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茶叶复兴不可无视茶经济缺失的文化要素

发表于:2024-09-20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0日,内容提要:作者就习近平主席在中外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联系陕西的实际,认为陕西茶叶界应当有所作为。在"丝绸之路"的重拾中,重视文化要素的植入。茶叶只是一种商贸活动,而茶文化才是保证这种商贸活

内容提要:作者就习近平主席在中外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联系陕西的实际,认为陕西茶叶界应当有所作为。在"丝绸之路"的重拾中,重视文化要素的植入。茶叶只是一种商贸活动,而茶文化才是保证这种商贸活动长久不衰的"软实力",在唐宋时期塑造了辉煌的陕南富硒茶区的汉中安康,民国时的泾渭茯茶,今日的茶叶输出当以中华茶文化的的"清、静,和,雅"为要素,打造茶经济不败的灵魂。作者就茶文化输出问题提出了几条可行性建议,并认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中国制造"打造一个"China tea"的世界品牌,为"中国形象"打造一张"China tea"的世界名片,为"China tea"输入"陕茶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华茶文化、文化软实力输出

201397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而西安将是"丝绸之路"陆地线的起点和基石。

历史上的陕西茶马古道网络曾与丝绸之路接轨,陕西茶参与丝绸之路商贸活动曾经火了一把,今日陕西便捷的交通网络"条条大路直通罗马",陕西茶也应抓住机遇参与新丝路商贸活动,从而走向国际,实现陕茶的新突破。

丝绸之路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应倍加珍视,将其激活,以服务于当代社会的中外文化交流和茶经济。

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唐代变文王敷的《茶酒论》,内云唐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就茶马互市而言,宋代比唐代有更大的驱动力,宋代丝路上茶叶的流通量在百万斤以上。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确指示:"'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明史·茶法》。清代茶马互市较前朝逊色,但茶叶贸易量也常在百万斤以上。清代、民国时期陕西泾阳办有茯砖茶加工厂,茯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顺着丝绸之路销往俄国、西番、波斯等国家,深受各国人民欢迎。--但这是历史,如今的中东地区、北非地区及欧洲地区,他们茶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唐宋时代中国茶一家独大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陕南的"汉中""安康"茶区发展滞后,茯茶更是成为历史的断层,陕西茶乃至中国茶陷入被动的状态。

在丝绸之路终端地区有世界最大的茶叶市场。据统计,2007年世界茶叶总产量379.50万吨,全世界68亿人口,世界人均消费茶叶量为0.55公斤。其中人均消费量靠前的十四个国家中就有九个国家在丝绸之路的终端地区,依次是科威特(2.21公斤)、利比亚(1.87公斤)、土耳其(1.85公斤)、卡塔尔(1.78公斤)、阿富汗(1.73公斤)、伊拉克(1.52公斤)、叙利亚(1.49公斤)、巴林(1.22公斤)、埃及(1.15公斤)等。丝绸之路的终端地区有如此巨大的茶叶贸易空间,陕茶岂能无动于衷,茶人岂能坐失良机,茶文化的输出岂能无所作为!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要喝茶买茶的,陕茶要切下一块蛋糕,必须有新的思维和理念。

首先,是陕茶的定位,在丝绸之路的终端,有一个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喜欢什么茶,采用什么方式冲泡,悦见何种包装,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欢迎什么茶叶品牌,如何营销最有效果......如此等等,我们都要组织专家学者及商界人士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做到知己知彼。昔日的茶叶大国要遵从商业的规律,放下曾经的骄傲,不再一味的"高、大、上"。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茶叶外贸不如印度,乃至输给了斯里兰卡、肯尼亚之类的蕞尔小国,这是应当记取的教训。 "丝绸之路经济带" 是中国首先提出来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就是茶叶、丝绸、瓷器三位一体,若中国茶在丝绸之路贸易上没有出色的表现,那我们赚不到钱事小,甚而至于愧对列祖列宗。陕西西安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茶没有出色的表现,陕人能不羞愧汗颜!

经济交流是第一要务,毫无疑义。但经济交流必须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是软实力。茶叶贸易辅以中华茶文化的输出,不仅推广了中华茶文化的价值观,有助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谐,而且有助于营造茶叶消费的文化氛围,培养新时代的茶人,展示中华茶文化的更高境界,将大大拓展丝路终端市场的消费空间,使之茶叶贸易在量上和质上有全面的提升。

因此,在我们安排茶叶贸易事宜的同时,必须要研究中华茶文化输出中可能发生的新问题。

目前的状况是,由于文化壁垒、民族性格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中东喝了一千多年的中国茶,但并没有接受中华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民族矛盾始终尖锐,战火连绵,喝茶是喝茶,打仗是打仗,茶叶包和火药桶同放在一个仓库里互不相干。而茶文化的的确确熏陶了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塑造了热爱和平的文化基因。为什么茶文化没有改变沙漠民族的个性赋予他们"和谐"的品格呢?原因不是茶文化不起作用,而是历史上卖方只出售茶叶不传播茶文化,买方只买茶叶不过问茶文化。

最初,唐朝盛行饮茶之风,大唐茶风传播的第一站是与今陕西为邻的回鹘部落,回鹘"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新唐书》卷196《隐逸传·陆羽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丝绸之路提供的交通便利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回鹘民族成为中外国际贸易的中转角色。这个"中转角色"热心的是赚钱而不是传播茶文化,何况回鹘民族也不具备足够的文化底蕴,可以担当起文化使者的使命。西域商人虽然频繁往来丝绸之路买卖茶叶,对茶文化也十分隔膜。唐宋的治国者也没有形成文化输出的概念,不大懂得什么"软实力",不像西方人那样,炮舰政策和文化渗透双管齐下,殖民地开辟的同时灌输殖民文化,像中国的台湾、香港至今还摆脱不了日本和英国的阴影,就是适例。正因为如此,所以,西亚、中亚、东欧一带有茶而无茶文化,或者茶文化内涵淡薄。当然,诸位不要误解,我们输出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是为世界奉献最健康的饮料和和谐的价值观,与西方的殖民主义不可相提并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成将使得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西安产生影响力的地域将是西亚、中亚、东欧一带,辐射人口为30亿左右。陕西作为"富硒茶"茶区,更应把丝路上流通的茶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体,为这些地区带去"崇尚人文,崇尚和雅"的价值观,让各国、各民族在茶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感受到"大唐古都"的魅力。我曾到过一家茶馆,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喫茶幸福的病",茶已成为国人深入骨髓的东西,茶友无尊卑贵贱,爱茶可善待万物,回归心灵,这种茶的普世价值观已经被国人认可,茶传递的是正能量和和平,茶传递的是"爱与付出"

一片小小的树叶,一旦有了文化,它的功能就不仅仅是解渴,它会带着灵魂在每一个饮茶者中得到回应,这种回应一旦触碰心灵,就会让茶经济伴随茶文化植根于当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开始跻身世界强势力量主要是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层面,可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来的,还有文化软实力的搭建,中国强则中华民族强,中国茶叶复兴之路就是一个强国梦的重塑。更直白的说,当今中国要塑造世界大国的形象,没有价值观的输出别人是不会认同的;中国自称"茶叶大国""茶道故乡",没有茶叶复兴之路的文化塑造别人也是不会认同的。

我们有许多便利的条件和渠道沿新丝路输出茶文化和重塑茶叶复兴之路,方法如下:

1是加强茶文化方面的图书和音像制品的版权贸易,组织中华茶文化的典籍翻译出版,把真正优秀的中国茶文化的普世价值观传播给西方学子;

2是遍布于世界的孔子学院(3年前统计共约500所)是个好平台,可以有计划地选派茶道、茶艺和茶文化学者去那里讲学,利用这个平台推广中国的茶文化文化;

3是鼓励华人开办茶馆,通过中式茶馆的媒介,将茶馆办成传播茶文化的基地;

4是通过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有关茶的培训班和讲座,帮助他们培养茶艺师和饮茶爱好者;

5是通过全国,全省茶文化交流会的平台,举办多种旨在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活动,特别是国际茶学界的交流和对话活动,以此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访;

6是建立丝路中国茶文化输出专项基金,为相关活动提供财力支持;

7是组织海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制订中国茶文化发展和输出的规划,提出茶文化观念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原创性课题。

通过以上7点,打造和重塑"China tea"的世界形象和世界品牌。让陕茶在丝绸之路的复兴上发挥自己的软实力,让"千秋大业一壶茶"成为和平的使者,植根于每个饮茶人的心中。

文图/胡小芳 安康硒茶大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