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黔北茶海翻绿浪

发表于:2024-12-24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4日,黔北茶海翻绿浪--遵义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跨越之路初夏的黔北,万物葱郁,景象万千。放眼黔北大地,有"中国西部茶海"之称的遵义市湄潭、凤冈、余庆一线,处处呈现绿波荡漾的壮阔景象。4年前的2008年1月,

黔北茶海翻绿浪

--遵义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跨越之路

  初夏的黔北,万物葱郁,景象万千。

  放眼黔北大地,有"中国西部茶海"之称的遵义市湄潭、凤冈、余庆一线,处处呈现绿波荡漾的壮阔景象。

  4年前的2008年1月,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在我省"茶业大市"遵义市湄潭县召开。今年5月18日,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再次在湄潭县召开。省长赵克志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省茶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

  "厚重的茶文化和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茶产业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喻红秋说,历届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彰显特色的理念,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以茶为代表的农业"八大产业",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条适合西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厚积薄发 遵义茶业谋势而动

  在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遵义市处于该区域的核心地带。遵义市农委茶叶工作站站长幸育毅说:"遵义海拔高度、年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湿度、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都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事实上,遵义市也是传统的茶叶种植地区,茶产业一直以来也是遵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据茶圣陆羽《茶经》所载:"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播州、夷州即在遵义市所辖地区。

  然而,前些年遵义市甚至贵州全省的茶产业发展在全国来说都相对落后,2005年遵义市茶园面积仅为27.5万亩,茶叶产量1.05万吨,总产值只有2.15亿元,而云南省普洱市2004年的茶园总面积有66.7万亩,产量3万吨,产值达4亿元,"普洱茶"品牌更是声名远播。

  2005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打造实施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并将其纳入遵义市"六个一百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

  围绕建设"百万亩茶海"目标,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遵义市于2006年编制出台《遵义市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规划》,一幅描绘遵义市茶产业发展的规划蓝图由此在黔北大地展开。根据各县的自然优势和基础条件,《遵义市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规划》把湄潭、凤冈、余庆、正安等七个县列入茶产业规划区,并具体划分为"四大产业带",即:以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为主的茶产业带,以凤冈锌硒茶和乌龙茶为主的茶产业带,以正安、道真锌硒高山云雾茶和安吉白茶为主的茶产业带,以余庆名优苦丁茶和名优绿茶为主的茶产业带。在此基础上,遵义市又迅速出台了《关于推进百万亩茶叶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步伐。

  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9个方面为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明确省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茶产业发展资金,加快茶产业发展。先行一步的遵义市于同年10月迅即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百万亩茶业工程的意见》,从发展目标、基地建设、扶持企业、品牌宣传、茶叶质量、人才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市财政每年也将拿出1000万元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

  资料显示:遵义市自2005年提出建设"百万亩茶海"战略目标的7年来,茶产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茶园面积从27.5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112.8万亩,茶叶产量从1.05万吨提升到2011年的2.08万吨,茶叶总产值从2.15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17.03亿元,茶叶加工企业从370余家发展到2011年的634家。

  由此,厚积薄发的遵义市茶产业驶上向茶业大市前进的快车道,万亩茶海的壮观景象在30762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上犹如国画大师挥毫泼墨般呈现出来。

  你追我赶 遵义茶业率先崛起

  按照2006年编制的《遵义市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规划》,遵义市湄潭、凤冈、正安等规划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发展茶产业,在黔北大地上形成你追我赶共同发展的竞合局面,合力推动遵义市茶产业的整体发展,实现遵义茶业大市的率先崛起。

  "我们家从2006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现在全家6口人净收入有4万来元。现在我们村有90%以上的人都在种茶。"湄潭县马山镇长安村的杨国福乐哈哈地说道,比起种茶更早的湄江镇的核桃坝村来说,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不过,满脸的笑容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富足。

  杨国福所说的核桃坝村享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美誉,目前茶园面积8380亩,人均2.4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

  作为传统茶业大县,湄潭县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当时也是目前全市唯一的茶叶事业局,并于2001年提出"建好一个基地、扶强一个企业、打造一个品牌、建好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的茶业发展思路。通过11年的发展,全县茶园面积已从2000年的3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3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44万吨,产值达到11.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4亿元。如今,茶产业已发展成拉动湄潭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湄潭县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茶业大县,在我省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湄潭县紧邻的凤冈县,茶产业发展起步则要稍晚一些,但凤冈县后发赶超的步伐强劲,势不可挡。目前,凤冈县的茶产业已从2003年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8.21万亩,产量达到4337吨,产值达3.8亿元。如今,锌硒有机茶已成为凤冈茶业的品牌形象并深入人心,与湄潭翠芽一起成为贵州的三大名茶之一,创造了贵州茶产业发展速度的神话。

  发展茶产业也让山区农业县、国定贫困县正安尝到了甜头。2007年至2009年,正安县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茶产业,成为全省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县。5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正安茶业,在我省茶产业狂飙猛进的发展浪潮中,一跃成为位居全省前5位茶业重点县,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2012年预计年产量1600吨,产值1.8亿元。

  通过2005年以来近7年的发展,黔北大地上已有基本集中连片的"万亩茶海"10余个,如期实现"2010年百万亩茶海"的目标。遵义市茶园面积不仅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也仅名列云南普洱市、河南信阳市之后,成为全国名茶生产主要基地。7年来,遵义市发展茶园80多万亩,惠及茶农80余万人,茶产业已由"盆景效应"提升为"茶海效应"。

  抢抓机遇 遵义茶业转型跨越

  "遵义要由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跨越,必须要实现从汗水向智慧转变。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这样才能给茶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向发展质量要更多的效益。"遵义市的决策者们坚定了这样的信心。

  如何实现茶业转型跨越?遵义市围绕基地培育"龙头",围绕"龙头"建加工园区,围绕园区改变农民身份。富了农民,强了地方,城乡逐渐走向一体。位于湄潭县的遵义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目标锁定茶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工业化水准提高,依托茶资源走工业化道路,去年入驻企业40家,23家投入生产。

  兰馨茶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目前计划合资开发基地,孵化30个以上茶叶食品类、日化类、文化创意产品类中小企业,整合组建两个亿元大企业,形成黔北茶产业集群。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到1亿元左右,正式员工268人,在全国拥有50多家专卖店。公司与1.19万户茶农签订订单,涉及茶园面积将近3万亩。

  "在遵义市,像兰馨茶业公司这样的产业延伸和升级,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的茶业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家,他们正努力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遵义市农业部门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近几年来,随着遵义市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茶叶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和升级。湄潭县茶产业已初步形成既有名优茶、大众茶、绿茶、红茶、花茶生产,又有茶多酚、茶叶籽油深加工的格局。在湄潭县城西部的遵义市绿色工业园区里,一家叫陆圣康源公司生产的茶多酚标样被美国药典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确定为美国药典会(USP)世界茶多酚标准。据悉,该公司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有望成为我省首家上市的涉茶企业。

  "依托百万亩茶叶基地和优质茶叶品牌,提升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生产水平,扶持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精制茶生产规模,开发生产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籽油等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将实现茶产业综合收入150亿元以上。"遵义市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对茶产业的发展有了清晰的定位。

  后发赶超、率先崛起的遵义茶业,来到了升级跨越的关口,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如何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型跨越,已然摆上遵义市决策者们的案头。

  "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区域布局,重点在贵州北部地区建设粮、畜、茶生产基地。"指导和鼓舞贵州发展的2012年国务院2号文件,坚定了遵义市干部群众发展茶产业并把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茶是遵义的特色,茶是遵义的优势,茶产业从某种意义说代表着遵义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遵义市市长王秉清说,"十二五"期间,遵义市将再新建50万亩茶园基地,实现遵义茶园总面积150万亩的总任务目标,努力将遵义市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地级产茶大市和强市。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特色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