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一、思茅市茶产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1.政府重视科技对茶产业的支撑作用。思茅市委和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政府出台的《关于提升、创新茶产业的意见所列的九大工程中,与科技密切相关的就茶园良种化"、"无公害和有机茶、"茶叶标准化"及"科技兴茶"等四项。在《思茅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的科技研发重点》中,又设立了"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普洱茶功能性成分分析"、"普洱茶加工工艺及设备改造研究"、"茶叶深加工研究"、"有机茶生态群落及病虫害防治研究"、"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研究"等诸多项目,涵盖了从茶叶种植、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各个环节。其中,"茶保健品及以茶为原料的天然药品研究"是重点科研项目。在体制上,提出了"三结合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即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技贸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各县区政府十分重视对低产茶园的改造。在扶持第一批茶叶企业时,有70%以上的项目是以茶叶种植为内容的。
2.品种改良程度提高。思茅市无性系等良种茶园面积平稳增长,每年增加面积上万亩,现已有无性系良种茶园近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也有所增长,大叶种有机茶园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良种茶园达到了16%,生态茶园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005年茶园平均单产63.7公斤,比2004年增加了20.7公斤。
3.科技体系初步建立。思茅市重点实施了技术创新工程、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工程、科技示范工程、科技扶贫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等。积极组织实施科技示范、成果推广、科普宣传培训等活动。例如景谷县利用函授大学培训乡土人才,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科技的影响和作用延伸到普通农户。思茅市部分县(区)茶产业科技工程项目如表1所示。
4.信息网络平台形成。思茅农业信息网站2003年正式开通,从而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填补了思茅市乡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空白。
5.加工技术水平提高。过去的普洱茶加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自然发酵的过程费时又费力,人工发酵技术出现后,普洱茶的生产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过去普洱茶生产中人工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三大要素(温度、湿度、空气)指标都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生产全凭经验来决定,而现在由于技术进步,相关生产标准都得以建立。思茅市几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线。在精加工和产品延伸方面,科技的作用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借助技术开发茶叶新产品,如普洱县先后以普洱茶叶超细粉体为辅料加工制成了茶蛋糕、茶糖、茶饮料等系列茶叶保健食品。
表1恩茅市部分县(区)茶产业科技工程
6.科技研发主体基本确立。充分重视企业的作用,让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创新的主体。思茅市"农业产业化工程"第一批扶持的龙头企业共38户,其中茶叶生产企业有11户,占30%左右;第二批扶持的茶叶生产企业共15户,约占总量的29%,贴息总金额占总量的17%。为了将企业培育成科技投入和创新的主体,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思茅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明确规定,享受贴息贷款的必须是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此外,在对外技术交流方面,思茅市积极利用域外科技资源,促进茶叶产业发展。例如,普洱县抓住上海四区对口帮扶机会,积极发展与上海的经济技术合作。
二、科技进步对思茅市茶产
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1.茶叶种植得到很大发展但科技力量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思茅市知名的茶企业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农户按公司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要求,承包公司的茶园进行生产管理。由于企业在基地的种植过程中引入新的技术以提高产量,这对当地农户产生了示范效应。如云南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直接管理的茶园面积在3万亩以上,带动以种茶为主业的茶农就有4395户共16720余人。但是,目前茶叶种植的科技作用仍然有限,主要表现在:
(1)良种茶园面积比例小,茶树良种的繁殖推广步伐缓慢。思茅市目前的良种茶园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而在茶产业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的良种茶园比例为60%,福建省已达到90%。思茅市名优茶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3%。茶树良种率低是茶叶单产低、质量较差、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
(2)茶叶品种混杂,早生种少,生产不够集中,生产成本高。
(3)茶园平均单产量低,产量不稳定。由于茶叶种植缺乏技术支持,不能保持在稳定水平,因此容易受自然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2.加工环节科技支撑作用初显,但仍显不足。思茅市茶叶加工体现了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普洱茶的生产上,思茅市探索出了独有的加工技术,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生了"龙生"、"银生"等地方名优特色品牌,为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茶叶生产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科技方面的不足比较突出:
(1)加工企业设点分散,规模小。据不完全统计,思茅市共有小茶厂380多个,茶叶初制所490多个,分布在全市10个县(区)。这些茶厂大多数都是以初加工或卖原料为主,而且绝大部分加工厂经营管理不完善。
(2)生产过程中科技水平低,)工艺粗糙。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加工设备陈旧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处于作坊式经营阶段。
(3)茶叶产品附加值低,精加工规模小。根据茶叶各行业收购茶叶的数据(参见表2)计算,从2001年到2003年,进入制造业的茶叶占总收购量的比例分别为72%、52%、68%。说明很大一部分茶叶进入零售渠道直接消费,深加工的比例不高。
三、思茅市科技兴茶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转化机制缺失。信息渠道不畅,大量先进的科技成果闲置,难以推广到农村、企业和农户。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脱节,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譬如,虽然各县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茶园改造、良种化和无公害等种植工程,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县区茶农主观上有搞好茶园的愿望和积极性,但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对茶园的管理还停留在凭"经验"、靠天吃饭的层次上。
2.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目前,思茅市称得上规模的茶企业仅有云南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和江城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除了这少数几家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创新(见表3)以外,其余的小规模茶厂大多数都是以初加工或卖原料为主。
表2 2OOl一2003年思茅市茶叶收购情况
表3思茅市主要茶企业的技术改造情况
3.科技工作环境恶化。科技工作条件差,科技推广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有些县区科技局的工作条件很差,办公地点拥挤,设备简陋,工作人员待遇较低,这是科技工作与种植户生产者连接不畅的重要原因。
4.标准化建设落后。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都缺乏专门的规范化管理条例和机构。虽然思茅市已经投入1500万元成立普洱茶检测中心,颁布了茶叶生产标准和检验方法,但是相应的监督检验机构却一直没有设立。
5.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不足是思茅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思茅市财政困难。全市10个区县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24O万思茅人中有70多万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对科技的支持有一定困难。二是有限的资金要安排在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除茶叶外,甘蔗、橡胶等作物也占有很大比重,从而支持茶产业的资金就存在很大缺口。
6.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是科技资金扶植的企业大都规模较小而且布局分散,每个县都有2-3个茶生产企业得到扶植,这样分到每个企业的科技贴息资金数量就很少了。二是资金的用途雷同,大多数都是茶园的改造建设,而用于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的很少。三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使得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这里采取的指标是科技人员数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思茅市茶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都不算多。与云南省内的楚雄州和西双版纳州相比较,思茅市茶产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偏少,特别是与同样出产普洱茶的西双版纳州相差很多(如图1所示)。例如在调研中发现,西盟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仅有8名技术人员,远远不能适应茶产业发展的要求。
7.科技推广乏力。县以下行政单位农技推广网络非常薄弱,不少行政乡专职科技人员少,使农技推广无法深入到农户。同时,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站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一些水平较高的农技人才不愿下基层,聘任的农技人员大部分属非专业学校毕业,技术素质不高,掌握和应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有限,科技推广服务乏力。
8.技术观念淡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茶农对科技还有排斥情绪,如镇沅县原"镇沅马邓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茶农不接受基地种植方式而被迫迁移,后更名为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当地茶农及茶企业与发达地区技术协作交流也很缺乏,阻碍了对域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
四、思茅市科技兴茶的对策
1.借鉴域外成功的经验。茶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经验。譬如,在浙江省,茶产业是优势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浙江茶农市场意识强,茶叶产业中介组织完善,茶叶科技力量雄厚,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沟通、统一标准、维护市场。如在2001年,针对上海提出其茶叶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一方面组织有关部门主动与上海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沟通,积极与上海茶叶学会及企业家达成了质量互认:另一方面,及时制定了《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等省级地方标准,保证生产标准与市场准入标准的对接,从而使茶叶质量有标准,产品达到规模化。目前,已经制定的省级标准有七个。全省已有50余种名优茶制定了良种苗木、栽培、加工、商品茶的系列标准。浙江名优茶在全国产量最多,产值最大,出口量约占全国一半。…在国外,科技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的研制上。欧洲公司每年大量从云南进口普洱茶原料生产美容产品,日本科学家与云南本土普洱茶厂合作研制降血糖、血脂的药物,另外还把优质的普洱茶添加在酒、饮料、饼干、巧克力等食品中,使消费者在食用的同时就得到普洱茶的保健功能。日本采用计算机测定茶园土壤肥力,确定施肥方案;采用机械化作业加强茶园管理;把"微波加热技术"用于干燥和杀菌;采用低温粉碎机加工茶叶,生产出全新的"现代酶分解茶",使茶叶的可溶性从2%飞跃增加到30%-40%。此外,还开发和生产出"茶面包"、"茶可乐"、"茶酱"、"茶豆腐"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茶食品。…
2.推广目前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一是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二是推广名优茶生产技术;三是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四是推广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五是推广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六是推广名优茶冷藏保鲜技术。狠抓质量,提高单产,开展对茶叶深精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在普洱茶、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茶叶自身的附加值。
3.以科技为支撑,搞好生态茶园的规划和生态保护。一是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生态茶园的区域分布;二是选择适合本地的生态茶园发展模式;三是做好预防,实施生态防治,具体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多种方法。
4.统一技术规范,强化茶园管理。在实行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中,对茶园的管理,农场要做到统一技术。为了达到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化,应该用一系列"责任制、制度、规程、规定和标准"等规定要求,指导和约束生产者对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实施执行,建立茶园生产管理档案。
图1科技人员数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5.提高茶农和茶企业科技兴茶意识。技术创新不应该局限于生产过程,科技也可以在品牌经营、市场推广等很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经营品牌上,除了做好注册商标工作以外,还可以在提高包装档次上下功夫。目前普洱茶产品多为纸质包装,将茶叶压成饼状或沱形,外包装多为绵纸或塑料袋,但消费者却很可能因此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他们大多注重普洱茶的功效、安全性和口感,注重包装的封闭性和环保。
6.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龙头企业是茶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龙头企业在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及茶园管理改革等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思茅市各县(区)都有具备一定实力的茶企业。但这些企业目前都还没有发挥出龙头企业的作用,如带动种植户、推广科技成果、了解茶农需求等。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县级层次上,坚持科技创新和推广相结合,以推广为主,建立以农委牵头,农业局配合和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机构,强化技术培训工作。在乡级层次上,坚持经营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可配备专职科技助理,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等专业技术推广站。在村级层次上,坚持行政引导和示范推广相结合,以示范为主,根据实际需要,可配备专职农科主任,担负全村大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工作。设立"一站四队",即茶叶技术服务站,技术、机械、水电、购销服务队。技术推广要逐渐从过去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借鉴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做法,高位下派,双向选择。从市、县、乡三级涉农部门选派科技人员进驻行政村,还要向省级科研部门和政府机关借用人才。一是要做到特派员与茶农直接结合,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要坚持服务牵引、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为茶叶生产大户、企业、科技示范园和村镇服务,培育典型,发挥示范效应。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沟通和连接,上接高校和科研部门(农、科、教结合),下连科技示范户,并与市内各有关部门建立横向联合与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