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楼

天赐福祉于茶界--写在“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百岁华诞之际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2日,公元2008年9月17日,福州,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茶人接受着茶界知名人士及各界嘉宾最衷心的生日祝福。这位先生,他的名字响彻茶界,他的功绩有目共睹,他的人生淡泊宁静。这位先生就是"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

公元2008917日,福州,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茶人接受着茶界知名人士及各界嘉宾最衷心的生日祝福。这位先生,他的名字响彻茶界,他的功绩有目共睹,他的人生淡泊宁静。这位先生就是"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

张天福,福建福州人,著名茶学家、教育家、制茶家、茶叶审评家、茶学思想家,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自"茶圣"陆羽之后的当代十大茶叶专家唯一健在者。现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福建省茶业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茶业协会高级顾问。70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成果丰硕,业绩卓著,是我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被尊为 "茶界泰斗"。

如果说茶是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厚礼;那么,张天福先生便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福祉,正合乎先生之名--"天福"。

"茶就是我的生命"

张天福先生一生嗜茶,多次在各种场合表达此生茶缘之心声:"茶就是我的生命。"

先生出生于福州的名医世家,中学时,他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茶、纸、木材"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违背父母学医之命,怀着"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自己将来要成为复兴农村的带路先锋"的理想抱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立志务农献身茶业。

1932年,先生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随即投入茶叶的科研和教育工作。1934年,东渡日本、取道台湾,考察学习当地的茶业。这次刻骨铭心的考察之旅让他从此走上了开创中国现代茶业、兴茶富民的人生之路,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他为创立、发展、繁荣福建的茶业科研和教育事业而奋斗不息,并作出卓越的贡献。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先生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福安茶业改良场(今福建省茶科所)、第一所茶校--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今宁德农校),填补了福建茶业历史的两项空白,开创了茶叶科教合作的先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便是先生的弟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先生在福建省崇安创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福建示范茶厂(今武夷山市茶厂),引进国外先进制茶设备,拥有机械初、精制茶厂及4000多亩新式优质茶园,开展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技术以及茶叶制作等多项科研与试验工作,为福建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探索。1942年示范茶厂被中央政府看重,改制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所。

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揉茶机,正是出自先生之手。每每看到报纸、杂志上刊登的中国茶农扎着长辫子、裸着上身赤脚在地上揉茶的照片,先生都深受刺激。他萌生了设计一种根据中国农村特点、造价便宜、操作简便、手推型(当时中国农村基本没有电)揉茶机的想法,并不断将设计思想描绘成图纸,请木匠按照图纸制作。经过反复试验,"9·18揉茶机"于1941年问世,由福建示范茶厂开始定型生产,并由福建省茶业管理局首先定制20台发给茶区茶农使用。"9·18揉茶机"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中国机械化制茶也由此拉开"帷幕"。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参与筹建福安、福鼎、建瓯、政和茶厂和福州花茶厂的工作。五十年代起,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收购和技术指导工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不遗余力。1956年,先生创建了福建省茶叶学会,任第一届理事长,至今仍任名誉会长。
1957年至1980年这23年被判为"右派"的艰苦岁月中,先生被发配山区,因为爱茶、与茶共生,仍然坚守在茶叶岗位上,在逆境中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改进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及售价,他的足迹遍及福建全省茶区,他还写出了一批具有重要指导应用价值的著述,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1965,他提出"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表土回沟提高茶园肥力等问题,建成了高标准新茶园,为茶叶丰产打下物质基础。先生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事茶态度,令人钦佩,此段经历也更能体会"茶就是我的生命"的意义。

"俭、清、和、静"

四字箴言"俭、清、和、静",是先生在中华民族提倡的高尚品格和处世哲学中提炼出的"中国茶礼",被茶界广泛推崇。先生深入研究中外茶道、茶礼,集古今茶文化之大成,于1996年提出了"俭、清、和、静"。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在现代,尤其要强调以安静、宁静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

唐代陆羽论茶,唯言茶宜"精行俭德之人",可谓最早对茶与人关系的定位;日本茶道的内涵为"和、敬、清、寂"四个字;韩国将品茶称之为茶礼,奉行"和、敬、俭、真";我国台湾称其为茶艺,提倡"和、敬、怡、真"。虽然称呼不同,但都代表了各家对茶性茶德的相似理解,大体可概括为:"平和、恭敬、俭朴、安静。"先生认为中国的茶礼可用"俭、清、和、静"四字表述。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如以敬客、以联谊、以为祭、以为礼等,是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提倡的一种高尚品性和处世哲学。当今虽然经济高速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但崇尚安宁、返朴归真永远是人的天性。先生说:"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一个产业或者单纯的经济领域问题,它的内涵丰富,它的品质特性、品茗意境、社会功能,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可以进而悟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哲理,教化大众。这就是我主张'中国茶礼'的本意。"先生一直以来把节俭朴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济、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处事哲学,身体力行去宣扬、倡导中国茶文化,以此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把四字饮茶礼仪升华到为人处世之道。

"生命不止,探索不息"
  先生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他苍劲有力的字幅,"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这是对先生一生事茶的最佳写照。当年已领到退休证的先生,想到的不是在家品茶论道,优哉游哉,而是想趁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将自己余生贡献给社会。1980年,七十高龄的先生退而不休,仍然与茶共舞,主动请缨,主持了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带领科研人员奋战8年,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1991年,这一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发展福建茶业,先生古稀之年,毅然离开省城,受聘到偏僻的闽东山区的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他还把大半生珍藏的数百册茶叶书刊、资料无偿贡献给研究所。在生活条件十分清苦的福安社口山区,一干就是八年。与此同时,由他主编的《福建乌龙茶》一书,还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3年他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龄的先生更积极参加省内外茶事活动,多次被聘请为全国或省一级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或外出参加茶事活动,或接待四方茶客;或整理资料,或撰写文章。在他看来,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分秒必争。先生说:"老年是人生的新起点,应不断激励自己,完善自己,只将去日争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追求的事业,他无怨无悔,一如既往--生命不止,探索不息。

相约"茶寿"

期颐之年的先生,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一日不离茶叶,三句不离"茶经"。"喝茶!茶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先生的养生之道。他每日都离不开茶,每月约喝一斤茶,数十年如一日。先生认为饮茶是一种"回归自然",是"饮自然之精华入腹"。喝绿茶、花茶,求纤巧之态,鲜嫩而又芬芳的气味;饮红茶,喜红艳明亮的汤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用乌龙茶,则为体会醇厚茶汤中的韵味。这样深情的体贴着茶,才能感受茶之妙不可言处。先生与茶的难解难分,尽显茶之高深境界。先生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真理,传遍五洲永不衰的是茗饮。"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有无限美!

"茶"字之中,"人"上为廿,"人"下十八,意指饮茶之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越过越年轻。先生历经风雨沧桑,虽容貌百岁,但却精神半百。先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福祉,是上体赐予茶界的福祉。我们与先生相约"茶寿"(108岁)!我们期待着再一次聆听先生讲茶讲人生,再一次观摩先生品茶、评茶、论茶……

0