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春,昆明普洱茶界的文化茶商
研究普洱茶与茶文化,做生意,出书,在昆明的普洱茶界,并不乏这样的文化茶商。张明春就是这样的茶商,他甚至不承认自己是茶商,他并没有期望普洱茶带给他多大的财富,普洱茶对他来说就是兴趣。无心插柳的茶企
1994年的一个傍晚,张明春与好友吃完饭本打算去打牌。他们进了一家茶室,刚巧里面的一个资深茶文化学者正准备开始冲泡和讲解茶品。张明春因此坐下来听一听,一听就是5个小时,那一天之后,就"陷"了进去。
张明春依旧念念不忘当日的茶香、茶韵,"茶文化的魅力之大、内容之丰,源远流长、深不可测。"自此,张明春便开始大量研究茶文化书籍、茶类、茶具、茶友……慢慢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业余发烧友。
张明春觉得既然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已经投入到了茶上,倒不如自己开一家茶馆。于是,2000年,位于宝海公园旁边的葳盛茶艺馆开张了,慢慢的,茶馆运转上了轨道。随着对普洱茶的深入了解,张明春开始对许多经销商的茶品都不满意,他觉得经销别人生产的茶品,自己就不能保证品质,许多云南普洱茶的好处也还有待挖掘。因此,张明春2004年正式注册了葳盛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普洱茶产品。
靠文化汇聚物质财富
云南的茶叶企业,已经从1998年的五六百家,发展到今天的上万家。但是张明春认为,这其中深挖茶文化、将盈利与茶精神传播统一起来的却不多。
可以说,张明春的"卖茶经"是选择了一条和多数茶企不同的路数。"人家讲普洱茶的生产量是用火车皮,我们将只讲片。"计量单位的不同,代表了张明春做茶的理念--贵精不贵多。张明春说,他的茶企不讲宽,只讲厚,只要把普洱茶的根找对挖深,加以推广,树立起品牌,自然能靠文化汇聚物质财富。
所以,张明春从不认可自己是"茶商",张明春说,至少目前,他还没有把公司做上市的野心,只要经济收入能够满足公司的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就够了。比起谋划公司扩张,张明春老师更多的时间,则用在普洱茶文化的研究、交流和推广上,张明春已经以个人名义出版了几本书。
普洱茶业恢复并非一年能做到
张明春印象中,整个云南的普洱茶热,是从2004年后才开始的,直到2007年下半年达到顶峰。1988年云茶原料也曾出现过一次抢购风,张明春说那时应该是因为刚刚改革开放,省外尤其是沿海省市的商人出口茶叶的速度加快,故寻到云南来收购。但动作过大,随后许多云南的国营制茶厂因原料积压而陷入被动,云茶也就安静了下去。
十几年过去后,随着云南普洱茶在广东等地的大受欢迎,茶行业内的民营茶企由少变多,云南茶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云南普洱茶才再度成为茶界宠儿。但与此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的企业、商人也自然进入市场,受其中巨大的利益所驱使,炒茶的人也开始出现。
"我2006年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普洱茶本身不是个神话。"张明春说,但无奈的是,那时云南普洱茶却正在人为地朝着"伪神话"飞奔。
不过,张明春还是愿意客观地回望2007年,炒茶让刚刚兴起的云南普洱茶业受到了致命打击,但同时也让这个茶种家喻户晓。炒茶的人沉寂下去了,但喝茶的人并没有走。经历了2008、2009两年的蛰伏,云南普洱茶今年已经开始现出生机。张明春说,当然这还是要理智地来看。2007年至今,这个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已经基本恢复了理性,但张明春认为,理性是不够的,只有做到理智选择,才能带动普洱茶恢复发展,回到正轨上。而今年全国性的气候原因导致茶叶减产,正是这样一个契机。张明春分析,全国其他的茶叶产地因为减产导致绿茶之类的茶种价格都接近翻番,而普洱茶同样也减产了,但因为它饮陈茶的特性,却刚好给几年前市场上积压的那些普洱茶存货重入市场的机会,从而保证货源。因为其他茶种量少价高,就有可能使一部分消费者转而尝试普洱茶。
今年是否算是回暖在张明春看来并不重要,因为他知道,重拾理智的普洱茶业想要复原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年就能做到。(武艺漩 史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