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武夷名枞--铁罗汉

发表于:2025-01-11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1日,铁罗汉是武夷历史上最早之名枞,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载: "铁罗汉为武夷树名,叶长……老君眉,叶和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铁罗汉是否宋树,已无据可考,但


铁罗汉是武夷历史上最早之名枞,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载: "铁罗汉为武夷树名,叶长……老君眉,叶和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铁罗汉是否宋树,已无据可考,但其成名较早是可以肯定的。其特征是树丛较高,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叶色鲜绿光,叶面平展,叶尖钝弯曲略下垂,叶肉隆起略皱,脉粗显露,锯齿钝略显露。干茶色泽绿褐油润带宝色,条索粗壮紧结匀整,乍看似水仙;香气浓郁幽长;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滋味顺滑、浓厚甘鲜并且持久,岩韵特强、具有鲜爽回甘的特性;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铁罗汉之上品,兼具花果香。
关于铁罗汉的原产地有三种说法。一说该树长在慧苑岩"内鬼洞"(亦称峰窠坑)中,该地两边崖壁耸立,茶树植于一条长仅丈许,狭窄如带的隙地上,树旁有小涧,流水终年不断。一说认为该树长在竹窠岩的长窠两端最后一梯园之北角外,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风石剥落肥润土质,石侧有涧水流过,终年浸润茶树根部,其品质不仅超过 "内鬼洞"之树,且具有特殊香味,似较"大红袍"尤胜。两处茶树除叶色稍异,有相似之处,特别表现在叶形上,都是较狭长的柳叶形,与所称宋树之铁罗汉名靠近。另一说在马头岩。以前两说较为普遍。

铁罗汉有多种传说。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积慧,专长茶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茶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他所制的茶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 "铁罗汉"。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颗茶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他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茶,请四邻乡亲一起品茶。大家问:"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将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茶树是他发现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 "铁罗汉"吧!
还有一说,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茶枝栽在坑中,制成茶,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早期武夷岩茶中以铁罗汉最为名贵,但冠其名者多为用多种名枞拼配而成。由于所用原料为武夷岩茶陈茶(即存放多年的茶叶),有治疗热病的功效。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对当时在广东惠安流行的瘟疫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成为沿海渔民居家外出必备之物,极受推崇。

品评铁罗汉
铁罗汉是武夷山的第一个名枞,传说成名于宋代。本次选取的是一泡2007年的传统工艺北斗,用盖碗冲泡。
盖碗冲泡: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30秒。
品评:汤色橙黄亮,滋味醇厚深沉,香气清雅,喉间有轻微哽咽感。
第二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
品评:滋味醇厚,细腻沉稳,喉间有轻微哽咽感,似棕叶香。
第三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30秒。
品评:醇厚沉稳,喉间有轻微哽咽感,棕叶香沉。
第四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3分。
品评:滋味醇厚沉稳,香气沉。
第五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向盖碗中间注水。
浸泡时间:5分。
品评:基本同上。
这泡滋味醇厚沉稳,在喉间有特殊的哽咽感,香气除了沉外没有什么特色,但在四大名枞中厚重沉稳是最突出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