位于大荒坝东路口下方田脚河段,因洪水而被冲毁,建该桥时尚未铺石板路。第二座是圆功桥,修建于道光30年,位于磨者河支流盐井河,今滥田瑶族下寨口的水泥桥下方约20多米处,其西岸田边还有残碑及其碑座,其东岸还有石墩残堆,建此桥时的道路已是青石板路,后因洪水被冲毁。第三座是承天桥,位于今象明道班下方河段,修建于民国6年。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其两桥墩之间的河流深潭中常有人炸鱼,致使其桥墩破裂,于2002年7月被洪水冲毁。
通往思茅干路上雅江坡脚的江边,曾设有投钱罐、钟和用来敲钟的金棍。人们过江前都要往罐内投钱,并用金棍击钟,求江神保佑自己平安过江。
古道起端
由上述茶马石板古道的分布情况可见证,"古六大茶山"茶马石板古道起点,西南端是攸乐茨通,正南端是象明曼林或曼崂,东南最远端是易比。因而,许多"古六大茶山"、"茶马石板古道路线图"都是错误的。将"古六大茶山"的茶马石板古道起点定于易武"龚家大园"山包顶并在那里立《茶马古道起点碑》也是欠妥的。《古六大茶山示意图》及其"茶马古道路线位置"则是基本正确的(罗德寿等老人证实)。
在一批批茶沿着茶马古道运往四面八方的年月里,该路两侧的象明、漫撒及其周边地域,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声不绝于耳。那"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和"一年一度三月三,赶起骡马进茶山;粗茶细茶勒两驮,莫让阿郎空回乡",以及"倚邦山上贡茶奇,皇帝老儿也着迷;好茶生在倚邦山,好名出在易武地"等山歌对唱声此起彼伏。
延伸阅读(一):古六大茶山与茶马古道
中国有三条丝绸之路,一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从唐代西安到欧洲;二是海上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下西洋所走航路;三是茶马古道,由云南边界将茶运送到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但这只是其中一部份,茶马古道,在中国云南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分布之广有如蜘蛛网般密,马帮组织的专业度,令我们钦佩。
路是人走出来的,也是先圣先贤们所努力的成果,茶马古道的发掘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1993年到云南思茅参加国际普洱茶研讨会时,对茶马古道的认知并不那么清楚,在我印象中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来年再度到昆明参加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为了研究普洱茶来到梦寐以求的易武正山做考察,此时对普洱茶认知更是懵懵懂懂,只凭借一股热诚来到向往已久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除研究普洱茶之外,当然普洱茶的整个文化背景及一切人、事、地、物必须去一一认知,茶马古道也是其中之一。
六大茶山与茶马古道
六大茶山是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蛮枝、曼撒,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可想像当年的盛况。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茶马古道牵动六大茶山的繁荣,六大茶山对外的运输路线大约分为以下几条,这是我与张毅先生做田野调查所得知的。
六大茶山主要对外运输路线
倚邦街向外的运输线路主要有:
1.倚邦向西北沿茶马古道,经勐旺、思茅、普洱上昆明。
2.倚邦向南过罗梭江、勐仑、勐罕、出缅甸、景栋,或勐仑、勐捧、出米赛。
3.倚邦向东经漫腊或漫乃进老挝乌得到越南直到河内。
4.倚邦向东运至易武交易武茶庄加工后销往各地。
易武街向外的运输线路主要有:
1.易武向北经曼撒、漫乃到江城,马走七天(称七站),然后再运出墨江、昆明。
2.易武沿茶马古道经曼撒、倚邦、勐旺到思茅八站,到普洱十站。再运往昆明,或景谷、景东、大理、中甸。
3.易武向西南经勐仑、勐罕、车里(景洪)六站,到缅甸景栋,再转运印度加尔各答,印藏边界大吉岭进拉萨。
4.易武向南经勐醒、勐捧、出勐白寮(金三角),米赛。
5.易武向东经勐乃(刮风寨易武同昌号黄文兴家在此地建有驿站)出老挝乌得、丰沙里八站,再运出越南河内、海运香港或马来西亚。
6.易武向东南经勐伴、尚勇出寮国磨丁到万象。
7.易武经曼撒、江城、元阳、石屏、蒙自上火车运往越南河内,再转运香港。
8.易武向东经曼撒、漫腊、寮国乌得、越南孟得,老街上火车到海防转运香港。
9.易武向东经勐乃惧(刮风寨)进寮国乌得、新西里(丰沙里),到越南勐莱(莱州)。
易武茶山的茶庄、马帮
易武在民国初年称为镇越县,也是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有易武正山之名号,易武当今留下的茶庄也比较多,也较具有知名度,如"同庆"号、"乾利贞"、"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安乐号"、"守兴昌"等,这些茶号除了茶叶买卖之外,都拥有自己的马帮,而这些茶号以"同庆"号、"乾利贞"号最具有知名度,这两家茶号在石屏老家还有茶号存在。
2002年我从易武与张毅先生坐车到石屏,共花了近两天时间才到达,只为了寻找这两家后代情况,当时他们行走的路线是从易武经曼撒至江城、元阳再到石屏,而某部分茶叶再由石屏运送到昆明,因昆明当时有一间石屏会馆,是当年石屏人落脚处,"同庆"号、"乾利贞"在易武不但拥有庞大的资产,在石屏老家更是富有。在石屏我们找到"同庆"号后代刘作楫先生,刘老是退休教师,现已八十几岁,他领着我们到"同庆"号老茶庄参观,我们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不在老家(茶庄),他感慨的对我们说,在文化大革命时他们被赶出了老家,现在要都要不回来,只有认命了。"同庆"号老家就在他们现住房子的对面,是一间大宅院。因乾利贞、"宋聘"号有四位股东、我找到了两家,一是袁家、二是富家。袁家在石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袁嘉谷"先生是云南第一个被清代皇帝封为经济特元,也就是状元的人,在石屏、云南地位相当崇高,房子视为石屏的古迹,但可惜的是后代已不在石屏。我们花了近两天的时间才找到富家。富美曾先生是惟一留在易武的一位,听说当时在易武当教师兼制茶,茶叶的工作都是由他大哥处理,当我们找到富家时,心中喜悦难以形容,踏人富家时,只见一位老太太在家,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富美曾的夫人,接着问富先生在不在家,他指着墙壁上的画像说,她先生两个月前刚过世,此时我俩心凉了半截,许多易武的情况因此也中断了,后来他儿子富源先生回来了,可是我们想了解的数据他们一问三不知,最后只好作罢,我就这样结束石屏之旅,后来我自己连续又走了三次,主要为了补充一些数据。
1994年在易武我和白宜芳先生与当时的龚乡长及几个干部先到落水洞附近找到茶马古道遗址,还请了当年为许多家茶号运送茶叶的罗德寿先生(现已八十几岁)他带着他的马匹扮成当年马帮的模样,再到茶马古道上拍摄照片。罗先生那时已经退休了,他的马也只帮忙运送一些简单的杂粮。罗先生当年走的路线大部份从易武到勐醒、勐腊,出老挝到越南,来回要一个月以上。另外我访问到"守兴昌"后代刘仲叔先生,他是刘葵光先生的曾孙,刘先生回忆小时候马帮驼茶的情况,马帮从曼秀落水洞一路绵延到易武,落水洞到易武有四至五公里之远,可见当时马帮及茶叶运输之盛况。易武除了罗先生以外,还有一位是现在易武乡郑副乡长的父亲郑文慧先生,他是专门帮乾利贞家运送茶叶的,郑先生回忆当时说他自己本身拥有两三匹马还有茶园,每当茶叶收成,他就将茶叶卖给乾利贞,而乾利贞也租用他的马将茶送到越南,每当茶叶运送出去都由马锅头带领,"乾利贞"茶庄的马锅头"胡小武"先生,(马锅头是带领马帮的头头)总是坐在马背上,权力相当的大。他们出门大约是七至八人,每人照顾五至六匹马,主要路线也大多由易武--勐醒--勐腊--老挝--越南这条路线,茶马古道还有一条是从易武--麻黑--刮风寨--老挝--越南。易武到刮风寨(老挝的边界才35公里)。还有一条是易武--麻黑--大漆树--曼撒--老挝--越南。或从江城--元阳--蒙自 (当年法国设领事馆而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上火车--越南。
曼撒茶山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曼腊乡,在清代时期就相当有名,当然茶号也不在少数,只可惜由于时空转换,现茶号已不存在,且现址已非当年之曼撒,曼撒茶山海拔约1600米,老茶庄有好几家分布于此,最有名的茶号为陈云号,陈云号为曼撒茶区产量最多,也最富有,茶号主人为陈云贵先生,也称陈三,为了找寻后代,询问了两年才得知陈云号后代陈金文先生住处,陈先生后来搬到易武,才在易武找到他,更可笑的是陈金文先生的大儿子竟是我认识的好友,后来我问他为何他们家有茶号,他竟然不知道,他只回答父亲未曾跟他提起,陈金文先生回忆他十六、七岁时还帮父亲做茶,家中有十多匹马、牛有二、三十头。曼撒除"陈云号"之外还有"张震号"、"同顺号"、"德顺祥"、"赵国权"、"天顺祥"、"仁合祥"等几家,但产量都不多。
蛮砖(曼庄)茶山
蛮砖位于象明乡,进入象明乡首先必经蛮砖,以前进入蛮砖还必须经过一座重要的桥,叫"承天桥",这座桥已是第三座,前两座已损坏,可是这座桥于2002年7月被无情洪水冲毁,真是可惜。当今"同庆"号主人刘葵光先生修复桥有功,被当时政府赐匾"见义勇为"。蛮砖茶山虽是六大茶山之一,但茶号并不多,只有"杨聘号"一家茶号在此地,但房屋已毁,"杨聘号"茶庄主人是杨聘三先生,当时杨家都将茶叶送到倚邦加工,因为"杨聘号"在倚邦也算是大茶号。蛮砖有一间老庙已损毁,庙宇的石刻还散布四周,而现改建曼庄小学,在我的询问下,曼庄小学的老师宋维扬先生是倚邦"美丽号"茶庄的后代,又让我得到宝贵的数据。
倚邦茶山
"倚邦"在清代时期就是县政府所在地,当时是由土司管辖,倚邦最后一位土司叫曹仲益,他的儿子现为勐海县政府工作,曹家在明末清初就从四川搬到易武。为了询问他父亲的事迹,特地跑了一趟勐海。土司的家在倚邦现已不存在,只留下房子的遗址。倚邦老茶庄很多,但倚邦老街曾发生过三次火灾,所有茶庄都已毁坏,现在倚邦房子都是重新改建的,1994我走路上倚邦,当时街上都是茅房,现在房子大都改建为瓦舍。来到倚邦就得谈到一个人,那就是"惠民茶庄"的后代郑祖虞先生,2003年在倚邦街上碰到郑先生,当时七十几岁,身体相当健朗,说话中气十足,为人豪爽,在他的叙述之下,在倚邦所发生的事情和民国时期的事他都非常清楚,所有茶庄的位置、马帮的运输路线都在他的记忆之中,他特别引领我到"惠民茶号"、"美丽号"等茶庄的遗址所在地,还说前面这条茶马古道从这地方可通到思茅--普洱--昆明。另有一条通曼拱再通老挝再到越南。使我对茶马古道又多了一点认知。后来我向郑先生他们家买一个揉茶石当作纪念。"惠民茶号"家里也只剩下一个揉茶石。倚邦的茶号大约有几家"惠民茶号"、"庆昌号"、"庆丰号","泰昌号"、"美丽号"、"杨聘号"、"大公号"、"云鹤号"、"鸿昌号"、"元昌号"、"盛裕祥号"。当然倚邦的事迹实在太多了,在此也无法一一说明。2004年我再度上倚邦找郑祖虞先生,遇到郑先生的大儿子,他告诉我郑先生上星期才过世,刚办完后事才回来,我听完之后心里相当难过,除感到世间的无常外,深知普洱茶界又少了一位老茶人。
革登茶山
"革登"这个名词现在已经不存在,现已改为"新发",而另一个茶山"莽枝"已改为"秧林",这两座山现已合为一个,就称之为"革登茶山",茶的质量相当好,革登与蛮枝经我调查并没有茶号的存在,它的茶叶都是送至倚邦或易武加工。据说革登茶山有一棵很大的茶树,年产量可达几担,一担为五十公斤,我们一直在寻访这棵茶树,但它早已不存在,只找到了古茶树遗址,丈量它的宽度,有两人双手伸开这样大,有点不可思议。而蛮枝在清代有一百多户人家住于此地。经当地百姓带领大家到莽枝大寨,这里属于比较偏远的地方,人烟稀少,到达目的地还要走大约三十至四十分钟的路程,进入大寨,老旧房子早已不存在,只剩下房子地基.四周还有许多古墓散落。来到蛮枝老庙,庙已不存在,也只剩下基座及一块石碑文,记载年代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三月上浣吉立。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也称为基诺茶山,是唯一不在勐腊县的一个茶山,它位于景洪市,这里的居民大多属于景洪市,多半是基诺族,这个茶山范围很广,基诺茶山与革登、蛮枝隔着一条罗梭江相对,而以前基诺茶山茶叶主要是这一个区域,靠近景洪市的基诺茶山茶主要销给勐海县的一些老茶庄。而勐海县这些老茶庄将茶叶从打洛送到缅甸,这也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支线。
结语
茶马古道贯穿云南境内,也是通往国外的要道.它的可贵之处是带动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人与人之间互动,地方与地方相连,国与国之间的繁荣,这些足以证明茶马古道的重要性。因此茶马古道的保存是当今重要的课题,但无奈的是现今科技的进步,交通之便利使茶马古道在世界洪流之中消失殆尽,我想我们更应尽全力来保护祖先留存下来的遗产。
延伸阅读(二):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
关于古六大茶山的正确定论
针对历史资料对古六大茶山的各说不一,远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亲自参加,历时整整一个月,行程1200余里,走遍了古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访了许多健在的男女老少,查看了许多碑石记录,历尽千辛万苦,搜集看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古六大茶山史料提供了宝贵的、不可磨灭的证据,向州人民政府作了口头及书面汇报,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乐(基诺)、漫撒、蛮砖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确认了他们的报告。[历史上所称六大茶山是攸乐、倚邦、莽枝、革登、曼撒(含易武)编者注
六大茶山的地理位置
古六大茶山位于北伟21°51′至22°06′,东经101°14′,至101°31′之间,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87.3公里,北与江城县接界,西与景洪市毗邻,南与勐仑、瑶区连接,幅员2260余平方公里,约合3,38,800亩,历史上称为江内地区。其中攸乐茶山是景洪市的一个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距景洪城53公里;易武茶区(包括)易武茶山、漫撒茶山,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象明茶区(包括倚邦茶山、蛮砖茶山、革登茶山)距景洪168公里,距勐腊县城163公里。
据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秘书长陈宏斌先生提供,2004年4月至5月州茶业协会与州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州茶园情况进行普查,普查结果易武茶山现有茶园面积29662亩,其中采摘面积15200亩;漫撒茶山6440亩,采摘面积2572亩;象明茶区24821亩,采摘面积 9721亩,攸乐茶山3200亩,采摘面积1400亩。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古茶园的恢复及新茶园的开垦种植潜力很大,若认真抓好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和销售,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六大茶山的自然条件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根据测试,海拔最高2023米,位于易武茶区的黑水梁子,最低海拔565米,位于象明茶区曼配罗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看,有立体性气候特点,海拔800米至1800米范围内的土地有上百万亩,这些土地屑赤红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间,理化性能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六大茶山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000℃-7000℃,最热月平均气温23℃左右,最低气温10℃~13℃,极端最低气温0℃~-3℃的天数很少.一般在7℃以上,有轻霜3-5天,或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物四季常青,鲜花月月可见,一年四季不明显,月有雨季与旱季之分。
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一般年降雨量多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4月至10月较多,达1400-15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日照短、雾日长,年日照时数达1880-1950小时,仲秋至来年孟春,不论高山或沟壑,常常云雾弥漫,午后方散,特别是秋冬站在山顶鸟瞰,一望无边的茫茫云海中露出点点山峰,壮观无比,真有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酌感觉,不愧是高山云雾出名茶的好地方。
生态美、茶质优良,被指定为贡茶
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种树木、竹林、草、藤条、鲜花覆盖庀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终年小溪叮冬流淌,蝴蝶起舞飞翔,各种小鸟竞相比赛歌唱,构成了一个美丽富绕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王国。这里又远距城镇、工矿,不受废气、污物、声响的污染,空气是多么的清新而富有营养,环境是那么的洁静和美丽,若三、五好友林间小路漫步,真会使人留连忘返。
这里生长的古茶园,历来不施用农药化肥,色、香、味、形具佳,远在清雍正十·年就被朝廷指定象明茶区年解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66666斤,为什么要6呢?据说6(禄)是吉祥的象征, 66有福,66大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对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先生说过:"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贡茶制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历时一百六十三年,后因清朝末期,内部动荡,社会治安不好,贡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贼抢,朝廷边长奠及,没有追究,贡茶制到此结束"。
清政府指定年解贡茶,并在普洱建办贡茶厂,将六大茶山晒青毛茶运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装茶膏等八种(称八色贡茶)。乾隆年间,倚邦、易武已会加工饼茶、沱茶、方茶,茶叶就地加工后直运昆明,再转运北京。
六大茶山是大叶白毫的原产地
六大茶山未受到第四世纪冰川,的破坏影响,保留下来的山茶科植物繁多,恐龙时代的活化石牺椤随处可见。2002年1月16B张毂先生带领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松下智先生一行四人在响导李保生(瑶族)的引道下到六大茶山最高山峰海拔2023米的黑水梁子考察,这里山峰陡峭,有桫椤、有野生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他们找到一株围茎198厘米,高10余米的大茶树,根据保生讲这株样大的附近有10余株,在1998年被野火烧死了。通过松下智先生几次到易武考察,他说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就是这些地方。
2002年3-4月张毅与朱光发、杨富贵先生到易武王罗河及金厂河头右侧考察,发现两片分别为30余亩及10余亩的野生大茶树,围茎在140-198厘米,高14-18米的有几株.属野生大叶白毫。在易武茶区最大的茶树是茶王树村的茶王树,据传茶工树村的群众搬到这里改造野生茶林时,看到这株特大,就把它保护下来,平时不允许大人小孩攀登,奉为茶王树,村名也取为茶王树村,到20世纪初这株茶王树茎粗已长得要两个人才围得过来(约3.4米),高达四丈多(约12米),树冠很大,每年开始采春茶时要杀猪祭祀,由村中长老背诵祭语,然后全村会采茶的爬上去采,当天要采完,一季春茶就可采得干茶一担另一只(约90千克)。可惜主干在 1935年枯死,后发出几枝侧枝,1948年前后,该村群众先后搬迁他乡,1959年12月23日云南省茶科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与易武农技站张绍儒、杨家寨群众张六四、段寿康等四人去考察时,侧枝茎粗大的已达20余厘米。只可惜40多年来无人保护,几次野火烧,几次开荒种地,全株已死无遗。
现在易武茶区新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有易武与瑶区交界的同线河畔300余亩的一片,最大的1株距土面60厘米处围茎达180厘米,高15米;易武落水洞村背后公路边(20世纪80年代发现),栽培型大叶白毫1株,围茎124厘米,高12米,已列为保护对象。
六大茶山茶业发展概况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称及外称)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叶、果试病,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外地到这里做生意或路过的人员生病了,群众也用茶叶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买些回去,需要量愈来愈多,茶叶变成了商品,有的群众就相约迁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树,把高大的茶树砍矮,砍除杂树、杂草、藤条,变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园。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朝时期由于国内战争和疾病直接影响到当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减少,茶园大量荒芜。明末清初石屏地处偏僻,人多地少,风调雨顺年份多数人可解决温饱问题,若遇水旱失调,许多人便衣不暖体、食不饱肚,"穷走夷方急走广(广东、广西)"是石屏人生计的真实写照。许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气候适宜,土地宽广肥沃,大面积丢荒的茶园谁恢复属于谁,便相约"奔茶山"而来,来后经过几年的辛劳,不但恢复了许多老茶园,还在村寨附近择地而种,六大茶山的茶业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茶祖史话》及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区年产干毛茶7至8万担(每担150老斤),倚邦茶区两万担。"由于茶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经济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现出盖楼房、建寺庙、立茶庄,办学堂,筑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易武茶区的易武镇、易比、漫秀、大路边、漫撒、湾弓、大寨、旧庙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庙,铺设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楼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区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滚塘街,蛮砖街也热闹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为了营运茶叶、货物、人员往来方便,除每年发动群众整修从倚邦、易武两个主要集散地向外幅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间还集资修筑易武为起点,经漫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运茶大道,宽2-3米,长240余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期称青石茶马古道。在青石板茶马古道经过的磨者河上先后架设有永安桥、圆功桥、承天桥,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峰中把剩下的最后一座石拱桥(承天桥)冲毁。
六大茶山的茶叶在采运旺季,靠当地常住十六、七万常住人口,六万多劳动力,五千余匹骡马、牛帮是无法将9万-10万担茶叶采下来加工好,运出去的,得依靠外地的劳力、运力来帮助、因此,外来打工帮助采茶、收购、加工、贩运、经商的遍及六大茶山的村村寨寨、大街小巷,在运茶旺季(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每天有1000余匹(头)骡马、牛帮在六大茶山集散,将茶叶运往中外各地,又将粮食、日用百货、棉花、鹿茸、虎骨……等贵重药材运人,真可谓高旅云集,骡马塞途。清·檀萃著《滇海虞衡志》载:"……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是真实的写照。
茶庄情况
古六大茶山茶庄(收购、加工、贩卖)创建时间不一,有清雍正、同治、光绪、民国等时期,有的开开停停,停停又恢复。截至抗日战争前夕的1937年,易武茶区沿袭下来的茶庄有:
"同兴"号(同顺样、中信行)创建于雍正十年(1733年),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的庄主是向纯弄(易武有名的三武之一),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400-500担,拥有资金10余万元,营业额20余万元,有骡马20余匹,驼牛20余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庄,与"同庆"号、乾利真,同昌号多年形成四强鼎立之势,在石屏设有同源利茶叶公司,在香港设有天福泰公司。
"同庆"号创建于雍正十三年(1736年),比"同兴"号晚三年,但后来追上,成为易武茶区最大的茶庄,清光绪年间庄主刘顺成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去世后由子刘葵光(向阳)、刘芸光诰封为奉直大夫、知州(次五品),群众称之为刘大老爷,中华民国九年九月获"见义勇为"大匾,"同庆"号在光绪年间是易武茶区最大的官,最大的茶庄,与土司署又有姻缘关系,是有权、有势的高门大户。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500-600担,拥有资金20余万元,营业额30余万元,骡马30余匹、驼牛40余头,茶叶主销香港、台湾、日本、韩国,颇受好评,经销"同庆"号茶叶的香港"金山楼"和"龙门茶楼"也名声大振。
乾利真茶庄(四家合股)年经营茶叶500-600担,拥有资金15万元,营业额20余万元,有骡马30余匹,驼牛20余头,靠四家股东出谋划策,又仰仗"经济特元"袁嘉谷(股东袁谦六的哥)的大名,生意得心应手,茶叶主销香港、越南勐莱、泰国米赛。
同昌号(鸿昌号)创建于清同治七年(1869年)光绪年间庄主是黄锦堂,系清朝士绅,群众称之为黄大老爷,由于创建早,赚了不少钱,不但在易武正街盖了许多楼房,还在距易武30多公里的刮风寨(通往老挝的茶马古道)建盖驿站,方便来往人员、牛、马帮食宿。黄锦堂(黄家珍)弟黄席珍清光绪20年(1895年)进京赶考,考取武进士,被派往四川宜宾做官。黄家大门口两棵柱子锯了下半节,左右安上石狮子,以表示武官家庭。黄锦堂去世后由子黄文兴(黄备武)主持家业,黄备武聪明能干,是易武的三武之一,又仰仗其叔黄席珍武进士的声望,茶业顺手得利。抗日战争前夕有资金10余万元,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400余担。1948年9月为易武人民反蒋自卫军到外地购置武器弹药,被国民党保安三团侯国玺部捕获杀害。
安乐号庄主李开基(李肇业)群众称之为李大老爷,在光绪20年曾参于科举制度乡试、会试,取得考殿试的资格,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未去参考殿试,向朝廷敬献自家制作的易武正山贡茶,被光绪皇帝戴胎赐予"例贡进士",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马图善吏授皇帝旨意,为李开基题写"瑞贡天朝"大匾,可惜在1949年的火灾中被毁。安乐号在光绪年间曾收购、加工、贩卖茶叶300-400担,有骡马20余匹,驼牛40余头,请有工人40- 50人。李开基还被清政府敕授为修职佐郎(次七品)。
其他茶庄集锦:易武茶区年收购、加工、贩卖茶叶300担以下的还有东和祥(义兴祥)、泰来祥、福元昌、同泰昌、车顺号、庆春号、迎春号、元泰丰、守兴昌、鸿庆号、兴顺祥、成兴昌、陈云号、张正号、德顺祥、同顺号、仁和祥、天顺祥……等25家。
象明茶区茶庄有:庆丰号(宋云号)、惠民号、庆昌号(元昌号)、泰昌号(异义祥),美丽号、杨聘号、大公号、鸿昌号、元昌号、盛裕祥等11家。其中收购、加工、贩卖100担至400担的有4家,其余在100担以下。
易武和倚邦是古六大茶山茶叶的主要集散中心,其中易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在这两个主要集散地,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茶业,百分之十从事商业、饮食、糕点、酱茶、缝纫,百分之十从事粮食生产还兼营茶业,所需粮食、肉食、禽蛋从外地供给。那时人们穿靠茶、住靠茶、吃靠茶,村村寨寨、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谈论的都是茶,茶给这些地方带来生机勃勃,造就繁荣富强,茶沟通了六大茶山与国内外的关系,引来了万千客商,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了发展进步。古六大茶山在漫长的1700多年历史长河中,有时风风火火,有时又冷冷清清,甚至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是天灾、人祸、战争、疾病所致,自光绪年间以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19世纪50年代"白旗乱"(回族乱),控制了六大茶山通往西蕃的运茶道路达二十余年,使六大茶山茶叶销售受到很大损失。
②法国殖民主义者早就对古六大茶山虎视眈眈,在光绪二十年中法(老挝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查界事务中,强占六大茶山茶叶运销越南、香港、台湾的主要通道中国领土勐乌和乌得,此后他们层层设卡,征收关税,甚至发展到茶叶不许运经两乌地区,已运去的不许倒在那里,叫驼回来,茶商们亏尽了本,放弃了茶叶经营,后来开辟南下通道运往泰国米赛。
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叶销路受阻,无人经营,茶园大量荒芜。
④1941-1943年攸乐族反抗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攻打国民党驻倚帮街部队时放火烧了倚邦街,并影响到六大茶山居民正常生产与生活,同时旱灾、疾病发生,四、五、六月天旱无雨,粮食种不出,七月八月又连绵阴雨,稻谷扬花不低头,尽成秕谷颗粒无收,九月十月又天早,小春种不出,粮价高涨且无粮源,六大茶山灾民缺粮缺钱,实民嗽嗽,人心惶惶,饥馑交迫,叫苦连天,到处争食草根树皮,由于营养不足气力消失,瘟疫四起,尸体遍野,死者不计其数,惨不忍睹,特别是倚邦街更为严重,有的十几口之家死剩一、两人,有的绝门绝户,真是死的死,逃的逃,原人街兴旺,事业发达的倚邦街,变成了万户消疏鬼唱歌的悲惨可怕境地,外人不敢涉足一步。幸有国民镇越县政府县长李文新调动镇越江城两县三万民工及骡马从江城县调运十万斤军粮来拯救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
⑤1949年倚邦街老雷家烧乱苹引起火灾,又烧全寨。几次的天灾人祸使得倚邦街贫困如洗。从1943年到1996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全倚邦街没有建盖过一幢砖木结构的楼房,全是在原残墙倒壁上搭就而成的低矮茅屋,百公尺长的街道上白天能看到的只有20多个老人和小孩,猪比人多,没有小卖部、没有食宿站,外人很少到此。
⑥抗日战争时期易武茶区茶业全部放弃,茶园荒芜,茶庄改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西藏茶商历尽艰苦,跑到易武驼茶,把多年的陈茶买完驼走,1947年有的茶庄又重操旧业,恢复运输,但好景不长,1948年6月底易武发生枪杀国民党县长的事件,茶业又全面停下来。1953年后国家对粮食、茶叶实行统购统销,粮食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茶叶由外贸统一经营,不允许上市买卖,茶庄全部停业。政府的生产方针是"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抓好茶叶生产",六大茶山田少地多,民以食为天,为了吃饭问题只有毁林种粮,甚至毁茶种粮。茶叶统一由外贸经营,等级、价格由他们定,没有商量的余地,40多年来好的茶每公斤(干毛茶)仅两元左右,外贸部门收购后调往勐海茶厂,古六大茶山成了勐海茶厂廉价的原料基地。
⑦1939年国民政府在勐海建办茶厂,并开通缅甸方向的茶叶通道,而江北古六大茶山一直未引起重视,越来越变得冷冷清清,消声匿迹。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看历史上名扬海内外的"元宝茶"(七子饼)制作技术及传统设备就要失传,从继承及文物保护出发,1985年和1993年张毅先生向还健在的、各掌握一项技能的老师傅高定光、许丕文、张官寿、张世勋学习,井买了一些传统制茶工具,1993年8月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九届、十届会长卧L臻先生带领一行20人到易武考察,张毅先生向他们作了介绍,并带领他们查看了古茶庄房屋、古碑、茶马古道,吕先生还把张毅向他们介绍的材料带到台湾印成书籍广泛宣传,又叫张毅为他做"元宝茶"带到台湾进行实物展出。通过宣传、展出,到易武、倚邦考察、买茶的专家、学者、商人不断前来,为了使这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张毅不仅救易武愿做茶的人做,还打电话叫象明茶区的愿做茶的王梓先、权存安先生到张家学做,现在会做的人愈来愈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在易武收购、加工、贩卖茶叶的已达40余家,其中有台湾、香港、韩国、澳门、广州、福建、广西、昆明、思茅、大渡岗、景洪、及当地的,象明茶区也有5家,真是一花引来万花开。干毛茶价格由1993年前的2元左右1公斤增到2004年底的do)c-45元l公斤,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有的农产仅茶叶一项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多数农户达5000-10000元,在短短的7-8年的时间里,有百分之八十的农产建盖了砖木结构的瓦面楼房,历史以来居住的草房已找不到了。卡车、中巴车、农用车、微型车、吉普车、轿车、手扶拖拉机、摩托车,不断进入农民家庭。建住房、供子女上学、就医、吃、穿、玩,不少人有钱花了。群众对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就连历来很少参于市场经济的瑶族群众也到处找荒山茶来卖。
但叫人耽心的是:①外地冒牌产品多;②在当地收购、加工贩卖的大、小厂家多数没有合法手续,加工场地、仓库、产品规格、质量、不规范、不卫生、五花八门、掺粗掺假,欺骗用户,危害健康:③茶农茶叶要价提高,质量反而下降,粗制滥造,含水分多,掺假。
上述三种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立即抓好。
几点建议
为使古六大茶山产的优质茶产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要合法经营,按国家及部门有关规定,要求进行生产、收购、加工及贩卖;
2.建议乡政府领导班子要有一名成员主管茶叶、督促有关人员抓好管理,严禁以次充好,掺粗掺假,欺骗用户,危害健康。
3.种植无公害茶园,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品种,按科学方法种植、管理、采摘、加工、保管、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多施用人畜肥、绿肥等有机肥,保护天敌,平衡生态,发生病虫害,多采取生物防治或物理机械防治,不用农药或少用农药。
4.密植茶园虽然投产快、产量高、方便管理、方便采摘,但因阴蔽大、病虫害容易滋生,若管理跟不上,容易衰变,使用农药,会造成污染。建议加强管理,按无公害栽培方法,转成无公害茶或绿色食品茶。
5.六大茶山还有上百万亩宜茶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及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大市场,引进资金和劳力垦荒种植,扩大面积,增加产量,以满足人们对普洱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