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如何看懂一幅茶画?「陆羽烹茶」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陆羽、卢仝之后,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书画作品,凡涉及到茶的,都倾注了文人士大夫的极大精力。而茶也因之节节拔高,由饮而艺而道,直奔庙堂。茶的属性令那些向往恬淡生活,清幽逸趣的文人

陆羽、卢仝之后,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书画作品,凡涉及到茶的,都倾注了文人士大夫的极大精力。而茶也因之节节拔高,由饮而艺而道,直奔庙堂。茶的属性令那些向往恬淡生活,清幽逸趣的文人找到了共同的知己,无需开口,在一啜一咂之间,世间百味甘苦自知。也使得久困樊笼不得自由的身体在精神上挣脱桎梏,透过一杯茶,神游物外,于诗于歌于书于画,各得表现。

茶画作为中国画里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历代不乏创作之人,留下的经典之作也比比皆是。周昉、宋徽宗、赵元、丁云鹏、文征明……,在网络上也可搜索得到这些经典的作品。其中赵元的《陆羽烹茶图》即是元明时代最盛行的以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赵元,生平不详,活动痕迹约在元末明初,这是中国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高潮时期。《陆羽烹茶图》为手卷,内容题为陆羽烹茶图,山斋独坐,唤童烹茶,远山如黛,平远幽深。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率多真意。

观赏西方的绘画,很远就能看到整幅作品扑面而来,第一时间就能感觉到震撼或者压抑,而观赏中国画的手卷是一个过程,从右到左依次打开,有一种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渐入佳境的感觉,是一个整体的体验过程。所以观赏这幅画作的时候我们试想一下这是一幅卷起来的手卷,缓缓向左展卷,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小道,由远及近,虽然看不到来路起于何处,但曲折的围栏可以让人无限想象,这是一条从右边很远的地方延伸过来的,这仅仅露出的一截围栏是转折又是新的起点,就如人生的拐角,再向前,一定是豁然开朗的境界。山头的树疏密错落,向左转过凸起的石山,茂林间一茅屋矗立,说是茅屋不如说是亭轩,亭中榻上高冠之人歪斜着身子,袒胸慵懒,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左下角一童子作烹茶状,炉子上的壶里汩汩作响,主人的那惺忪睡眼焦点集中在煮茶童子身上,一副超然世外的姿态。

(赵元《陆羽烹茶图》)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亭轩是一个异类。屋宇囊身,轩亭敞怀,亭或者小轩是一个属于独思的场所,一窗而知四季,登临而知山小。中国文人爱把自己先置身于广袤的空间,从自然的山水到雕琢的园林再到容膝之亭,一步步的退缩进自己那颗弹丸之心,再从中开宏境,了生死。

徐徐展卷,浅浅围起来的石丘恰好做了整个画面的中心隔断,余下的便是大面积的水景,涟漪波荡,远处耸立的高峰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史载赵元师法董源,作为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善于使用披麻皴,常于淡墨里即可的天然真山水的意趣,圆润细长的线条下往往山峦葱郁,草木滋生。作品里的山水丰茂葱茏,颇得董源笔法,大面积的留白,营造了平静如镜的湖面,令人遐想。整幅画面的主题就是一个画家心里幻化的桃源世界,可望而不可及的企望。

从古到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挣脱束缚的梦想,身体的,精神的。

在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都会冒出诸如青年画家4000元租下终南山一小院20年的产权,90后山上开荒种地,百万年薪大叔抛弃一切进山等等新闻,不可否认每个人对自身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执着追求,但是太多的附会使得这些追求都变了样。在还有真山真水的过去,人们也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更早的过去,陶渊明就发出了获得"自由"后的感慨。

倪云林山水画

董其昌在撰文介绍张济美家园时指出:"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这句话从中反映出了中国山水画和造园的关系,叠山理水,筑亭立阁,山峦湖池,这些园子中的构造确也象写意山水一样,淡墨轻廓、清秀雅逸。而画家也好,文人也罢,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得志,压抑的情绪无处倾泻时,在画作上,画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象逐一在纸上呈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志趣。

《陆羽烹茶图》虽题为陆羽,实际为画家赵元自己的生活理想与企望。陆羽作为一个在野闲散隐士,终日行走山水间,会友唱和、品茶著书,在他的努力下,写出了纵横捭阖古今的饮茶指南《茶经》,令后人奉为圭臬。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这逍遥的姿态,这睥睨一切的孤高,不正是久在樊笼里的赵元诸辈及今天汲汲于生计奔波的我们的渴望吗?"睡起山斋渴思长,呼童煎茗涤枯肠。软尘落碾龙团绿,活水翻铛蟹眼黄耳。底雷鸣轻着韵鼻,风过处处细闻香。一瓯洗得双瞳豁,饱玩苕溪云水乡""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的题诗则更加反应了作者内心的那种渴慕,尽管身不到,但意至。

幸好,赵元有笔,我们有朋友圈,让这一切不再孤寂和"遥远"

文:支离子 微信IDzhilizi 欢迎交流

图:网络资料 谨致以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